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交出兵权会怎么样(解读韩信之死的客观原因)

其实韩信早已失去兵权。

韩信如果交出兵权会怎么样(解读韩信之死的客观原因)

垓下对决中,为一鼓作气歼灭项羽楚军,刘邦当时派出汉军迎击,足有三十万人。

而汉军三十万人中,最高统帅是韩信,其中就包括刘邦的后军,他们名义上必须听从韩信的指挥。

五年,高祖以诸侯兵击楚军,和项羽在垓下决胜局。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史记》

但是楚军全军覆没和项羽在乌江割腹自杀之后,刘邦在第一时间夺回韩信兵权,改封他为楚王。

从这时起韩信实际上丧失兵权。

再往下有告韩信谋反之意,刘邦取陈平之计,用“伪游云梦”之法,把韩信召来之后擒之,事毕虽被刘邦放走,反而贬封淮阴侯。

期间韩信仍无兵权。

并且,在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一直是深居简出,一来是对刘邦不满,就连朝会都很少参加,经常托病请假。

二来他自以为清高,不屑于跟别的同僚套近乎,惟一外出就是拜樊哙为师,出了门也自嘲如何堕落成跟樊哙这类人。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他一般都是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这就更加表明他身上并无兵权。

并且,一直到韩信被诛杀于长乐宫的钟室内,他都是光杆司令一个,既然没有兵权,又何来交出兵权这一说呢?

因此,也没有韩信交兵权、刘邦不杀自己的论调。

韩信如果交出兵权会怎么样(解读韩信之死的客观原因)

至于故意贪腐,以“自污”的方式让刘邦对韩信放下戒心,从而保全性命,这一点,别人有用,而韩信却没有用。

到了杀身之祸的时候,刘邦也一样要杀掉韩信。

象丞相萧何一样,也的确用了这个“自污名节以来”,对刘邦所表现出的忠贞之心,而且还真有成效。

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刘邦晚年的时候,有事没事都会问问周围的百姓,近来萧丞相是干什么的?

周围的人会说萧丞相近来忙政务、下政令、置军需等,与此同时老百姓也对萧丞相称赞有加,称赞其“爱民如子”。

而且刘邦听到这句话之后,也总会默不作声。

萧何不知道这件事,或者有一次,他的一位门客提出要提醒萧何,并说很快,恐怕你(指萧何)就会满门抄斩。

至于门客之言,萧何亦惊讶不已,连忙追问原因,同时这位门客给萧何剖析出眼前利害关系。

在门客眼里,萧何如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官职已经到了百官之首了,再也无升迁的空间了,加上萧何今天在民间的极佳声誉,不也让皇上寝食难安吗?

万一萧何日后有所想,到时用声望来个一呼百应的话,那刘邦麻烦可不小。

于是这名门客提议,趁此刻刘邦还未向萧何下手之时,赶快有意做出破坏名声之事,使老百姓痛斥萧何,以便刘邦一看到萧何失人心,便安心于他。

还不说,这门客人的做法的确管用,萧何从此以低价强购民间土地房屋并沉溺于酒色之中,真使刘邦放下警惕,终于落得善终。

但是这个办法,在萧何那里管用,在韩信那里说,不但没有用,而且画蛇添足。

为什么?萧何虽然是百官之首丞相也不假,但是与韩信最主要的不同就是他也是文官,而非武将,武将们从来都不是以名节为生,而是以领兵打仗的能力为生。

以韩信为例,韩信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什么呢,在于头脑中的军事才能和能够在战场上种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中,用兵如神般的策略。

就是靠了这种能力,韩信才能被后人尊称为“兵仙”,这就是刘邦对其畏惧之处。

韩信如果交出兵权会怎么样(解读韩信之死的客观原因)

只要给韩信一定的兵力,他就能打出一番事业,这一点在汉朝建立前后的多次战役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最害怕刘邦,这就是为什么在垓下决一死战之后,立即解除韩信的兵权。

因此,你们说要韩信刻意腐败,靠“自污名节以来”,刘邦才能放下对自己的警惕,这是基本不可能做到的。

以霍去病为例,西汉横空而出的军事天才霍去病那一仗,以“用兵如神”四字形容,皆觉羞辱,正由于他的存在,汉武帝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匈奴打得大败。

而霍去病之名,一直在文官们心目中并不十分显赫,什么“不省士”,还有不顾将士们饥渴之情,宁愿将酒肉倒腾而不分给将士们等,总而言之,在很多文官的心目中霍去病是个纨绔子弟。

可是,那怎么办?既不影响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的重要性,也不影响他在麾下将士眼中的形象,更不影响他在后世的地位。

