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曹操的精炼点评,不但恰如其分,而且还颇为一针见血。
首先要指出的是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并不是通过轻视曹操来提升自己的,毕竟按照李世民等人的说法,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
并且,李世民也算是曹操的一个忠实“粉丝”,比如他专门写过一篇《祭魏武帝文》,文中毫不吝啬地给予曹操高度的评价。
“帝以雄,常难远任栋梁,同曩时而匡正功,异乎往矣。”
大话意大概是说曹操以雄才武略之资格,于艰难与机遇共同涌现之时,立下超前绝后之不世之功。
从他的话里可以感觉出李世民对曹操的才能与功业非常认可。
但是写完这篇《祭魏武帝文》后没多久,李世民就发表了另外一篇关于曹操的评论——“一将之智多而万乘之才少”。
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这句话?此外,李世民要用一句话表达什么?
想要弄清楚李世民要说的话含义,就必须先了解李世民在何种条件下讲的话,毕竟撇开具体情况谈历史人物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这与撇开事实说理的本质有关。
李世民讲这话是贞观十九年即即位十九年这段时间。
那时,他正在亲率大军征高句丽,途经曹操当年的据点邺城,先写《祭魏武帝文》悼念曹操,后说曹操“万乘之才,不足取”。
这时李世民离死只剩下不到四年的时间了,就在这两年前亲手废了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皇太子李承乾。
同时,由于高句丽宫廷之变(权臣泉盖苏文杀其主人,改立别人)的影响,再加上他和百济的联合作战,占领了新罗的许多城市,并密谋绝断新罗进唐的道路,于是李世民决定出兵征讨高句丽。
但是对这场战争李世民内心却充满了矛盾。
想当年,隋炀帝杨广呢,就是由于大举攻打高句丽才终于导致崩盘的,他本人就是这样失败的,而且李世民离当时的年代不太远,难免要联系起来的。
一句话是说,年事已高的唐太宗怀着刚搞定继承人的悲痛情绪,因为战事所需,终于走上了令自己纠结而又充满冲突的征战道路。
又正因为如此,他路过邺城才特意拜会曹操。
就其一生的经历而言,曹操与李世民颇为相似,例如,他们两个人半生南征北战的经历,而且,同样到了晚年,继承人就出了问题。
总之,就在那个时候,李世民对于曹操颇为“惺惺相惜”。
但是当“惺惺相惜”时,李世民并不想他的权力和子孙的未来,就像一开始曹魏所面对的终局。
曹魏政权究竟以什么告终,想必熟知历史的朋友都比较了解,曹操死后曹丕即位,但是自从曹丕其只传位五个皇帝就灭亡了。
而其亡之因主要出自于一开始不受曹操器重的司马懿。
当然曹魏的覆灭并不只是司马懿一人的功劳,也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是归根到底是曹操生前没有为后辈子孙打开好的政治局面。
因此,李世民还通过检讨曹操一生,给自己提个醒,但愿别重蹈覆辙。
他要为后辈儿孙们打开好政治局面,让大唐江山永远稳固。
所以,“万乘之才,不足取”这句话的首义可理解为李世民觉得曹操并不具备“高屋建瓴”的统治者视野和看得更远。
再加上曹操生前有过数次当打不中的例子,这也使李世民觉得曹操没有长远政治眼光。
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是曹操当初杀死吕布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开始杀刘备了,可是曹操却“好面儿”地抱着“英雄惜才,英雄辈出”的念头,终于使刘备得救。
而且刘备还以此如鱼得水,终于成了曹操的主要对手,倘若一开始曹操就能够果断地将刘备杀掉,哪还会有以后那么多人呢?
