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小伙伴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去酒店包装一道菜品,回到家才发现包装好的塑料餐盒底有一个大口子,想必是因为塑料餐盒品质太差,油热融化而成,并戏言预估这顿饭要吃掉半块塑料和半块菜品,不知用什么食材制作而成。
这款打包盒很容易被烫坏基本上就是发泡盒了,它就是采用聚苯乙烯树脂发泡而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这几年这款箱子使用好像越来越少了,尤其外卖方面,全部采用透明箱子。
小编参考有关资料后也发现个有趣的现象,1999年发泡餐具就被规定到2000年底完全淘汰,这就意味着不允许使用、不允许生产、白色污染太重、而且到2013年2月6日才解禁,因此目前虽用得不多,但是仍继续使用。
目前已有多种材质的餐盒或标注PP、或PS、或Pvc材质,也就是说不知其差异和对人体有害之处。
塑料在我们当下的生活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从字面意义上还可理解为可塑形的物质,属于高分子材料,其主要组成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又称其合成树脂),为提高制品的某些特性,加入了一定的助剂来改变其特性,所以塑料到底有哪些以及如何分辨各种塑料材质呢?
最早的塑料是十九世纪由人将樟脑与少量酒精置于天然纤维素内制成人工塑料,该材料可塑性强,热压后可制得多种产品,取名”赛璐珞”,自此人类便有塑料利用史,二十世纪高分子合成塑料问世。
从分子结构上讲,塑料属于聚合物,使得塑料很容易塑形,字面意思还可理解为可塑形的物质,特别是高温、高压状态,塑料多取自化石燃料,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这些物质就成了塑料最完善的原料。
图为pixabay
塑料制造工艺
先采出原油、天然气,再送入精炼厂精制成各种材料,包括塑料的主要原料,即石油精制成乙烷、天然气精制成丙烷、乙烷、丙烷送入裂解厂分解为分子、乙烷生产乙烯、丙烷生产丙烯、再添加催化剂使分子粘结成树脂聚合物等,塑料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高温高压条件下易塑形。
聚合作用使乙烯转化为聚乙烯、丙烯转化为聚丙烯,将这些树脂熔融降温后切割成塑料原料颗粒并将塑料颗粒送进厂内加热后制成各种塑料产品。
▼
图为pixabay
塑料原料多为透明或者乳白色,多种塑料产品出于用途或者设计上的需求,又要求具有多种色彩,这些色彩要求塑料加工时必须经过染色;(2)通常采用的染色方法为:制作之前先将色母或者色粉按一定的比例掺入原料内,使原料和色母、色粉通过注塑机熔融,从而制得所需产品色彩。
▼
图为pixabay
生活中会使用到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塑料制品,这类塑料制品的生产方法以注塑成型为主,这一工艺所需的3个要素分别是塑料原料、模具、注塑机,注塑工艺是把原料投入机器料斗内,经过注塑机搅拌熔融,再把原料填充到模具内,使原料迅速冷却到模具内成形,最终模具张开取下制品。
▼
也有常用的加工方法是吹塑成形,各种塑料瓶瓶罐罐、木桶、等均为吹塑而成,好懂是原材料融化后在模具中吹塑。
注塑和吹塑最为直观的不同在于注塑产品为实芯体,而吹塑则为空芯体。
▼
日常生活中凡上述生活用品均为塑料制品,这些塑料材质主要包括PP、PS、PA、PC、PE、ABS、PVC等,为了区分这些塑料,就必须了解其性能及区别,首先必须知道热固性塑料及热塑性塑料为哪些。
热固性塑料是指加工成形过程中需加热才能凝固的一种塑料,它是把两种不同塑料同时搅拌注入模具中,经过加热使其发生反应,使个别分子形成网状立体结构即受热而变硬,其优点为耐热性强,缺点为不易回收再利用。热固性塑料包括FRP材质浴缸和餐具。
