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德营业有限公司的“九龙湾填海工程”共分三期。“第一期”于1920年圆满完成,次年正式发行,“第二期”继续在九龙湾东岸进行。但甫一开始就遇到1922年的海员大罢工和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香港经济陷入低谷,启德公司亦深陷财困的困境,甚至连第一期余下的“新填地”也没法发展。
1947年的启德机场。
启德有可能成为一个机场
香港的山陵很多,平地很少。那时比较大的一块平地,仅元朗平原、九龙湾这一块“新填地”。相对来说,九龙湾这片土地是靠水傍海的,有利水上飞机的利用。所以,1926年当时的港瞥金文泰就向英国殖民地部汇报时就明言:“在香港和新界也找不到如此理想的地方兴建机场,若果选址启德不能成事,则别无选择。”究其原因外,刊于1928年8月《香港孖喇沙西报》(Hongkong Daily Press)的一篇评论更进一步分析了个中缘由:“(启德)机场的选址非常理想,因为它把一个大型飞机升降场和一个极好的水上机场合二为一,欧洲各大重要城市也没有这种机场,伦敦的克洛顿(Croydon)机场就因为未能水陆两用而地位日渐下降。若果不能在启德建造水陆两用机场。香港便需要分开兴建两个机场完成后,香港将会拥有世界上其中一个最好的机场。”(宋轩麟:《香港航空百年》)
1991年鸟瞰整个机场跑道
其实早在1924年5月份,美国亨利亚弼的(Harry Abbott)已经飞到了新填地的第一阶段,成了有案可查的第一个飞到启德。翌年,亚弼向启德公司租用了这块60亩地开设“亚弼飞行学校”(The Abbott School of Aviation)。尽管这个学校仅仅开了数月就破产了,但是,毫无疑问,它推动着香港航空事业蓬勃发展。
启德机场应运而生
1927年港英政府从启德公司手中购得第一名、二期新填土地,并承接原预定三期填海工程。与此同时,皇家空军启德基地也在一期新填地(即启德滨旁)中设立。启德成机场雏型终。
1968年,规划国际机场10年发展蓝图。
三期填海工程于1930年竣工。这时的机场用地由第一块和第二块组成、第三期新填地,并达到205亩。并正式定名“启德机场”。
1960年站在启德机场跑道上向南眺望景况。
与启德机场相伴而生,香港的航空事业亦蓬勃发展。1933年,远东航空学校在启德机场成立,香港航空教育启动。启德民用机库及办公大楼于1934年投入使用,香港的民航业务已经萌芽。1936年3月24日,从伦敦开出的英帝国航空公司“多拉多”(Dorado)双翼飞机抵达启德机场。晚些时候,帝国航空香港-马来西亚槟城的定期班机开始公飞,表明香港已正式迈入民航时代。
70年代初启德机场旁的高架立交桥。
1962年驻守机场的消防队。
启德机场离民居很近
此时的启德机场还处于草创阶段,设施相当简陋。为了应对越来越重的军,民用业务,政府陆续增建了不少设施,象军用机库连的控制塔,通讯设施,消防车,警岗等等。而香港则以其地理优势于1936年11月成立,已经和中国航空开通了定期航班。很快,两地客,货航运已成为香港航空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normal/8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