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他早年辅佐公子纠,后经鲍叔牙大力举荐,成为齐国国相。管仲又是我国改革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在位时大兴改革之风,齐国国富兵强在其统治下一举登上春秋五霸榜首,管仲又被尊为“仲父”。
改革的艰难
管仲能确立这一不世之功,是由于其实施的一系列新政对齐国实行了旨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全面改革。这一成就使齐国很快摆脱了此前内乱所造成的虚弱局面,变成无论在军事上或经济上都堪称一流的大国。
改革,通俗地说,就是要干前人所未干过的事,这绝不是件易事,千百年来中国涌现出许多改革之士,他们都没有站出来试图在民族危难时改旧换新以挽回失败的局面,但最后很少有人能成功。
改革事业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几乎使每个人闻风丧胆,成功者如凤毛麟角一般,固有的陈旧思想使人不能接受新鲜的东西。再加改革的产生,实质上就是为了革除以往的弊政,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触犯了弊政中利益的得益者,他们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权势。所有违反其利益的行为都难逃其想尽办法压制。
而且改革永远无法事先预测对错一步到位,这就要求人们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修缮,但是改革常常是在极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启动的。一但改革中存在着一点不尽合理之处,还没有足够时间加以纠正,反对者便借此揪住不放对改革者大加挞伐,顾虑重重,丝毫没心思再修改革之事。
春秋动乱时
尽管成功与否尚不可知,改革之路荆棘丛生,但这也确实是迈向成功的一条可循之路。当时环境下,农业,手工业,冶炼技术有了显着改善,尽管产物成倍增长,但因奴隶制度,一切输出为奴隶主所攫取,奴隶主与奴隶的冲突日益尖锐。
大量奴隶中纷纷发生暴动,罢工和逃亡,使封建王朝奴隶制度日趋枯竭,奴隶主被迫转向通过征收地租来盘剥,双方渐渐发展成为地主与佃农之间的一种关系。加之百姓不断垦殖私田,众人围绕土地展开斗争,诸侯更不认可周天子之权,“天下共主也”之名遂成笑谈。
齐桓公继位之初,齐国刚历经内乱疮痍不堪,但是齐桓公却是个名副其实的仁义之君,对齐国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非常了解,首先是要找一个能帮你拨乱反正,治国之才。起初齐桓公希望任命一直协助他的鲍叔牙担任相职,但鲍叔牙力荐协助另外一个公子管仲,管仲此前几乎用箭射中齐桓公。
上溯诸侯,下及奴隶主,围绕土地归属问题大动干戈、互显孱弱,管仲也得到齐桓公不计前嫌地委以重任。管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顺应时代呼唤,开始在齐国大搞改革。
管仲的改革有许多内容,他主要以发展经济带动全国全面发展为目标。他提出“四民分业”,即全国人员划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使当时大量流离失所者得到劳动和生活保障,此后代代相沿,各种职业亦符合百废待兴齐国各方人士的要求。
关于农民问题,管仲在当时提出“相地而衰征”,即对田赋按土地类型,良莠作相应的调整,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对农民的公正待遇。同时实行“官山海”,既使盐铁也只靠国家生产经营。
除了以上内容外,管仲又实行了如铸钱造币,鼓励经商等一系列利国利民之举,这些举措都是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着。论证了只要符合民情,有全国人民的一致支持,甚至有一部分群众持反对意见,就挡不住改革取得成功的步伐。
管仲改革除惠及齐国百姓外,还引他国仿效,并使后人受到了丰厚的恩惠。使孔子又大赞君臣二人,称齐桓公能做春秋第一霸主不在兵车之力,而在管仲之力,是其仁德使然。
可见每个成功改革者的背后都要有君王与无数人民的真诚支持,否则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即使改革一时点成功与辉煌,但死后没有人支持仍是过眼云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