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流回1912年,你会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奥运会——有些选手的装备不是泳衣、球鞋,而是画笔、乐谱,他们同样千里迢迢赶往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参加比赛。
▲ 1912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
那一年,夏季奥运会允许艺术家、建筑师、作家和音乐家,同传统的运动员们一样有资格参加奥运盛宴。所以,你会看到这样的奥运比赛场景——当游泳选手争夺100米自由泳项目金牌时,另一位选手在绘画项目上挑战其他的奖牌竞争者。
1906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促成了奥运会文艺比赛的开展。自1912年第5届奥运会开始,包含艺术比赛项目的奥运会一直延续到了1948年的第14届奥运会。比赛项目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文学,参赛作品由国际评审团评审,评审标准则是 “必须与奥林匹克主义精神有关”。
1912年,第5届奥运会比赛中的文学金奖为《体育颂》所得,作者名为霍罗德·艾歇巴赫。
▲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评委在评审后才得知,霍罗德·艾歇巴赫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用的笔名。而将艺术项目加入体育运动,正是顾拜旦的想法。
顾拜旦深受古希腊文化的感染。他觉得,那些古希腊人民既是优秀的运动员,又精通
音乐和文学艺术。因此,将艺术排除在外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不完整的,艺术和运动要携手并进。
▲ 沃尔特·怀南斯的获奖雕塑作品
在那时,不乏“文武双全”的参赛选手,既在运动项目上斩获金牌,又在艺术项目上大放异彩。第一位获文艺奖的运动员是美国人沃尔特·怀南斯(Walter Winans)。他在1908年第4届奥运会上获射击比赛金牌,在1912年第5届奥运会上获得雕塑艺术奖。同届奥运会上,怀南斯还获射击比赛铜牌,是唯一一位在同届奥运会获体育和文艺比赛的两栖冠军。
▲ 1912年获得奥运绘画金牌的作品,由意大利漫画家卡罗·佩莱格里尼(Carlo Pellegrini)所创作。
▲ 荷兰阿姆斯特丹奥林匹克体育场,由荷兰建筑师詹·威尔斯(Jan Wils)于1928年设计,获奥运建筑设计金奖。
然而,由于缺少知名艺术家的参与以及美学评判标准的模糊性,观众对于这些艺术比赛项目的兴趣逐渐降低。1954年,第49届国际奥委会全会最终投票取消了艺术比赛,取而代之的是举办奥林匹克艺术展览。
认为“艺术不能与运动分离”的顾拜旦还坚持“业余原则”。1981年以前,奥运会从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参赛选手只能是业余运动员。
顾拜旦这样解释“业余原则”:“一个人将其全部交给一项竞技运动,由于从事这项运动而致富,从而使竞技运动的高尚荡然无存,使肌肉凌驾于精神之上,而彻底毁坏了人的均衡。”在他看来,只有非雇佣的、不受物质因素影响的业余运动员才能促进“各民族体育的友好关系发展”。
▲ 1988年,汉城奥运会。
随着体育竞技的职业化发展,职业赛事的规模迅速扩大,再进行完全的限制已经不现实。在1980年的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国际奥委会从《奥林匹克宪章》中删除了有关“业余原则”的规定。于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当职业网球选手出现在赛场上时,奥林匹克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
▲ 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
现在,奥运赛场早已成为专业运动员展现身手的舞台。甚至有些国家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的体育。
尽管如此,那些以业余身份参赛的选手,依旧是赛场上的一道风景。下面列举了一些参加近几届参加奥运会的业余选手们,他们中的大多数无缘奖牌,身上却带着一种来自最初、最遥远的奥林匹克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
▲ 对于挪威人尤里格·布塔来说,他首先是学校门卫兼清洁工,其次才是马拉松运动员。
▲ 格温·约根森,铁人三项选手,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原是一名注册会计师。
▲ 石津优,日本射箭运动员,原是大学教师。
▲ 兰斯.布鲁克斯,铁饼运动员,他的第二职业是建筑工人。2012年,在跳上去伦敦的飞机之前,他还在修整汽车道的路面。
▲ 奥拉夫·蒂夫特,在作为单人双桨划艇选手参加奥运会之前,他是挪威的一名农夫,以在自家农场种植粮食为生,兼职消防员。
▲ 里克特,以色列射击选手。在自己的网店售卖T恤、奖牌和射击教程等来换取前往奥运会的经费。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整理:郭思遥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Lens读物在京东、亚马逊、当当、天猫、淘宝、机场中信书店和各大城市书店均有销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