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贵州省织金县火车站进站口人头攒动,但一个十岁小女孩始终站立着,表情紧张而焦急,并不断抹泪。
巡查的警察见小姑娘独自在那哭泣,急忙上前一问,方知原来是姑娘的父亲认为自己平时太过依赖父母、不自主、缺乏探险精神。
所以姑娘的父亲想到了个歪主意,那就是要女儿自己一个人乘火车到外地奶奶家锻炼小孩。
由于姑娘家距离火车站并不太远,父亲便让她亲自做了买车票,进车站,过安检,检车票,上火车的全套手续。
可姑娘从未独自坐过车,对这些过程完全不了解,只有独自站在火车站前,内心焦急恐惧、束手无策、不禁潸然泪下。
如此“运动”又有何意义呢? 当孩子还是懵懵懂懂时,将她从家里扔出去,任其做没有做好的事,只会使她感到害怕与忧虑,心理上有很大阴影。
以上这位父亲要训练女儿探险精神的出发点固然不错,但如此粗疏的做法,却让折了孩子们的胆量,乃至带来了风险!
事实上,就心理学而言,探险精神正是儿童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儿童早期教育专家埃伦(Ellen)在《进化心理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儿童具有对危险,刺激进行尝试的自然心理需求。
家长两个误区
让孩子冒险,可以磨练其意志、发展其独立性,但是如今的家长们,要么护着孩子过头,要么不顾及冒险背后存在的危机而将其置于危险中。
1、对儿童的过分保护
更多情况下,家长们都想保护自己的子女,使其不受外界影响,而章子欣孩子的惨剧依然摆在我们面前,这不能不令作为父母的痛心和担忧。
一部英国纪录片,呈现70年代儿童与千禧年世代儿童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
纪录片表现了70年代儿童探险精神很强,愿意探险,把一个人发现的小物件呈现给大人们,获得了一种极其骄傲的感觉。
而且千禧年儿童,很难获得充分自由,其活动区,也只限于自家后院,或靠近家园的狭小区域,在家长的严格庇护下。
受此护佑,千禧一代子女,渐渐丧失探险精神,独立能力大缺,遇事第一反应,便是找家长建议。
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格雷(Peter Gray)经研究认为,童年缺失若是一种自由探险体验,则儿童易出现抑郁,自恋和缺乏同情心等问题。
没经过考察的孩子无法战胜未知的恐惧感,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大后也少了很大一块。
2、鲁莽探险是危险的
不允许孩子去探险是不利于其发展的,但也有一些父母,一拍脑门就想到了让孩子去探险的“妙计”,而不去理会后面的危险。
上文提到的让十岁女儿一人乘火车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这类父母还是很多的。
7月上旬,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小男孩正骑电动三轮车呼啸而过路口,警察立即将其拦下,一打听得知是小男孩的母亲让其这么送。
警察随即找到男孩母亲询问,不料她语出惊人地表示,自己认为中国家庭教育方法,就是想让孩子们树立安全感,而国外家庭则让孩子们进行考察。
于是这名母亲就让小孩用电动三轮车送快递,连小孩都说是骑多年。
可她并不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开电动自行车要满16岁,而她却要求幼童独自骑电动车过大马路,且不论车来车往,风险何其高!
这简直就是把孩子拉下悬崖走钢丝了,稍不注意,后果很严重,但是一些奇葩家长的表现,只会让你没想到,不会让他们做到。
兜妈以前也讲过一件事,浙江缙云县有一位父母,居然让三岁小孩开着挖掘机上路,连逆行都没有,车辆在马路上来去匆匆,自己还是感觉没啥毛病。
不允许孩子冒险的确不可能,但是无论孩子年龄大小、能力高低,都会让他们在危险中迷失自己,给他们造成很大危害!
法国作家拉伯雷有句名言:
不敢考察者,既没有骡子,也没有马,过度考察者,则失去骡子,也失去了马。
那如何才能使孩子们在安全探险的同时也受益?
台湾父亲陈守忠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从女儿六岁开始,陈守忠便带领女儿到各地骑行。
骑自行车时,碰到危险区域、路段时,陈守忠就带女儿躲避;
如果女儿不能骑,车速减慢,陈守忠还会给女儿打气,给她介绍下一站好山好水、人文风俗等,给女儿动力继续上路。
父女骑行行程已达10年之久,足迹遍布北美,南美,非洲,亚洲等地,不仅父女俩情深意长,而且女儿还从中获益匪浅,大有勇于探索天下之气魄与胆识。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像陈守忠那样去全世界骑自行车,但是我们还能像陈守忠这样去训练孩子们的探险精神、细心估计各项活动带来的好处与隐患、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上的靠山;
再次激励他大胆地去探索,这对于他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父母会鼓励孩子进行探险,只需要为他们做安全措施,他们便可以学着披荆斩棘地走完人生路,去探索属于他们的一片天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10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