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一般认为佛教发源于印度,印度其实也正在着力打造“佛教圣地”,许多人以为佛祖诞生于印度。众所周知,佛教为世界三大教之一。而且我们实际上对佛教文化的含义理解得还不透彻。
佛教文化基本简介:
它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一起,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三个宗教。从广泛意义上讲,这是由其经典着作,礼仪,习惯和教团组织等内容构成的宗教;但是佛教在世界性各主要宗教与观念中,却显得十分特别。任何宗教都相信上帝的创造和上帝的统治,而佛教则是一个完全无神论者;所以佛教似教不像教,类哲不像哲,通理不像理。最鲜明的佛教特征。从狭义上讲,这是佛讲的话教;若以佛教所固有之用语,应称为佛法。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奉行、一切自清净意的就是一切佛教”。用句话说,佛教是佛使人止恶扬善自净本意的教法,是佛对人的一种教育。
佛教文化起源于何处?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此名为印度梵语音译,释迦意为释迦族,摩尼意为智者和修行者。佛陀为北印度人即今尼泊尔位于印度北部、西藏南部。据中国史料记载,他出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年,与现代外国人考证不同,时代也有较大差异。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若按此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至2013年为3015年。
公元前1500余年,雅利安人由印度河流域发展到恒河流域时,其主要生产方式由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因气候条件好,加之人们学着种相对高产水稻,加之用铁器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结构已步入奴隶制社会。
那时社会人群分为四级:
婆罗门(拥有把握神权与教育权、宗教经典与文化知识的宗教祭司)。
刹帝利(武士阶层中,以后又有国王、军事贵族等,掌握着军事、行政权)。
吠舍(农民,手工业者,以后也包括从他们那里分化出来的工商业主和高利贷商人)。
首陀罗(由非雅利安土着部落庶民构成,身份卑微)。
此外,也有不具有任何社会地位、无种姓、号称“贱民”、“不可触者”的奴隶。
那时印度社会的宗教以婆罗门教为主,婆罗门教属于多神教,崇尚自然精灵与祖先神,笃信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及其他多神。婆罗门教为当时奴隶社会辩护。其鼓吹业报轮回,主张人类此生之行(业)善或恶会导致来生轮回中因果报应之差异;若不信婆罗门教吠陀经典,或者触犯种姓规定,或者杀生等,死后就会轮回转生到下等种姓贱民或者家畜,而若学吠陀经典、苦、善、死后能转生到上等种姓直至变成天神、大梵一体。婆罗门教鼓吹婆罗门种姓第一,认为梵天以口创造婆罗门、以手创造刹帝利、以腿创造吠舍、以脚创造首陀罗等社会职业是永世不变的。婆罗门教讲究对天神的祭祀和供奉,每年都有许多祭祀仪式,其中有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和精灵祭等各种祭祀。献祭时宰杀了许多牲畜,信众花费了许多财物,连土地也献给了上帝——其实是归婆罗门的。
公元前5~6世纪,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国家崛起,刹帝利种姓与吠舍种姓数量相对较多,工商业主与高利贷者富庶与权势大增。他们不满意婆罗门教婆罗门至上旧种姓制度,加之婆罗门种姓独断专行和腐化,亦遭到社会各阶级反对。在此背景下,一种反对和批判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沙门思潮应运而生。其中尼泊尔国南部释迦族有个青年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也曾接受沙门思潮。立志创立新宗教佛教,吸收了原婆罗门教关于生生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但反对人们根据出生种姓等级来确定命运,而是认为每个人都能通过修养实现成佛—意思是觉悟者、实现觉悟者。因此佛教在对人社会性的培养方面较其他宗教更重视自身修养,更适应东方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因而在东方世界中广为流传。当然,在封建社会中生成并传播的佛教对人类社会性的约束,还要靠鼓吹按佛教道德规则发展起来的生死轮回与因果报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7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