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晚年生活真的很悲惨吗(悲剧诗人代表)

中年丧夫、家产失窃、后来嫁给渣男、再遭家暴、状告离婚、身陷囹圄、身患绝症、无人问津、孑然一身、黯然神伤是一代才女李清照晚年的写照。

李清照晚年生活真的很悲惨吗(悲剧诗人代表)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可谓异常悲凉,去世前,几乎将世间一切能吃能喝的苦水,都尝遍了。

而前半辈子她也曾如此幸福。

身世显赫不说,而且天资聪颖,在少女时代就创作了让后人流芳百世的《如梦令》。更有甚者,还娶了一位相知相恋的如意郎君为妻。

那时李清照可谓把整个世界的欢乐紧紧地握在了手中,那时她怎么会想到后半生竟是如此凄苦哀婉。

前半生有多顺遂,后半生就有多坎坷,这句话便是李清照一生的最好写照。

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这一年,北宋刚刚经历了对西夏战争的惨败,而宋神宗赵顼的生命也所剩无几。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当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迎来了女儿。

据说给女儿取名时,本学博学多才的李格非查阅了大量古籍,终于在唐代王维所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诗中,摘取了“清照”两个字。

从此,这个世界上又多出了个叫李清照的女人。

李清照幼年时在物质上还算比较优越,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朝廷官员,母亲王氏,也是名门望族(宰相王珪长女)出身,这样一个家庭,就足以使李清照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而且从精神生活上看,李清照要比别人“富足”得多,父亲李格非自己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母亲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

所以,用书香门第来形容李清照一家,并不过分。

也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和耳濡目染下,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才能,再加上爸爸给她请了名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辅导,使她的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史料上说,李清照还只是个女童的时候,就被别人评为“以诗名世,才力华赡而近似前人”。

而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更有名气,着名的词章《如梦令》就是她少女时期创作的。

常记溪亭日暮,陶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除文学上成绩异常突出外,李清照最初的婚姻生活也让后人许多人惊叹和艳羡。

李清照第一任老公就是赵明诚,她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就像她21岁时一样,和18岁的李清照一见钟情,然后他们就结婚了。

从此,让后世无比艳羡的夫妻恩爱就在李清照和她老公赵明诚之间演绎。

李清照晚年生活真的很悲惨吗(悲剧诗人代表)

史载赵明诚酷爱搜集金石字画,但李清照对其亦颇感兴趣,为之夫妇俩遍访街头巷尾,每得奇书一册,两人就一起勘校、校勘题签,堪称乐事。

但是好景不长,再加上赵明诚仕途渐不得志,时局越来越乱,夫妻俩的日子就从过去平静,渐渐演变成颠沛流离。

在丈夫临阵脱逃时,李清照深以为耻,从此疏远了赵明诚。

一方面妻子冷漠,一方面心里愧疚,受双重情绪影响,再加上感染疾病,同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终年46岁。

夫婿之死对李清照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她的一生,亦因夫婿之去,开始更加悲凉。

首先是安葬赵明诚之后,李清照得了重病,简直到了“仅存喘息”之境。

从这里开始,李清照的病根就落了下来,而且身体忽上忽下,直到死后,这个病根还没有完全消除。

好不容易身体有了些许好转后,李清照打听到老公的妹婿李擢是兵部侍郎,鉴于老公留下了很多文物书籍不可能有损失,李清照决定,去投靠妹婿李擢。

但是这条投靠之路并非畅通无阻,随着金兵的大举进入,致使李清照只能抛弃装在船上的多数文物书籍,仅带着一些轻巧的书帖典籍匆匆南下。

一个妇道人家在那个兵荒马乱、兵荒马乱之时,也要想方设法保存老公留下的书帖和典籍,此外还要思考自己逃命的方法,可以想象那个时候李清照有多么狼狈和寂寞。

但是有一种说法是越是在乎的东西越是丢失,李清照带来的书帖典籍和老公留下的宝贝,很快都不小心丢失了部分。

如何亏损?粗略地说,它可定性为“人祸”,也就是一些人眼红用阴谋的手段把它抢走。

在赵明诚死前,就有好朋友张飞卿学士来访,而张飞卿则带着一柄石制的玉壶让赵明诚辨认,毕竟那时候大家都认识赵明诚这位收藏大家。

而且鉴定之后,张飞卿也就拜至此为师,此事算是知道了。

可问题在于,赵明诚死后,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生前珍藏着许多珍贵宝物,所以才会有一些人起坏念头,到处传谣,说是金国见到原来张飞卿让赵明诚辨认的玉壶。