因此,对于曹操所犯的这些错误,李世民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即“万乘之才,不足取”,毕竟要达到李世民口中的“万乘才”,就是需要有格局,有眼光,还有理性思维,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看曹操的时候,的确也不能满足这三点。
而第二层含义是李世民觉得曹操用人上很有毛病。
问题出在哪里?曹操最突出的特征是不懂放权。
不信你可以看看曹操生平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基本,主要集中在他的“亲征”上,极少有他手下将领单独作战的时候。
从破黄巾之颍川之战,追董卓之荥阳之战,报父仇之徐州之战,濮阳之战,汝南之战,洛阳之战等多次战役都由曹操亲率兵马东打西讨。
当然现阶段曹操正处于创业阶段,亲力亲为并非不可能被了解,只是后来一样。
象官渡,赤壁,汉中之战这样的几场大仗的确要曹操亲临现场,但是象宛城之战,下坯之战,延津之战这样的大仗,曹操是完全有能力坐到大后方的。
再加上征讨乌桓时,曹操也是亲自上阵,虽然大获全胜,但是失去了一位不问世事的才子郭嘉。
当然以上所有这些战斗曹操都赢了很多输了很多,所以作为将军,他明显合格了,但是作为统治者来说,他输了。
以唐朝为例,唐朝在战争中有哪些名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李靖和李勣,但是其实最擅长战斗的还是李世民自己。
李世民自少年起就率兵出征,经历了大小数场战役,镇压宋老生,大破薛举,直至后来打败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李世民都曾在这些战役中大显身手。
但是到了晚期,李世民好战的声名渐渐退去,代之以著名将领李靖。
难道李世民就不出征?当然没有,只是他经历过“大唐公司”的初创期,懂放权、会用人、遇战斗,对下属更是赋权,并非全盘决定。
相似的案例还包括朱元璋,朱元璋早年的确也曾亲力亲为过,而且自己亲自出马指挥并参加过的战斗都有非常出色的发挥,但是说到明朝名将,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徐达和常玉春。
朱元璋与李世民相同之处在于明确了各自的位置,深知其身份不只是个将军,更是个统筹全局的人物。
但是这一点曹操很明显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官渡之战之前,曹魏集团尚处于创业阶段,身为一把手的曹操亲自操刀的确没有错,在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是早期草创时期一把手率先厮杀,如刘邦、如刘秀等。
但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实力已定,此时他应坐镇背后谋划大局,不能每战必亲。
说得直白点,它好比是我们当代的一家公司,经过了早期创业然后稳定下来,创始人要摆脱一线业务,将权力更多地交给部属,而自己则处于中间位置,思考更为宏观的层面。
曹操的目标,却始终是“我就上去了”。
有人可能要说,并非曹操没有放权,只是曹操麾下并没有真正值得曹操放权的人才,这句话,真是可笑至极。
没有一个人才是一蹴而成,是要经过不断历练与摸索的,关羽日后能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并非是当初才有。
正是刘备为其提供了继续独当一面,使关羽成了全能型人才。
但是这一点曹操没有做到,他害怕放权、不愿放权,当然不会给部下提供更多历练机会。
又因历来由自己亲自参加的重大战斗,无形中对手下产生依赖心理。
以赤壁之战为例,以曹操为统帅,最后惨败归降,而且其败绩会给手下带来一种感觉,即使是曹丞相等能人也败北,咱不说。
至于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要等待丞相的命令。
简言之,曹操军事能力不容置疑,但是他因为自己的个性,导致自己不愿相信部下,更不愿放权,所以在这一层面上,曹操并不是一个合格统治者。
这就是李世民评他为“万乘之才,不足取”,他还以祭祀曹操的方式全方位地剖析了他,从中总结出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且多言“万乘之才,不足取”,既有对曹操的品评,又有对自身的警示。
所谓“以史为鉴”,李世民亦希望以此警醒曹操,告诉他不要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时特意拜祭曹操并不是任意而为的,其背后有一定的意义,有对曹操“惺惺相惜”的感情,还有透过曹操提醒自己的意思,而对“一将之智多而万乘之才少”这句话的评价不仅肯定曹操的成就,而且评论曹操的缺点,所以还是极其恰当中肯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