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明面上封赏最高,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显得张良的高明。
公元前202年正月初一,刘邦和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的彻底胜利告终,项羽战败,在乌江自刎。
随着刘邦获胜,他手下的大臣开始劝他前进,终于在同年二月刘邦即位。
从此,大汉王朝便建立起来了,而且没过多久,刘邦就到洛阳南宫庆功大典时,席间大封群臣为王,曾跟随着自己出生入死一群老大哥,都被册封为王进,成为大汉朝新贵人。
如萧何、论功行赏都是刘邦排在第一位,不但封他为“酂侯”,而且受封邑之多,亦是名列前茅。
也有韩信,曹参,夏侯婴这样一群为了刘邦而生老病死的文臣武将都受到了丰厚的赏赐。
然而在这些人中,身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又是“汉初三杰”之首,张良虽然还被封爵为“列侯”,但是其封地仅仅是比较狭小的留县而已,与此同时,其被封邑食邑之多,人数之多都远远超过萧何等等。
然后,落下一个这样“可怜”的封赏,是不是因为张良功劳没有萧何大,刘邦就这样“吝啬”于他?
当然没有,刘邦虽将萧何列为“首功”之一,但是张良对大汉的贡献并不亚于萧何。
张良之于汉朝之功,并不是因为其数战数胜,而更多是因为其能够在若干关键节点,协助刘邦作出最为正确的评判与决策。
例如彭城之战之后,因为惨败而意志消沉的刘邦就是在张良奇谋帮助下才摆脱困境。
事情还要从彭城之战开始,大约公元前205年左右,刘邦先后收降常山王张耳和魏王豹五诸侯之势,所以当时刘邦手下的部队,曾一度高达近六十万人。
拥有那么多士兵,自然要做项羽的工作,于是,趁项羽正在集中兵力、猛烈捶打田荣之机,刘邦毅然发兵直占彭城。
最后,彭城由刘邦成功攻下,只是在获胜后,刘邦开始有些飘忽不定。
这一飘没关系,直接让项羽有机会,项羽乘机返回部队,率领三万人向彭城进发,而且,有了这三万人,好不容易把刘邦近六十万联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此后,本已归附的诸侯,都见风使舵地投奔项羽,最后,刘邦只好撇下老父,妻子儿女,只带张良和另外十几位狼狈出逃。
这一败笔,堪称刘邦这一生所遭遇过的最惨重的败笔,差点把他打回原形,所以,从生天逃出来的刘邦,在那个年代可以用万念俱灰来形容。
甚至,当时他都有了舍弃关东的想法。
就在此时,张良向刘邦提出了一个想法,使他能够从极度不利的处境中逆转过来,这就是着名的“下邑奇谋”。
张良的具体想法是利用九江王英布和彭越对项羽不满的情绪,以利于引诱(即捐出关东地区)进而使他们被刘邦利用。
与此同时,张良还建议在刘邦麾下,只有韩信“可属大事”,因此,自有捐出关东之心,那就连韩信也算得上了。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指英布)……与项王有郄;彭越、齐王田荣反梁:这二人可急令。且汉王之将独立韩信能为大器者,当为一方也。即要捐此三人,便楚可破。”—《史记》
概括起来说,张良总的想法是用所有可用的资源遏制并消耗项羽楚军,使更多部队联合起来进攻项羽。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以刘邦为首的军事联盟——刘邦,英布,彭越和韩信——逐步形成,同时这一军事联盟也使刘邦从策略上变被动为主动,也使项羽处于因多线作战而疲于奔命。
最后,还依靠英布和彭越还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才能将项羽彻底打垮。
不夸张地说,“下邑奇谋”在刘邦创业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它也对楚汉之争、刘邦的最后胜利有着积极而深刻的作用。
而那个时候能够从更高的视角、一眼看透大局、并且把握核心要点者就是张良。
至公元前204年冬,张良再次以很有远见卓识的思维帮助刘邦在政治上避免了重大失误,也给后来大汉王朝的一统少了不少麻烦与阻力。
其时,刘邦已遣使劝说英布反楚国,一面与彭越联系扰楚大后,一面,备受信任重用的韩信还极力打开北方战场,攻魏国、破代国、灭赵国,一句话就给项羽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形势,项羽理所当然地展开了反击,于是出兵包围荥阳。
