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燕青最后的结局(释疑燕青善终了吗)

小乙哥燕青之归宿,虽不能算水浒好汉之最,却足羡煞他人。

水浒传燕青最后的结局(释疑燕青善终了吗)

“唇若涂朱、睛似点漆、仪表自然磊落、具英武之凌云志、风月丛中多首屈一指”是啊,这些赞诗都是讲《水浒传》里一位十分特殊的好汉“浪子燕青”。

燕青出场于《水浒传》第六十一回,而在书中介绍燕青时,作者施耐庵毫不吝啬笔墨,足足用了近四百字,并且,这近四百字也均是对燕青的溢美之词。

例如形容燕青相貌英俊的“面似堆琼”和说他聪明的“资禀聪明”等,此外还有“仪表磊落”等赞美之词。

这说明包括施耐庵在内的老先生都非常喜欢燕青这一角色,所以才在其身上不惜工本。

那么燕青这样一位甚至让笔者爱不释手的角色最后会有怎样的归宿与归宿?总的说来,燕青最后的结局不仅反映出作者施耐庵的善意,而且使几乎所有读者,对“应当如此”由衷地赞叹不已。

水浒传燕青最后的结局(释疑燕青善终了吗)

燕青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得英俊,二是聪明伶俐。

长得帅这一点不再赘述,笔者施耐庵已将很多溢美之词运用到燕青的身上,如什么“唇若涂朱者,睛似点漆”等等,可以说燕青的相貌,是普通女性看到都会感到羡慕的。

而在这之外,燕青的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智慧劲。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时,宋江为使卢俊义登上梁山,于是设下了一个计策,派遣军师吴用冒充算命先生,再去亲近卢俊义,还说他有所谓血光之灾。

对此卢俊义信以为真,即使为躲避祸患,也采纳吴用之言,准备离开家乡到泰安去。

可燕青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劲,他向卢俊义建议说,去泰安途中,正好路过梁山泊,而且是个所谓算命先生,这名男子大概来自梁山泊,目的是欺骗卢俊义梁山。

而且事后证明燕青那时候说话简直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只是很遗憾,卢俊义坚决不肯听从。

于是,当卢俊义行至梁山泊时,正好被“浪里白条”张顺抓住,同时宋江趁此机会,留卢俊义出山。

如果卢俊义当时能够听到燕青的声音,那就不会落得个身首异处。

而燕青能够看透这一点是因为他小时候混在江湖上,还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坦率地说,社会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他看得出来吴用的目标并不简单。

不只在识人上燕青高明外,也是个好说客。

《水浒传》第八十一回燕青受命下山探听招安之事,其间与李师师相遇,后在李师师关系帮助下,与宋徽宗自己会面,并且顺利地对宋徽宗表明宋江甘愿受招安。

可以说宋江之所以能够最后成功的受到朝廷的招安是燕青的功劳。

招安这事儿忽高忽低姑且不谈,但是从燕青落山、最后完成使命的历程看,其业绩堪称喜人。

不但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功地吸引李师师,而且与宋徽宗会面后,说的话并不卑微,也照顾他的心情,一句话,是要善于运用一切资源,还要很好地掌握人们心理,才能最后顺利完成工作。

而且在梁山好汉进攻方腊的过程中,燕青颇有先见之明,表现的更为充分。

水浒传燕青最后的结局(释疑燕青善终了吗)

那时候,梁山一方准备讨伐王庆的同时,卢俊义也想亲自出马,为此燕青百口莫辩,可惜卢俊义还是听不进去。

面对此情此景,燕青不得不尽力确保卢俊义平安,并安排将士们在两军作战必经之路——平泉桥侧,架起一座浮桥以防不测。

而卢俊义的出场,真的是不多久就失败了,等他慌着回去撤退的时候,平泉桥早已经被乱军践踏了。

此时,燕青搭的浮桥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是这座浮桥的话,卢俊义势必要交待在这。

各种事例,都说明燕青是个聪明的人,不但如此,更是个忠于卢俊义的人。

最初,燕青从小父母都上过网,由卢俊义抚养长大,所以在燕青的心目中卢俊义相当于自己的再生父母,所以保护卢俊义便成为燕青的首要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梁山讨伐方腊后,眼光长远的燕青第一时间说服卢俊义赶紧退隐。

其时,征方腊完毕,宋江率众准备赴京师,又临幸遇燕青寻机与卢俊义独处。

他首先庄严地表示自己对卢俊义有恩,然后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想与卢俊义一起隐居以终天年。

“小乙从小侍在师傅身边,蒙恩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今自大事已毕,欲与主纳复受官诰者,私赴隐迹,寻僻净之地,以终老年。不明主人意下如何?”—《水浒传》