此后,有的人利用这一机会开始借题发挥:赵明诚和张飞卿曾经暗通金人,将此玉壶作为礼品献给金人的。

先不说张飞卿怎么处置这件事,但对那个时代的李清照来说,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时值兵荒马乱,赵明诚若遭坐实通敌之罪,则无论是李清照自己还是赵明诚族内,皆要重罚。

这就是李清照“玉壶颁金”事件。

李清照晚年生活真的很悲惨吗(悲剧诗人代表)

据史料记载,在最开始的时候,李清照听到这个消息后,曾一度吓得“余惶怖之余,莫敢言语,莫敢遂行”,但聪明的她很快就意识到了,这则谣言的发布者是为了赵明诚遗赠的宝物。

想想也是啊,当时正值乱世,一妇道人家可是有老公生前花了不少心思搜集来的种种古玩,怎不叫外人羡慕不已呢?

并思前想后,李清照作出了大胆的选择。

既然你的目标就是要这些宝物,那么好吧,我要将它们都奉献给朝廷,这不但能破除谣言,而且能阻止别有图者得逞。

终于有一天李清照说到了点子上,她把自己丈夫在世时搜集到的奇珍异宝绝大部分都拿出去准备奉献给了朝廷。

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条件下李清照这样做的确显示出她所拥有的大智若愚,知道拿得出手无愧于一代奇女子。

但是最后,这批宝物的归宿并没有达到李清照的预期,因为那时南宋政权刚刚建立,李清照为献宝,只好辗转南归,却一直未能赶上朝廷。

在结束的时候,据说这件宝物被某些军官士卒强抢。

后官收叛卒而取之,闻尽入故李将军之家。

尽管珍宝最终还是落入他人之手,但不得不说,李清照利用自己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大气,以及及时舍得的觉悟,为丈夫保住了身后名誉。

除珍宝丢失外,李清照夫妇曾珍藏的名人字画也遭遇失窃。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左右,李清照就一路流离失所到越地去了,她就寄宿在居士民钟氏家中,但只在那里住了几天,李清照身上所带字画也就一夜之间被盗得差不多干干净净了。

关于偷盗的人有哪些,李清照很明白,可是明白了还可以怎样?她一介女流之辈,再加上身居异国他乡,即使知道书画被何人盗走,也束手无策。

珍宝之丢失、书画之失窃,使李清照处于极大痛苦中,再加上自丈夫去世后就颠沛流离的生活,更是使她在那个年代里万念俱灰。

而当李清照深深感到生活中充满了苦与无味之时,一个别有一番滋味的人,却进入了李清照的生命。

这个人,就是李清照的二夫张汝舟——在李清照最为困难之时,怀着宗旨开始亲近李清照,而后又以关怀、和嘘寒问暖完全感动李清照。

两人终于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式结为夫妻。

后人对李清照第二次婚姻一直采取“鄙视”的态度,以为赵明诚死后短短三年,她又嫁给了一个人妇,颇具“迫不及待”之意。

可其实这样的认识,确实有些言过其实。

原因是什么?时局下李清照是个妇道人家、孤苦无依、到处颠沛流离的女子,需要有能够给自己遮风挡雨、人云亦云、无可非议。

而且在她这一心态下,张汝舟也及时出现了,再加上他的殷勤,很自然地就抓住了李清照的心,所以,二人结为夫妇,是很平常的事。

只是李清照在第一时间没有看到张汝舟到底是什么样子,等到她看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李清照晚年生活真的很悲惨吗(悲剧诗人代表)

