官渡之战的深层意义
公元二百年,力大无比的袁绍率领10万精兵攻打曹操,曹操与之对阵,并在官渡决斗。起初战局不利于曹操,后因袁绍骄横不听,且曹操重用贤才,好听良言,积极偷袭焚烧袁绍粮草,袁绍吓得仓促应战。此时曹操趁势出击,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袁绍退守北方,一蹶不振。很快,曹操就基本上一统北方。
官渡之战使曹操更加强大,并为曹操大败袁绍、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北方只有曹操与袁绍的实力比较大,这一战把袁绍打得落花流水,北方没有人可以与曹操匹敌。官渡之战,实际上就是中国政权统一与政权分立的历史性抉择。曹操力主大一统,这次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曹操向大一统中国迈出了重大步伐,基本上实现了北方大一统。袁氏胸无大志,只需作为众多分立政权之一便心满意足,其败笔在于战略失策和分裂。也是中国自古大一统观念以及把它变成现实的见证。
战役评论等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列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战例,“双方有强有弱,弱者先发制人从而取胜。”战争胜负决定于双方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诸多条件,而首当其冲的却是双方在军事实力上的竞争。曹操发动官渡之战时,兵力显然没有人力物力均占绝对上风的袁绍那么强大,但他以少击众,以弱胜强,最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的制胜之道值得后世好好思考。
此役曹操善择善而从、攻防兼备、屡出奇招、巧施火攻、烧毁袁军粮草等,为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集中反映了曹操高超的用兵谋略与指挥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反观袁绍则对内不睦,且骄横轻敌、刚愎自用、多次拒绝部属正确意见、迟疑不决、多次失去大好时机。最终导致粮草烧尽、后路抄没、军心动摇、内忧外患,同时全军崩溃。
曹操之所以能顺利统一北方概要可分为三点:
1.在政治上,曹操挟持汉献帝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取政治优势;”广招贤纳士”。
2.在经济上,推行屯田,赏赐农耕,以解军粮之困,同时也恢复并发展了北方经济。
3.军事方面,二百年间,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normal/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