热塑性塑料是指加热后即熔融的塑料,它是把固态塑料粒子加热,使塑料熔融后才注入模具内,当成品冷却固化时,制品即完成,其好处是制品可再次回收利用,其坏处是不耐热。热塑性塑胶包括PE、PP、PS、PVC、ABS、PA、PC。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张身份证,这张身份证能够区分每一个人,那么塑料能不能区分呢?选购塑料产品时,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产品外壳上编着编号,图中为区别塑料种类而开发出的塑料辨识码(以下简称“辨识码”),这类辨识码具有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由3个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箭头构成一个三角形,其间标着表示各种材料的编号,现在共有7个辨识码(以下称“识别码”).这7个辨识码除可以使大家通过编码来了解塑料材料外,主要还可以起到辅助回收、细分类型、再利用等作用。
PET(涤纶)代号1.又称涤纶树脂。材料为乳白色或淡黄色。透明性强。无毒。有密度大、硬度大、耐磨损。但不耐热水侵泡和碱。使用温度为65°C~-20°C.高于此温度易放出有害物质。不可长期重复使用。主要适用于包装材料如饮料瓶、矿泉水瓶、电子电器的壳和附件。
HDPE代号为2.又称低压乙烯。材料为白色。无毒、无味。其特点是密度小、韧性强、抗酸碱。但是抗老化性能较差。难以洗涤干净不流通。多应用于洗涤用品的包装瓶、电线、电缆护套。
PVC代号为3.又称附胶膜。材料为黄色半透明。透明性强。强度高。柔性强。不易破碎。PVC有软、硬两种。其差别取决于是否加入柔软剂。PVC自身无毒。如加入增塑剂和防老剂则会产生毒性。因此软质PVC无毒。硬质PVC无毒。多用于包装材料、建材行业管道、门窗。
LDPE代号为4.又称高压聚乙烯。材料为乳白色。无味无毒。其透明性、柔软性和耐碱性都很好。但是耐热性较差。其密度在所有聚乙烯中属最小。在110℃以上可热熔放出有毒物质。多应用于保鲜膜和塑料膜。
PP(聚丙烯)代号为5,又称百折胶、密度低、原料外表透明轻便、无毒无味、强度和弹性极强、有耐化学物质、耐碰撞、耐100℃~120℃高温、可置于微波炉中加热、但严禁使用再生制品装食品、通常用于塑料饭盒、水杯和食品包装盒均采用PP材料制造,因PP的上述特点,澳大利亚货币即使用该塑料。
PS(聚苯乙烯)的代号为6.又称硬胶。其硬度将略高于PP.原料透光度大。无色无味。易染色。但韧性差。易脆。温度高于70℃时可放出有害物质。多用于一次性泡沫饭盒、包装内衬和装潢材料。因不易回收。现逐步被纸类材料取代。
PA(聚酰胺)又称尼龙,无代号,其原材料无毒、无异味、坚韧性能强、耐磨、耐热、耐化学品, PA塑料种类很多,尤其目前通过掺入多种纤维材料使PA塑料各项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已替代一部分金属而被广泛用于汽车配件、家用电器外壳和防护用品。
ABS塑料亦无代号,它是丙烯腈(甲)、丁二烯(乙)和苯乙烯(丙)3种材料的合成物(又称ABS树脂).因此, ABS亦具有上述3种材料所共有的特性,抗冲击、耐热、耐低温、综合性能优良、价格低廉、应用范围广, ABS塑料具有无毒、无味、外观半透明或者透明颗粒等特点,汽车中许多部件均采用ABS塑料生产,家用电器、办公机器等部件采用ABS塑料生产。
其他类别、代号为7的塑料包括亚克力、聚碳酸酯和聚乳酸。这些塑料具有无法在微波炉中加热、无法高温消毒和无法直接晒晒、因这可能释放出双酚A而对人体产生危害等等特性。