因长期为项羽所围,再加上项羽出兵不断侵扰汉军粮食补给及军援通道等问题,使得刘邦所在汉军渐渐陷入粮草缺乏,后勤无法跟上等危机。
面对这一局面,刘邦十分着急,召集群臣共商突围之策,此时,儒生郦食其提出解决的设想。
郦食其以为最初秦朝的覆灭是由于驱逐六国诸侯而“失德弃义”,进而被六国诸侯的子孙侵伐。
而现在只要刘邦能够效法“商汤讨伐夏桀”,“武王伐纣”,对诸侯的抚慰政策,实行复立六国,分封六国君臣,便可以使六国子孙感恩戴德地拥戴刘邦。
一但他们感恩戴德于刘邦,那项羽就孤掌难鸣了,到时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一样要接受刘邦的瓜分。
从严格意义上讲,郦食其的话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其出发点在于借古人经验帮助刘邦解决时局,但却忽视了一点,即今非昔比,故不可生搬硬套古人之经验。
但是起初,刘邦并未认识到这里面存在着问题,而是认为这一想法很好,于是安排人员赶做了六国印玺的制作,并且准备安排郦食其代其巡行分封。
坦率地说,此时刘邦就有想要恢复周天子号令诸侯的局面。
正在这个危急时刻,张良出去公干回来,刘邦向张良粗略地叙述了这个主意与计策,不料张良当场表示如果这样做,那么汉王您(指刘邦)就不要再想成就一统天下之伟业。
接着他又一一向刘邦解释这一计策后面的坏处。
张良说,当初“商汤讨伐夏桀”与“武王伐纣”,他们的确把夏桀与纣王后代分出来并不假,但却是基于完全可控、在需要的时候也能致其于死地这一前提,在今天,刘邦并没有做到彻底掌控项羽,甚至没有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致其于死。
另外,张良也表示,若复建立六国,到了那个时候,刘邦手下的士兵是听从刘邦的命令还是听从自己国君的命令,这就像某一个士兵的原籍在楚国一样,到那个时候应该听从谁呢?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现在世人都知道项羽很厉害,别的诸侯一定要向项羽投降,到时刘邦怎么自处呢?
一句话,张良林全面分析刘邦,说明若实施分封六国,将产生何种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很明显就是刘邦没有办法忍受,最后刘邦说这个想法用不上了。
并且,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刘邦真的在当时实行分封六国了,那么纵然他日后击败项羽,但也很难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终究没有项羽,有别的诸侯国存在,这对刘邦统一来说是一种烦恼与抵制。
因此,张良对战争的解剖,可以不夸张地说是胜在战场上败在千军万马之中,给刘邦澄清了头绪,给刘邦找对了道路,更是帮刘邦规避了一个大的战略错误。
所以张良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贡献并不亚于萧何和韩信。
并且,刘邦也知道张良功勋卓著,在庆功宴上,刘邦当着众人的面说,张良的功劳,体现在“运筹在帷帐,决胜千里”,也肯定了张良的功劳,与萧何、韩信能并驾齐驱。
可到头来,“汉初三杰”中张良的封地食邑远不及萧何,为什么?事实上,这一结果是张良本人“争取”出来的。
最初,刘邦知道张良有大功,于是直接下了一道命令,要张良在原来齐国封地上,自己择食邑3万户。
即刘邦封张良为“三万户”之首。
而对刘邦的册封,张良立即加以谢绝,不但说他不想要这3万食邑,而且还自告奋勇,将封地定在留县已经满足。
良曰:“陛下以臣之计,幸其时,臣愿封留足之地,不敢有三万之众。”—《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的话,可以说极为高明,其中总共有三层含义,而且三层含义,每层都反映出张良高明的权谋。
第一句,“陛下以臣计之,幸其时中”。
这句话是说张良给刘邦出主意,刘邦采纳张良的主意,能奏效,全凭运气,即“幸而时中”。
简单的四句话,张良便将功劳推到刘邦身上,说明他的这些诡计只是侥幸有效。
