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东夷是指分布于古河济间和泰山东南方诸部落和方国的总称,大致可以划分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三大时期。
在夏商时期
夏初后启和后益对共主地位之争和由仲康之失至少康之复,中间经过后羿和寒浞“代夏政”,直至后杼消灭了有穷氏,前后历经半个世纪的争斗就是少昊集团内部那些和黄炎集团组成部落联盟的部落之间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转变。这些部落已经与东夷分道扬镳,跻身于华夏雏形的形成之列,并在华夏起源时期成为东系最主要的源头。
他们位于古河济间,也就是今天山东省以北与河南省和河北省交界的地方。夏代又有一支由东夷分化而加入华夏雏形形成的队伍——商部落。他们由燕山地区南迁,崛起于河济间,最终导致代夏和中国第二王朝建立的基础,这一过程已经在华夏雏形形成部分被记述。在泰山和古济水流域形成以奄和薄姑为主的各方面国家。
西周初奄和薄姑还是东夷中大国,是东夷社会发展水平和夏商最为相近的方国,泰山东到海,南到淮的部落和方国即夏商九夷或夷方。
西周时
西周初年既灭奄和薄姑,封鲁国和齐国在自己的旧地。以齐、鲁为核心,现今山东省内至春秋仅莱夷尚未完全华化。淮水地区诸夷是西周东方大敌,也是西周中叶和后叶东夷之主体。
齐,鲁两国在对待周边东夷部落问题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齐国腹地,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薄姑建国前就有姜姓西系部族逢伯陵向东迁徙。《史记》也说:“太公望吕尚,东海上人也。”《集解》引《吕氏春秋》说是指“东夷之土”。齐之远古祖先,已经和东夷有了比较紧密的联系。齐“大公以国家、修政令,因风俗、简礼俗、通商工,则鱼盐之利大矣,而民多归之,齐以为强国”。齐在文化礼俗上实行兼容并包,在经济上充分利用地利,取得良好效果。故齐太公建都营丘之初虽遇莱夷来争战,然不久便安定下来,仅5个月便上报周公施政和见效,令周公始料不及。伯禽至鲁,却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报告其施政,“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周公在对比了齐、鲁这两种不同的方针政策及其效果之后:“乃叹曰:’呜呼哀哉,鲁后其北事齐整!夫为政不简难,而百姓不近忧;将近忧而百姓将返也。”齐、鲁这两种政策的不同效果,在考古学发现中已有初步的印证。据研究:“近年来,临淄齐国故城和曲阜鲁国故城先后出土,可见齐鲁两国西周,春秋时期,其文化面貌,丧葬习俗,城市布局,确有明显不同。结合文献记载来看,齐国商文化色彩强烈,仍保留着不少原始残余(如大量地杀殉人畜与妇女地位较高等等)和鲁国周文化传统,论证了司马迁说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和鲁公伯禽治鲁’变其俗、革其礼是有据可依的。例如,对人畜的大量杀殉和妇女地位的提高),而鲁国则保持周文化传统,证明司马迁所说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与鲁公伯禽治鲁‘变其俗,革其礼,是有根据的。”齐虽来自黄河中游,文化根基出自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的西系,但他所采取的政策,促进了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文化与部落的进一步融合,不仅在春秋时首先称霸,齐国的文化对整个华夏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齐国周围的东夷部落较快地与之融为一体,至春秋中后叶,前567年(齐灵公十五年)齐国灭莱,于是山东半岛各东夷小国已被齐兼并。齐从春秋初叶已超过鲁国,并基本上统一齐鲁大地,成为东方最强大的诸侯,与他从立国时期已确定的兼容并包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鲁被封后,周王就是确立了“启商政而疆索周”的政策,伯禽则强调改变当地土著居民礼俗,鲁虽以实行周礼着称,但是当地土著风俗依然顽强地留存下来。
根据鲁国故城初步发掘情况,清理出两周时期墓葬129座,年代为西周初叶至战国初叶五六个世纪。这129座墓葬可以划分为葬制风格截然不同的甲,乙两组。据研究,乙组肯定是周人的墓葬,而甲组可以肯定不是周人的墓葬,“甲组墓至少在西周至春秋晚期都有分布,这一事实表明当地民族与生俱来的社会风尚曾经稳固而又漫长,并且有其发展和同化的历史”。其实鲁国对周礼的坚韧执行,还不可避免的要结合地方的文化,周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儒家祖师孔夫子首先是宋人,商族苗裔人,他称周礼自己也吸收了夏代和商二代“郁郁乎文,我自周始”的精髓。鲁是东夷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区域,它是以周文化为主,并发展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孔孟儒家学说的,在实践中并没有伯禽奉行“变其俗而革其礼”政策那样激进,仍然是周俗和夷俗共存,但在周礼的支配下互相交融。
春秋战国时
至春秋,鲁国一带,仍有太昊子孙任氏、宿氏、须句氏、颛臾氏等风姓小国和少昊子孙莒氏、郯氏、谭氏、费氏等国于今天的山东境内。他们同诸夏联姻,会盟,并在同楚国争霸时,以附庸齐鲁为主,视为诸夏联盟。据出土文物记载,山东春秋时期东夷国家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与中原诸侯也非常相近,但由于他们还保留着东夷礼俗中的某些习俗,所以在当时仍然被视为东夷。其实已经和诸夏即已合而未化,至战国,这一文化差异不再被注意。
淮河中下游,今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交界及毗邻地区,少昊集团后裔嬴姓及偃姓诸国如徐,江,葛,黄,淮夷,锺离,英,六,舒鸠,春秋时期,他们以“即事诸夏”为主要趋向,娶诸夏为妻,参加会盟活动,出土文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凡铭文均为周代通用文字。
春秋争霸和战国大兼并过程中,先后为楚,吴,鲁和越吞并,其文化影响了齐,鲁,楚和吴越,在政治上逐渐统一的过程中,文化和民族交汇融合,夷夏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秦统一六国之时,“其淮泗夷均散居民户中”,均已成为华夏的组成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62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