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洛阳桥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座跨海的梁式大石桥和我国古代四大桥梁之一,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洛阳桥跨越泉州市洛阳江入海口,建于公元1053年,竣工于1059年,桥基,桥墩,桥面和栏杆,均为石材制成,所以它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石桥。
早在北宋时,泉州便逐步成为中国世界第一大海洋商贸中心,大批商品需经陆地由泉州北运抵福州以至内陆腹地、或者南下泉州,因此架桥跨越‘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洛阳江入海口,日益紧迫。
宋庆历年间河上曾建浮桥,海潮冲毁后,1053年经陆锡和王实15人倡议,动工兴建跨江石桥,三年未建,‘会蔡襄守郡,踵而成之’是桥北广场上蔡襄(1012-1067)的巨型石像。
蔡襄自己写的《万安桥记》、(碑刻现存于桥南忠惠蔡公祠内)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泉州万安渡石桥时,累趾于渊,鬭水四十七道,梁空而行。它身长三千六百尺,宽丈五尺,翼扶栏。由此可知,该桥因当年建在万安渡口而得名,最初的名称不是‘洛阳桥’而叫万安渡石桥,桥长相当于当代大小1140.5米左右,宽4.75米左右。
因洛阳桥屡损屡修,近现代乃至有2次改建成公路,加之入海口周围地理环境改变等原因,1996年古桥(这座新桥在70年代开放时就荒废了)维修完工时桥面总长仅剩731米。
宋人建造洛阳桥时所开创的“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手法代表了当时中国造桥的最高水平,它仍然是泉州人的自豪,因此泉州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这句谚语。
实际上,单就洛阳桥的‘洛阳’二字,早在南宋时期就让一些南下官员收获过惊喜,比如王十朋的‘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以及刘克庄的‘乍见桥名惊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宋时西京即是洛阳)’等。
如今的我们,漫步桥上,往事越千年,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感慨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