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与西德在二战之后数十年间一直存在着差距,而这一差距到底在哪里?
二战中纳粹德国兵败投降后,苏联和美国,英国,法国分别在东,西两线上占领了德国。按照雅尔塔协定与波茨坦协定的规定,德国原本被划分为4个占领区,见下图。后又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德国占领区相融合。从而使德国分裂为两部分,在西部占领区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在东部苏联占领区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东德和西德从那时起就成了历史概念和人们注目的中心。几乎同德国的分治相一致,柏林又被盟军分割成4个部分,后因英法美三国管辖区合并成为两大板块,即以后的西柏林及东柏林。
东西柏林以至两德间的人口总是流动的。这一流向大体有一个走向,即东德市民西迁。
有资料显示,1945年-1961年间东德移民西德的人数超过300万,柏林墙修建前。从时间上来看,这300万人中,不少是1949年东德成立之前就逃走的,但也有不少是后来陆陆续续逃离的。在组成上,除去东欧被逐出德意志人之外,有一部分被教授,工程师,医生和教师等知识分子自动摆脱出来。
要知道水往低处流、往高处去肯定西德哪里不如东德。其实单是收入这块西德老师就要高出东德很多。
畅销书《永恒的边缘:冷战的权力游戏》里,作者肯·福莱特曾这样形容:主角之一丽贝卡的东德学校里有许多教师,其中教导主任安塞姆·韦伯曾来过西德。毕竟面对西德的富强与自由,教师是完全无法抗拒诱惑的。
它虽是一部小说,却大体反映出人才流亡西德这个事实。东德和西德在发展上存在着差距,这一差距得到了大量数据的支持。比如1989年人均GDP和每百人轿车拥有量西德比东德高出近一倍。由于双方自主统计数字,这里面部分数字是失真,大家感受到差距即可。
东德和西德之间缘何有如此大的差距?
第一,诚然,德国东部和西部之间历来都有差距。我们知道德国是南高北低,实际上是东高西低的。德国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和铁矿基本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略显荒芜。以矿产资源为中心,二战前的德国拥有鲁尔,萨尔和西里西亚三个工业区,鲁尔和萨尔位于德国的西部,而西里西亚则处于东部地区,后又割让于波兰。工业区又是工业集聚的区域,其分布体现着开发的现实。
二是对战中东德危害最大。西德固然是这样,只是东德更严重,简直成了一片废墟。据统计,这场战争使东德地区130多万套住房化为灰烬,80多万套住房成为一片废墟,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住房又是一种异常紧俏和稀缺物。不仅如此,东德开姆尼茨、德累斯顿等几个主要工业城市,要么在战争中被摧毁,要么被苏联人拆走了设备。一句话,东德建在一片废墟上。民主德国国歌《从废墟中崛起》就体现了这一现状。
三是东德在苏联的影响下,走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的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之路。这条路径刚开始是非常给力的,能够大量刷掉GDP。然而这一格局很难持续。一是重工业隐含着高污染和高排放问题,二是东德出口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
而对西德来说,除自身禀赋外,西德在战后也获得马歇尔计划。该方案说白了就是美国向遭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帮助重建。包括赠予和贷款。在该方案实施四年期间,西德获得15亿美元经济援助。在1951年的规划接近尾声的时候,西德和西欧各国一样,又回到战前的水平。此后20多年中,西德进入高速发展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使东德被进一步抛在后面。
值得一说,东德和西德之间虽存在着距离,但是距离并不悬殊。反之,东德则和其他社会主义拉开距离,并且距离仍然很大。那时整个东德发展程度,远远超过苏联和匈牙利,居东欧社会之首。无怪乎那时苏联的新闻工作者说去东德当记者是件幸事。
总的说来,东德与西德之间的距离比较缓和。更有趣的是,这一鸿沟并未随德国统一而消除。甚至在德国统一30年后,两者的差距依然存在。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德国统一以后,东部地区即原东德地区失去200万人,而西部地区又增加500万人,从东到西的人口流动史不断上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