也就是说做为武将,能带兵打仗才是头等大事,别的名节什么的只要没有犯下通敌反叛等大罪基本上无所谓。

而且说回来韩信也一样,即使他喜欢萧何,而且“欺压百姓”、沉迷酒色,这一切都没有什么用,而且会让刘邦认为韩信这就是“有意向的”。

归根到底,韩信军事本领的高低,都刻印在自己心里,但刘邦所畏惧的,恰恰就是韩信的头颅。

当然韩信的能力刘邦有目共睹,这么有才华的人,刘邦还以为可以完全为我所用呢,可惜刘邦试过数次之后,发现韩信此人的想法,和他本人想法有很大不同。

作为历经战国末期诸侯混战之苦的刘邦清楚地认识到诸侯权力太大,对国家造成怎样的恶果,也目睹秦始皇搞大郡县制并怎样集权。

在观念上,刘邦非常拥护郡县制,很想仿效秦始皇的做法。

但是问题在于秦末汉初形势下,刘邦目前还不允许这样做,因为毕竟在当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刘邦要是这样做了,秦朝二世而死,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因此,刘邦也只好捏着鼻子封授一批异姓王了,靠这些异姓王完成了国家统一与安定的任务。

韩信如果交出兵权会怎么样(解读韩信之死的客观原因)

正因如此,汉朝建立初期,刘邦一下子就封掉了八个异姓王,此外还有一百多个异姓侯,他们接受分封以后,就成了当地大大小小的力量。

撇开那些小小的异姓侯不谈,单就那八位异姓王而言,这些人都堪称当时兵富马壮,而且还颇有声望,就连这些异姓王中的几位,其势力简直可媲美中央朝廷了。

若此数者孰若举兵,小者乱一方,大者威朝廷。

所以这些异姓王不可避免地在刘邦观念中被淘汰了,特别是刘邦年届古稀、继任者刘盈显得有些窝囊。

要想大汉长治久安就得铲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思想。

但是这一点韩信很不以为然,作为韩信,他坚持战国诸侯的那套观念,就是我为你们刘邦工作,靠能力帮你们打天下,而且事后按劳分配,得到的都是我应得的。

即韩信赞成分封和异姓王两套。

这一点反映在韩信最初侍奉刘邦的时候,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韩信说“与天下城邑封功,何不服也”,这个意思很清楚,是说身为上司,要拿出封地城池封有功之臣。

并且,在楚汉之争中,韩信也将这种理念贯彻得十分到位。

例如平定齐国之后,韩信便给刘邦写了一封书信,直言让刘邦册封他代理齐王一职,名义上是为了镇守一方,但其实质却是觉得自己的功业理应受到这样的册封。

而刘邦最初的回应,就是气得大发雷霆,现场要拍桌子骂。

韩信使者来了,发了一封信,汉王勃然大怒,大骂道:“我困于斯,旦暮望若以佐我者,是欲立其君也!”—《史记》

刘邦的回应足见其对封异姓王之厌恶,韩信之请求,亦同反映出其想当然。

这也是两人在观念上的冲突所在。

韩信如果交出兵权会怎么样(解读韩信之死的客观原因)

当然刘邦也屈从于势,最后还是封韩信为齐王,但是应该看到他只是迫于势,并没有真正想要封韩信。

而且经过垓下决战,刘邦很快就把韩信封为楚王,又解除了韩信兵权,还有后来把韩信封为淮阴侯等,这实际上也是刘邦对韩信的一种考验。

他要看韩信对这一问题将如何应对,更深层的含义是希望韩信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再去考虑做什么诸侯王了,安心做个没有权利的勋贵吧,让你我行我素、人人有责吧。

但是遗憾的是韩信的回答却令刘邦失望。

除装病不朝外,便是一肚子怨言,同时又因失势郁郁寡欢,凡此种种,刘邦看在眼里。

韩信这个显然舍不得呀。

心不甘情不愿的男人,势必要达到他的目的来奋斗,像韩信这样有着极高军事才能的男人,要是总是那么心不甘情不愿,那将是怎样的结果?

思来想去,刘邦只好吓得满头大汗。

再说那时刘邦已是垂垂老矣了,再加上年年征战致使身体每况愈下,而且韩信那时,只有30多岁,风华正茂。

所以,既然不能认同自己的理念,也不愿意遵从自己的理念而活,那只能将其毁灭了。

所以,刘邦出巡时,韩信就死于吕后之手,虽然不是刘邦亲令赐死韩信,但是这样一件大事,要不是刘邦指使,吕后绝不可能独善其身。

就算刘邦没有指使,但是起码他不反对,不反对就是默认。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从战场回来之后,知道韩信已经去世了,他当时的态度就是“既是喜,又是怜”,高兴的是总算把韩信这心头大患给除掉了,而且“怜”者,亦痛惜丧失如此军事天才。

可无论如何,昔日那纵横沙场、几无人能匹敌的“兵仙”也因此而丧命。

韩信如果交出兵权会怎么样(解读韩信之死的客观原因)

总之韩信的思想及其个性决定了韩信当时的境遇为必死之局——所谓交兵权、自污名节的做法对韩信来说收效甚微,刘邦不会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而饶了自己,如果不是韩信肯放下架子诚实地成为富贵侯爷的话,那么刘邦可能还会让自己活下来的,但是这和韩信一贯的观念是相冲突的,韩信是不屑如此的,所以,无论如何韩信都是要死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05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