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有多大危害(详解被蜱虫咬了后有什么特征)

夏季,各种蚊虫活动频繁。

这里面,有这么一种微小的虫子,它经常出现在草林繁茂之处,尽管体型不大,但它是一只十足的“夺命吸血虫”,无声无息钻入人体吸血,看去如同一粒芝麻粒大小的小黑点却严重得可以致死。

该虫为蜱虫。

刚刚过去的日子里,与蜱虫相关的消息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与警觉。

蜱虫有多大危害(详解被蜱虫咬了后有什么特征)

小蜱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造成人死甚至是人传人?咬一口之后该怎么应对?有实用文章建议仔细看。

微小的蜱虫到底是什么呢?

蜱虫俗名狗鳖,牛虱,草爬子。常藏身于浅山丘陵林草牛羊皮毛之间。

在其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吸血来维持生命。没有吸血,它的腹部和背部都很平坦,只有芝麻粒那么大,吸血之后就变成了黄豆那么大,很大甚至能达到指甲盖那么大。

图库中的版权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蜱虫有多大危害(详解被蜱虫咬了后有什么特征)

蜱虫叮咬通常选在皮肤较软弱的地方,如人和动物颈部,耳后,腋窝和大腿内侧。

咬一口之后的伤害是什么?症状是什么?

蜱虫叮咬造成的伤害并不像吸血那么容易,而是在吸血时传播疾病。

蜱虫是自然界继蚊子之后第二大天然疫源性疾病传播媒介,它可携带数百种病原体,其中就有病毒(例如,出血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发热合并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等)、细菌(布鲁氏菌,土拉弗朗西斯菌)。寄生虫(巴贝虫、泰勒虫)。立克次体,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和毒素,其中有十余种病原体能引起人的疾病。

每年4-10月份为蜱媒疾病高发季节。近年来,在我国流行较广的蜱媒传染病主要有:发热合并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其中蜱虫病是我国发生最普遍的蜱虫病之一,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和浙江等省是高发区。

本病多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不适,有的还会出现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四肢抖动和行动不便。叮咬部位局部皮肤可有红色丘疹、斑疹或者风团样皮疹。

图库中的版权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蜱虫有多大危害(详解被蜱虫咬了后有什么特征)

老人、孩子等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的人,在受到叮咬之后很容易引发严重的症状,而且病情会发展得更快。少数感染发热合并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蜱虫病等”的病原体)者可进展到重症导致死亡,据统计本病平均死亡率7.3%,死亡率高达30%。除人以外的动物也能感染这种病毒。

蜱虫病是否存在人传人的危险?

答曰:可以。

与确诊患者没有防护措施直接接触确实可造成人传人现象,而与确诊患者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直接接触又可导致有关蜱媒疾病蔓延。即便患者去世后,无防护下近距离接触尸体同样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除蜱虫叮咬、暴露病患血性分泌物等可引起感染以外,在极个别病例中本病经气溶胶传播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被咬了以后,伤口怎么治疗呢?

不要生拉硬拽

蜱虫叮咬时会把含有口器的头深深地扎到皮肤里。若用手或者工具用力将虫体硬拉,一方面可使虫体断裂激发蜱虫产生较大量毒液;另一方面易使蜱虫的头部留在人体中,这反而可能会增加被传染的机会。

使用酒精对蜱虫进行麻醉

可先用酒精麻痹蜱虫,将镊子贴近皮肤,夹其头部,慢慢向上提起(不能拉的不要使劲猛拉),取出后及时消毒伤口。

图库中的版权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蜱虫有多大危害(详解被蜱虫咬了后有什么特征)

及时去正规的医院看病

经过专业的消毒处理和抗炎治疗后,蜱虫可以被放置在密闭容器中,比如空矿泉水瓶中,这样在看病的时候就可以帮医生治疗。

蜱传病原体有的潜伏期可达一个月之久,取下虫体时,记得继续观察,如有发热,头痛,皮疹红斑,必须及时求医。

怎样避免被蜱虫叮咬

1

到室外前,可以用含有菊酯成份的驱虫喷雾对衣服进行驱虫。

2

在野外玩耍,尽量不要去草木丛生、草丛丛生、林木葱郁之地,也不要把驻留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

3

注意穿长衣服长裤,同时扎好袖口,裤腿处及腰,穿浅色衣物,有利于及时发现蜱虫。

4

野外游玩返家后应及时沐浴,并仔细查看身上或衣物有无异常“黑点”。

5

如带宠物到野外郊游时,也应在返家时对宠物体内有无蜱虫进行检查,以避免对主人造成传染。

蜱虫最严重的危害常常是我们不了解其危险性,即使咬一口都不在乎。一旦感染就有可能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希望通过本文,您能对小而危蜱虫和蜱媒疾病有更多认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normal/6275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