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传承中国数千年,演变至今却不为历史淘汰,这一事实本身也表明武术随历史进程而发展,并未因火器的改进,使得直接以身搏击的技击技术对实战的影响逐步降低,从而阻止其发展,显示其强大生命力。 少林功夫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定位于一个文化范畴进入了世界的视线,因此我们讨论少林拳要格外重视从它内核武术文化角度进行诠释。
一,少林拳的溯源与历史嬗变综述
少林拳发源于少林寺,拳因寺名,故又称少林拳。 少林拳,少林拳术与器械之统称。 少林寺坐落在中国河南省登封市,由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5年在此为来华传道的印度高僧跋陀而建。 因该寺始建于嵩山支脉少室山阴密林丛中而得名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僧徒为驱倦防兽健身护寺等目的,模仿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健身的种种行为,编创了健身活动中的“活身法”,代代相传,这就是“少林拳”的雏型,后又吸收了多种武艺之长,形成了中国拳术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派别,并以其苍劲有力,朴实无华,有利于技击等特点享誉海内外。
少林武术自隋唐显于天下。 嵩山少林寺僧人们传拳术和发奋武事,最早见《旧唐书?稠禅师传》。 据唐代裴氏《嵩岳少林寺碑》记载:唐初少林寺僧协助唐太宗征讨王世充时,寺僧有功业者13名,唐太宗又赐给庄田40公顷,扩建寺庙、设立僧兵、僧众多达5000余人,少林寺自此步入兴盛时期,被称为世界第一名刹。 少林寺养有僧兵之后,习武便与作战有直接关系连在了一起,这对少林拳术发展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作用。 僧兵们为增强实战能力既练习拳术和器械,又练习马战和步战,轻功和气功。 寺僧们也常请各地武术名家赐教,各方面的武术名人亦慕名而来取经送宝,如此一来,少林寺其实已经成了国家的会武之地,让其有了博采众长、荟萃武艺精华的机会。 宋后,少林武术汇纳宋太祖赵匡胤长拳,韩通通背,马籍短打等十八种拳法,著拳谱在寺内流传,留诸后人。 话说金元之际,觉远僧人西师,与李叟、白玉峰人一起入寺传授拳术、气功。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还曾访问少林寺,教授临棍术,以求相互促进。 少林拳经历代研练与总结,已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拳法,器械等多门内容,系统齐全,套路高超的武术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林寺、少林武术重新焕发生机。 党和政府不仅拨款恢复少林寺,还高度重视少林武术发展。 尤其1982年香港中原影业公司推出功夫片《少林寺》,少林武术盛极一时,前所未有。
“天下功夫在少林”,少林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大派别,内容多姿多彩。 当前社会流传较广的代表性拳路有: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罗汉拳朝阳拳梅花拳通背拳长拳关东拳长护心意门七星拳象形拳心意拳柔拳少林太极拳及各类器械和对练。 此外,它还涉及养生功,医学和气功,这些均为非常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对少林拳手法主要特征进行剖析
少林拳古朴无华,以实战为基础,运动特点亦有明显技击性。
1、拳在一条直线上,拳在卧牛的地方
少林拳的套路众多、紧凑、短小、精悍、演练中起落进退大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移动。许多少林拳家都认为,以实战的观点来看,真交手相搏不外乎几步之距离,直线运动是最有效的,方寸间就会有胜负之别。拳在一条线上,拳在卧牛之处,充分体现出少林拳不拘于场地规模,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施展解数与力量。
2、动作速度快、速度快、力量大
少林拳讲求刚劲劲健,速度快而猛烈,所谓“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使势千着;以快者为上”。套路演练时,需要有数个或十余个连贯而迅速的、一气呵成的动作。虽然少林拳以刚柔相济为主要特点,但是也需要刚柔相济,“刚柔相济先于他的力量,柔中有刚。”求动若风、立若钉、重如山、轻如毛、守若处女、犯若猛虎、静若逸待劳、动若让它没有喘息的机会等等。
3、曲、直、滚、弹
从技法上看,少林拳需要双臂保持一定的曲度,冲拳推掌必须蹬腿转腰,抖肩用力,“身随着滚动,手也跟着滚出去”,反对僵直拙力,完成动作瞬间,利用臂的自然反弹力使臂产生曲非曲,直非直之势,从而为方便持续进攻和防守创造了条件。滚出滚入则是攻防技术在进攻和防守中的科学体现,旋动可以加强攻击力,而滚动还有助于防中解决来击者的威力。
4、眼法以眼睛为中心
少林拳对眼睛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头随势转、手到眼到、以目注目、“以审敌”。练少林拳的眼睛要亮、要神、要眼明、要方能迅速。“虎视耽耽、呼吸沉郁、目光炯炯有神、蕴含神威”,表现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对阵交手,并不关注对方的双手与身体,而只是观察他的目光,用目光去瞩目、去计算。
5、进低退高、起横落顺