事实上,塑料发展至今,还远不止于以上几种,形形色色合成的塑料令人在一瞬间懵懵懂懂,也许您听说过, PBT(和PET合称为热塑性聚酯)、HIPS(耐冲击聚苯乙烯,是一种常被称为工程塑料的塑料)、POM(聚甲醛热塑性结晶聚合物的总称)、EVA(乙烯与醋酸共混制成的塑料)等等,实在是太多了,在此不再举例介绍。
就会发现有不少塑料产品都没有打上辨识码,那么如何知道这些塑料产品的塑料材质咧?除使用专业仪器分析之外,也有一些比较初级和简便的识别方法,当然此法仅是一种借鉴,不能全面地判断塑料种类。
浮力测试,是以塑料密度作为区分材质的依据,现在市面上普通塑料不加入其他组分,密度为0.9~2.0克厘米³,而水的密度刚好为1克厘米³,普通塑料中仅PP、PE密度低于1.0,因此投入水中能够浮起来的是PP、PE等塑料材质,而其他塑料材质由于密度高于水而下沉。
燃烧测试中,若需要更加清晰地区分各种塑料材质的话,可采用烧烧的方法进行区分,烧烧测试是指通过烧烧各种塑料,观察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性质及变化情况,然后判断塑料材质的一种方法,所观察到的几种情况为,脱离火源情况、烧烧气味情况、火焰颜色情况、烧烧后情况、易燃程度等,烧烧测试仅依据塑料特效,不能为区分塑料提供科学的证据。
PET燃烧时冒烟并带有酸味
PP可以不停地烧,火焰是上黄下青,散发着蜡烛般的气味
PS还可以一直烧下去,火是淡黄色的黑烟,烧出来的碳末、松油的味道
ABS引燃后可迅速连续燃烧,火焰呈淡黄色黑烟,烧后变软不滴,有橡胶味
PC较难燃烧,火拿去即灭,火焰呈少量黑烟,烧后变软冒泡,没有特殊的气味;
PE火焰是上面黄下面青,烧了以后变软了滴下来,有种石蜡烧的味道;(小的时候烧塑料袋呢,那噗哧噗哧滴下来的感觉没有忘呢,滴到手那疼痛记不得了?)
PA不易燃,脱离火源即熄,火焰呈淡黄色灰白烟,烧时冒泡淋漓,带有羊皮、指甲的味道;
PVC不易燃,脱离火源即熄,火是上蓝下绿带烟雾,烧后难软、带刺激性酸味;(包装收缩膜、较坚硬那一种是PCV)
▼
在日益关注身体健康的今天,双酚A频繁出现于各类报道之中,双酚A(又称BPA),为白色晶体,多被用来制作环氧树脂及聚碳酸酯(PC),还被用作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例如水瓶、医疗器械、奶瓶等制品,加入双酚A后可使塑料制品无色透明、增强韧性、轻便耐用,经研究表明双酚A属于低毒性化学物之一,频繁暴露可危害人体、尤其危害婴幼儿健康,目前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均已明令禁止使用双酚A。
由于塑料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世界范围内塑料产量越来越大,其中多数塑料最终成为垃圾,尤其是部分一次性塑料产品有相当部分未被回收,最终危害到动物和地球环境。
▼
图为pixabay
幸好目前人们已意识到了其危害并着手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用量、使用可反复使用的替代品、用某些生物分解塑料、以及用某些微生物使塑料降解时间由几百年缩短到短短几天等等,塑料简直是无所不在,只有充分理解了塑料才有可能用好塑料并同时减少塑料给地球造成的污染。
其实大家都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呢,我理解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有哪些大风大浪没有经过,还要不要人类去保护呢?无论是塑料、垃圾、人类都属于地球,管他什么折腾、污染、好像地球表面有一点皮炎、药膏一擦、完事儿、病毒真菌没了、地球还在!因此治理环境、减少污染并不在于挽救地球而在于人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normal/9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