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水型和受水型的区别刻度(古代人是怎么分辨时间的)

刻漏是我国古代汉族科学家研制的一种计时器。漏指有小孔的壶体,刻指有刻度浮箭。它分为泄水型与受水型。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通过漏壶孔排出、漏壶内浮箭随着水面降落、浮箭刻度表示时间。受水型漏刻浮箭位于受水壶内,随着水面的升高表示时间,为获得均匀水流可放置多级受水壶。

漏刻作为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不只在古代中国,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这些文明古国也曾被采用。漏刻发明年份

漏刻

泄水型和受水型的区别刻度(古代人是怎么分辨时间的)

漏刻代无从考证,从史籍看,漏刻早在西周即有。漏刻包括漏壶,标尺两个部件。漏壶是用来泄水或者盛水的,前一种叫泄水型,后一种叫受水型。标尺是用来标记瞬间的,用时放在壶内,随着壶内水位的变化上下移动。

最早漏刻,又称箭漏。用时先将标竿插于漏壶上刻下瞬间,谓之箭。箭下用箭舟相托举着漂浮在海面上。当水从壶口流出或者流到壶口时箭杆也会随之沉落或者升起,用壶口处箭头处的刻度来表示瞬间。

漏刻等

泄水型和受水型的区别刻度(古代人是怎么分辨时间的)

漏刻属于典型的等时计时设备,其精度依赖于水流是否均匀。早期漏刻多采用单只漏壶进行,滴水速度受壶内液位高度影响较大,液位越高滴水速度越快,而液位越低滴水速度越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古人又进一步发明了多级漏刻装置。所谓多级漏刻就是用多个漏壶上下左右顺次串接成一个组,每个漏壶按顺序往它下面的一个漏壶里滴水。这样,对于最下端受水壶而言,它上面的一个泄水壶由于具有相同的来水补充速率,壶中液位几乎不变,本身滴水速度可以保持匀速。

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于漏刻结构原理的计时工具,例如用称量水重测量时间的称漏、用沙代水时的沙漏。但是在中国有史以来,用得最久,最广泛的计时装置,仍然是漏刻。

此外,漏刻和弧刻在藏语chu-tshod中直接译作“水量”,是用滴漏计时法命名的。时轮历上的使用方法有二:其一是做

漏刻等

泄水型和受水型的区别刻度(古代人是怎么分辨时间的)

漏刻是计时单位。时间轮历将一个昼夜划分为60个chu-tshod,所以每个chu-tshod相当于时钟上的24分钟,这就是这个词的原意。24分钟距离15分钟的“刻”比60分钟的“小时”更近,比120分钟的“时辰”更近,所以译成“刻”更好。色多六世的《格登新历解》说:“时轮历中的chu-srang在汉译中名为‘分’,chu-tshod名为‘刻’”。《马杨寺汉历心要》第47节亦持此说。

漏刻等

泄水型和受水型的区别刻度(古代人是怎么分辨时间的)

chu-tshod还被用于测量空间弧度。现代天文学上1周天=360度、1度=60分、1分=60秒。这种分法模仿了时间的每时每刻,时轮历计量空间弧度还借用了计量时间的一组单位:1周天=27宿、1宿=60chu-tshod、1chu-tshod=60chu-srarg。因此1 chu-tshod=4.5度。以假借为名。为将计量时间chu-tshod和计量空间chu-tshod区分开来,常将前者译成漏刻而将后者译成弧刻。在藏语里,现在通常称小时为chu-tshod,这本来是不恰当的,既然约定俗成,就很难再改正了。但仍应了解其本义及假借用法,不应完全将chu-tshod等同于小时,也不应一见chu-tshod便被理解成“小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7883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