张汝舟之所以亲近并愿与李清照完婚,一是因为素为李清照雅号的张汝舟,二是因为张汝舟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李清照手中仅有的几件金石文物。

他的思想是自己与李清照结婚,然后占有其人并进而把那些金石文物掌握在手中,从而做到人物俱占。

但是因为李清照把那些前夫赵明诚遗留下来的金石文物看得死去活来,所以张汝舟要把它们据为己有就落了空。

又见李清照不为她所摆布,也不愿将那些金石文物给她,张汝舟本来面目也就渐渐暴露了。

他先不断地和李清照闹别扭,然后发展到辱骂李清照,接着恼羞成怒的张汝舟动手打李清照。

本以为找不到生活的委身之所,没想到连连被打,这情形不要说李清照了,就搁在哪个女子身上吧,估计是无比惨痛。

而李清照痛定思痛之后,对自己的“遇人不淑”更是深恶痛绝。

到后来,因为张汝舟一直对她拳脚相加,终于使李清照无法忍受,决定冒着面子的危险,上奏官府要求和张汝舟办理离婚。

这起李清照提起的诉讼,讯问时间不长,不久官府就认定张汝舟对李清照确有凌辱之嫌,也发现了其徇私舞弊、及骗官之罪,最后,将张汝舟捉拿归案。

事情到了这一步,李清照好像又松了一口气,其实并不是这样,根据当时宋朝律法,妇女状告夫家要离婚,就算起诉成功了,这个女人还得坐牢两年。

意思是说李清照还需打入大牢。

事实上,对这种惩罚,李清照很明白,那就是明明知道会进大狱,却还执意状告离婚,这不能不说,在那个年代,要做出一个决定,必须要有超常的胆量。

所幸李清照没有坐过两年大牢,经过他家人朋友等多方周旋收拾,李清照终于提前获释。

然而李清照刑满释放并不假,但是她与张汝舟之间的这场大闹不仅使她成为那个时代许多人口中的笑柄,而且,给她的人生与心灵,都带来巨大震撼。

最惨的是她还得了重病,据她事后回忆,那时候因为病的真的很重,家里人早就给她做好棺木。

“近因病,欲入膏肓,牛蚁未分,灰钉既具。”

那一年,她四十九岁了。

李清照晚年生活真的很悲惨吗(悲剧诗人代表)

试想一个孤独的妇道人家在历经了丈夫故去、并一路颠沛流离、再遇婚变、及家财散尽时,我想多数人会为此一蹶不振,由此走上“破罐子破摔”之路。

而李清照刑满释放后,确曾消沉过很长一段时间,形单影只,回首过去,越发觉得落寞和寂寞。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传世名作是李清照现阶段创作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节选自《声声慢·寻寻觅觅》

然而李清照终究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经历过短暂的萧条后,李清照并未因此而沉沦,而是摆脱了个人苦难,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国家大事和诗词创作之上。

绍兴三年南宋朝廷派部将尚书胡松年等到金朝出巡,并且行前李清照专门写了一首诗来送别出巡的其他将士。

其中李清照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一句表达了他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欲望。

除写诗词外,李清照正在做她前夫赵明诚没有做的事,就是编《金石录后序》。而且直到绍兴十三年才编好。

但在《金石录后序》的编纂过程中,李清照并未停留在自己的身旁,反而将它奉献给朝廷,这也被认为是对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的最后正名。

那一年她六十岁了。

这以后,谁也不知道李清照的去向,可能泛舟江湖、也可能隐居山林,反正昔日才女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惟一知道的是,当她72岁时(一说是73岁),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左右,一代才女李清照就黯然去世了。

从此天下再也找不到李清照的影子。

李清照晚年生活真的很悲惨吗(悲剧诗人代表)

从整体上看,李清照晚年的生活,的确是颇为凄苦的,其生活分水岭是以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为起点,简直是天堂瞬间坠入地狱,颠沛流离不说,而且遇到了二次婚变甚至家财散尽的情况,这自然和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莫大的联系,尽管她把心中的哀愁变成了一股力量,在诗词写作中倾注更多的心血,却无法否认她后半生,再无昔日绚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019.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