通过多说几句,张良洗清了居功自傲之嫌,他还从侧面打消了刘邦的顾虑,他可不是那种仗功业而恣意妄为的。
什么是说话的艺术呢?张良“幸而时中”即是最佳佐证。
其次是“臣愿封留之地,足矣”。
张良凭什么自告奋勇,想分封留地?核心理由,就是留地这一块,一个非常特别的生存。
留地固然不是经济富饶之佳地,反之也只能算是一般般,但张良之所以想分封于此,正是看上这片土地后面的内涵。
第一,当初出身韩国的张良,由于反秦失败,自认为孤掌难鸣,因此就带着百十个人。准备去投奔自立楚假王,景驹。
是去投奔景驹途中,张良与刘邦相遇,二人一翻通谈,深以为恨,于是,张良一改投奔景驹之念,毅然追随刘邦而去。
而张良和刘邦两人见面之地恰恰就是留县。
通过要求将封地封到留县,张良实际上是想让刘邦看到自己并没有忘记刘邦当年的知遇之恩。
与此同时,在要求封两人见面的留县的帮助下,深通权谋的张良还在暗示刘邦,期望刘邦以后能眷念旧爱。
这一举动,既显示张良高明之处,也让刘邦颜面尽失。
并且,除了上述这方面的原因外,张良请求封在留县,还有一个对他将来大有好处的隐晦政治因素。
这一因素与留县所在地有关。
据史籍记载,留县当时,地处泗水郡,所以,离同处泗水郡沛县并不遥远,但刘邦是沛县人。
不仅刘邦如此,汉初功臣集团也不乏出生于沛县或沛县附近者。
如樊哙如曹参如陈平还有萧何和周勃等都与刘邦同乡,都属于汉初功臣集团。
而张良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他会请求封于留县。
主要原因是留县离沛县很近,而且这样,张良便减少了和功臣集团之间的交往距离,于是一边做着自己名义上的老乡,一边进而攀附到一起。
哪怕是为了日常走动走动联络联络感情,也是好处多多的。
并且,封到留县,这说出去也算是刘邦的老乡之一,这样聪明的做法,总归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因此张良才就会要求封于留县,而他也不在乎那里是否丰饶,这一切对于他而言都无关紧要,他看留县能给自己和子孙后代带来持久而积极的影响。
还有,“不敢当三万户”。
张良为何“不敢当三万户”,很简单,有道是“君子不在危墙下”,张良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更不想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这句话从哪里来?咱们看一下那时别人的食邑,便知道了。
上一篇文章说刘邦定萧何为首功,所以萧何在当时被称为“开国第一侯也”。与此同时,刘邦对萧何所封食邑也是最为丰富。
高祖至萧何功,封酂侯,食邑甚众。—《史记》
那么,萧何其时食邑在哪里?历史上记载萧何当时被封邑是“万户”,即被封邑万户。
此后,排定功臣座次时,刘邦增封萧何二千户,这合共为一万两千户食邑。
此外,曹参位居功臣之首,刘邦当时就是将平阳一万零六百三十户人家,封为曹参食邑。
除两人外,其余功臣,食邑都不足万户,即数千户。
这个问题就出在这里,须知萧何与曹参,那个可都是刘邦同乡,又颇具感情基础,而且两人食邑之地,不过万户多点。
而且刘邦一口气封张良为食邑3万户,对于张良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意思就是用火来烤他呀。
若张良收下,先不说刘邦有什么想法,单就萧何,曹参等功臣,特别是刘邦同乡发小有什么想法?
势必不服,势必敌视张良。
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生老病死、舍生取义地为大汉朝出一份力,到最后,反而还比不上一个坐背后的男人获得更大的封赏呢?
这句话是大多数人经常会有的一种心理,而且曾经有过,那么张良的将来就会不知不觉多出很多敌人。
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张良坚决拒绝“三万户食邑”的赏赐,说他“不敢当”,其实张良也在说心里话,他实在不敢做,做麻烦事更多。
因此,是张良看穿了许多事情,并且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所以当刘邦大封大臣时,就应该拒绝、请求,而且考虑到张良这样“上道”,刘邦当然很高兴,于是,便按照张良的要求,定其封地为留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