少林拳在进攻中需要追求重心的稳固和身正发力来增强进攻的强度。而防守动作需要灵活、敏捷、迅速。凡撤退时更需要侧顺对敌人,使受击面变小,以便于防御和攻击。
6、强调内外三合,用气催力。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构成了少林拳的总体动作特征,每一个招式均要达到手、目、身、步合一,周身各部紧密配合、协调统一。“肩、胯、肘、膝、手、足”,称为外三合。“心合、意合、气合、力合”,谓之内三合。内外三合,其实就是说技击格斗、套路演练时,意识、动作高度合一。
7、用声音加油
少林拳演练时还具有以声音助威的发声特征。一般演练者除套路结束时随着最后一个动作而发出声音“威”,演练时往往还会出现“啊“,“呜“,“哈”等各种声音。这些来自腹腔的声音短促而有力量、咆哮如雷、充满震撼感。
三,对少林拳进行文化学阐释
1,少林拳武医相依,武以文饰,蕴含了中国文化精神
(一)以武为禅、以医为翼、以武为医、以医相依,是少林武术之主要特色
少林医学在少林武术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少林寺从唐朝开始僧众日增,为及时医治习武过程中的伤病,遂有僧医出现。这些僧医对外科,伤科都有非常丰富的体会。同时寺僧们要练习少林擒拿搏击术和卸骨法,还需学习并懂得一些中医骨科知识。纵观历代少林武僧,有既能文能武、医术精湛者,如佛、武、医、文俱与德福居法师、觉远尊师洪温齐名。《少林七十二艺》认为里面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和内外用药方等等,而这一切知识和技艺的累积都要通过吸收和整合中医学和中药这类传统文化来实现,换言之中医学和中药就是少林医术之根本。武医结合为中国武术特色;“禅武医”三位一体为少林拳特点。而中医药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少林拳与武医相依托,隐含着浓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气息。
二、武以文饰,为少林拳另一大特点
少林拳古往今来都有文武并重之传统,许多少林高僧更是文武兼备,武艺高强,武艺超群,骏才辈出,这必然使得少林拳谱在叙述上充满了文化韵味。少林拳很多套路动作名出自中国文化经典之中,比如少林猛虎拳“黄忠放箭”,少林天罡劈术扇”孔明挥扇“,“赵石闯关“,“张飞骑马”,均出自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少林拳一举一动皆有故事,行拳趋势蕴含中国民族文化、武以文饰为其主要文化特色。
少林拳练功技巧包含着中国文化精神,对少林拳练功要求充分地体现出少林拳既要斗勇武又要斗智勇。
2、少林拳练功技巧包含中国文化精神
(一)拳打一条线,反映兵家“兵贵神速”之观念
少林拳基本套路习练时,步法进退,身法起横落顺其动作路线总势基本沿直线。“两点间的直线是最短的。”拳打一条线这一动作特点充分体现少林拳速度快、简洁明了和实用性强的特点。以直线为最短的距离,能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好的时机打击对手,是中国兵家“兵贵神速”精神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拳打一条线”这一整体造型上,已蕴含着许多弧线,转折,迂回,翻转等手法,需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不断转换招法,因势利导,活用。
2)拳打卧牛之地少林拳原生态保护与传承
“拳打卧牛之地”,指少林拳在习练与使用过程中不受场地规模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施展拳脚之劲。广阔天地里,可习练使用少林拳,狭小天地里,少林拳进退转折,翻转腾跃,进攻防守,一样能发挥。小打小闹练少林拳需要脚步小巧,身法灵秀,动作生动迅速。因为少林拳多在深山和寺院习练,客观上受场地所限,而能训练习练者身灵步活,声东击西,训练习练者突破重围,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和距离内大显身手,用技巧战胜敌人。
三、以目注目内外三合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少林拳中的眼要求头随势转、手对眼至、以目视之、以审敌之。“以目注目”,就是“以审敌势”。它需要头随势转、手到眼到、眼明手快。目光处处,威似猛狮、锐如鹰猿、目光炯炯有神、蕴含神威、气势汹汹。交手时不去观察对方躯干及手中器械,而去观察其目光,以目光为中心,就能掌握其主动权。
内三合重在心意气高配,重在内在精神上的饱满,更加重在心为“一身之王,五官四肢之帅”。外三合重在手,脚,肘,膝,肩,胯外在位置上密切配合。少林拳的动作全身结构紧凑,没有大开大合之嫌,身体各个部分自然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要求。外三合中的“合”是“整”的意思,它要求习练者在出力击打时身合劲整,整体运动一气呵成,犹如弹簧,越挤越用力,越放越有力。这些练功技巧包含了中国古典哲学“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等思想。
四、非曲非直滚入滚出反映了太极圆弧的滑顺思想
少林拳的技法要求是出拳或出掌击向对方后,两臂直而不伸直,曲而不弯曲,此法实战使用时既要速度较快,又要节约往返动作的时间。“身用滚动动,手用滚动出”,少林拳与僵直拙力相对立,在动作完成瞬间,利用臂的自然反弹力使臂产生曲非曲,直非直之势,从而为持续进攻和防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滚入滚出”是攻防技术上的科学回应,出拳时臂应如螺旋般攻击对方,滚入中的旋动能提高攻击力,而滚出中亦利于消解对方来势之力。这些练功技巧,包含着中华民族智慧与艺术。
五、劲猛力实与刚柔相济的暗合“阴阳”哲学
少林拳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起手连珠炮、拳打一气连”。少林拳讲求刚、猛、快、猛,“使千招之势,以速度为第一。”动作演练时要求组合动作或进攻动作要连贯快速、快速击打、一气呵成。不过少林拳虽刚柔相济。“刚柔相济于他,柔中有刚。”守之若处女而犯之若猛虎,静则以逸待劳而动则让人没有喘息的时间。当对搏双方时,还没有搭起手来就“不使劲,就像风吹杨柳、软弱无力”,只要一搭起手来,就像”天神下界,全身铁骨铮铮,却不能犯难”,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过去,将对手制服。这些练功技巧,也同样包含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
六、运气贵缓用气贵急,这是“气一元论”在现实中的体现。
“法为拳术,以气为劲,练气行功。送之须用呼法,接之须用吸法。运气贵缓用急法。气为先、力为随法。”《少林拳谱》中的这几句表述均充分说明了少林拳对“气”的重视。少林拳练气以运使有效、长吞短吐、川流不息、听气静虚、以逸待劳。少林拳对“气”的调整与应用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运气练习中多用站桩,坐禅,多以意念为主导使领气血运转,要求“气血”运转以慢为快,通于周身,做到“气血通畅”,“运用自如”;在发力上,要求“意生力”,“和谐迅速”调动“气血”,“心意明白”,“招式出招”,“意到”,“气随声快”,“气催力”,“意生力快”等等。正所谓“拳打未见形者,必于疾中病之。此玄妙理者,尽一息也。”这些练功技巧包含了中国古典哲学“通天下一气耳”,中医“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等观点。
四,对少林拳技法进行学练与剖析
1,熟悉技术风格,注意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
熟悉少林拳技术风格特点和练习基本功,基本动作,是少林拳学习之本。研究少林拳,首先要研究基本功,研究基本动作。少林拳有着它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动作规格迥异于其它拳种。在技法上,少林拳讲求冲拳出掌弯曲不弯曲、笔直不笔直、翻滚不翻滚、螺旋劲,长拳讲求动作伸展大方、具有“寸长寸壮”之要求。在少林拳弓步中,前弓之腿的大腿在水平以上,长拳中前弓之腿需要在水平附近或者是水平状态下。等等,等等。
重视基本功与基本动作有助于少林拳动作规格动力定型与技术风格逐渐形成,否则有练拳不如练拳之弊。
2,注重对动作攻防意义的认识
少林拳作为中国传统拳中的一个大派别,因历史原因参加过多代军事战争,因此世代传艺,无不重视进攻与防守的实战,进攻与防守成为少林武术动作规格中的一个主要基础。例如少林拳虚步需要紧腿护档,架拳动作需要上架之拳臂成弧形并在头前方上15 cm,推掌出拳注重身正发力,防守动作则需要束身紧凑,防中带攻等。了解运动的攻防含义有助于增强少林拳研究的兴趣和深刻理解运动要领。
3、发力和发声是有规律可循的
少林拳之劲为全身整体之劲,在演练中强调“上关天户(闭嘴叩齿)”、”下闭地门(提缩肛门)”,力与力相结合,强调“抖劲”。如果冲拳,脚一定要蹬得狠,腰一定要转得快,肩一定要抖起来,周身的劲就会在一瞬间到达手上。套路演练时随着用力,还有吐气之声及“咦”,“啊”,“晦”声。“力出则气盛,运贵则气缓,气贵则气急。缓急神其手法,尽于一息”.呼气和吸气是少林拳习练中经常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凡攻则攻之动多以呼为主,凡守则守之动多以吸为主。演练时发声、结尾动作发出“呜――威”音,发出“呜”音就像吹笛、拖长音一样,本意是呼出多余之气,“威”音短促而有力量,以气不散来终止整套动作。一种套路的声音通常是两到三个。
五,传统少林拳武术文化传承价值
实践表明:长期从事武术锻炼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中枢神经系统(CNS)是对一切神经系统和器官进行调节和支配的中枢,人正是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使身体各脏器的活动按要求趋于一致。少林武术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呼吸和运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地进行运动,恰好能使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处于高度兴奋和集中状态,因而对于慢性病毒皮层兴奋增强抑制作用,使得一些局部病变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而通过运动则进一步提高抵抗疾病能力。
从少林武术动作构成分析,即有全身肌肉关节迅速活动,也有意识呼吸与动作呼吸配合活动,因在练拳过程中全身肌肉关节及骨骼来回转动活动,从而持续舒张动脉血管,无疑强化血管舒张神经在血管壁中的功能,所以长期习练少林武术对于防治心脏多种疾病及动脉硬化能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对少林武术动作冲拳,劈拳,踢拳,纵蹦,跳跃的锻炼,还能增加肌肉质量,提高骨骼关节活动能力。锻炼离不开肌肉收缩,肌肉收缩牵引使骨骼关节产生屈和伸,旋内旋外,收缩松弛,对于强健关节和柔韧性及肌肉弹性均有显着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1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