燕青此时有退隐江湖之念,因为他早已经看清了朝廷日后难免不能容梁山一干人等等。

原因是什么?很简单,那时候朝廷很礼遇梁山泊的人们,因为朝廷是需要他们的,也是有用得到他们的,所以就捏住鼻子答应招安。

但是无论如何,梁山泊上的人们,总带着一个反贼的帽子,反贼迟早都会被铲除。

燕青虽自幼不读书,但是“卸磨杀驴”之理,自己还很明白,凭自己的看法,朝廷迟早会在梁山泊手下动手。

所以他是来劝说卢俊义提前退隐的,这至少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

就连,燕青当时也举出刘邦在历史上杀死韩信和彭越的事例,只是为了让卢俊义知道梁山泊一干人之类,没有好下场。

只是遗憾的是卢俊义仍然听不进去并且说他永远不会因此而退隐。

而且看完卢俊义死不听命后,燕青才知道自己无法说服卢俊义,他已经开始准备好了自己的未来,而且经过他随后的一系列行动,再一次证明燕青就是一个心思异常细腻的人。

水浒传燕青最后的结局(释疑燕青善终了吗)

一、去意已绝时燕青并没有向卢俊义说清楚。

那时,燕青看劝不走卢俊义的话,就萌发了要自己远走的想法,还顺嘴对卢俊义说了这句话,可随即他的话,却是他能否顺利独善其身摆脱困境的关键所在。

怎么说的?卢俊义听了燕青想走的消息,马上问燕青,辞了我的事,去哪?

而燕青说着他想走的时候,他也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立刻紧接着就说出了“也只是主公的正反两面”的话语。

燕青为什么这样评价?其实很容易,他知道卢俊义有什么个性,如果说一定要去,那卢俊义就一定要对宋江说,而且宋江还会加以阻挠,到了这个时候,燕青是要去了,怕去了就脱不了干系了。

特别到了卢俊义又以主仆之情和收养之恩对燕青进行道德绑架的时候,那自己实在不能直接走人。

于是燕青说出“也只是主公的正反两面”这句话,这句话是想传达给卢俊义,他刚才说的想走的话不过是气话,这样卢俊义才会放下警惕。

果然,卢俊义接着笑着说“结果还只是恁地看看自己上哪去了?”

就在一句话和两句话的工夫之间,燕青的想法转了好几个弯,当时他想好了能否成功脱身这件事,这足以证明燕青是深思熟虑、眼光长远的。

而当晚燕青所做的一切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与卢俊义交谈完毕后,燕青庄重地给卢俊义跪下,又是几鞠躬,又是一起身就走,半夜时分,燕青挑选了一担早有准备的首饰,悄悄走了,从此与梁山泊的人走散。

而此担珠宝恰恰是燕青高明所在。

何必挑一担首饰?非常简单,燕青深知,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是自己隐姓埋名还是继续在江湖上混下去,都离不开一件事——金钱。

没钱就寸步难行更谈不上生存。

并且,从燕青临走时能挑走一担珠宝来看,明显就知道他早就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也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不得不说燕青是一个很会生活的男人。

然而这里有个疑问,当宋江等知道燕青离开了,又挑了一担首饰时,为何不派兵追赶,把它拦了回去?

答案有两个,第一是宋江不敢,第二是追上了也没用。

燕青手中,有件特别的物品,可以说是自己的“护身法宝”。这件物品是自己初识宋徽宗时托李师师之脸请宋徽宗给自己写赦书。

有了这一条,宋江当然也不敢阻止燕青的到来,他在当时可以说是朝廷命官了,而且如果阻止燕青,就是抗旨。

此罪宋江无法承担。

此外,即使宋江冒险赶上燕青也没办法把他留下或拿回去,燕青功夫算是梁山第一人,一开始李逵就被燕青遛弯玩,更别说别人。

因此,不敢也拦不住,宋江只能让燕青挑担首饰飘然离开。

那么燕青离开梁山芸芸众生之后会有怎样的下场与归宿?《水浒传》原着并未交待,只知其从此不知去向,只是在某些衍生作品中,燕青还算得上是个好归宿。

水浒传燕青最后的结局(释疑燕青善终了吗)

如陈忱写的《水浒后传》里,燕青就几经周折,其间,也是机缘巧合,冒着生命危险进金兵大营去看望已被擒的宋徽宗。

后与关胜等率军启航入海,投靠已经在暹罗国确立实力的混江龙,与众力主李俊成为暹罗国君主,从而受封朝中重臣。

此后燕青一直旅居暹罗国,后又因海外救驾的功绩而受宋高宗封太子少师,封文成侯。

除这个结局外,另一个说法就是燕青与自己人生中举足轻重的女子李师师双宿双飞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

然而这句话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一部小说中,仅仅是部分喜欢燕青,给自己一个好的归宿,毕竟李师师也曾是令燕青怦然心动的那个女人,还帮了燕青很大的忙,所以,很多人想让他们俩最后在一起。

不过遗憾,这样的结局更是臆想,燕青无法与李师师相处。

原因是什么?须知燕青一开始却拜入李师师门下做妹妹,两人建立姐弟关系,如此一来,燕青与李师师天然不违伦理。

二是按年代看,燕青离开梁山众人不久,金兵便大部队进犯北宋,终于把宋徽宗和许多皇室都抓走了,而被抓走者中,也有一大批北宋妇女。

而且李师师理所当然地是这其中的一员,即为金兵所掳往北,而且这样下去,燕青理所当然地不能与李师师为伍。

水浒传燕青最后的结局(释疑燕青善终了吗)

尽管《水浒传》中并未说明燕青的最终去向,但是无论如何,作者施耐庵对于燕青的最后安排与处理都是令很多喜欢燕青的人比较满意的,毕竟燕青这样“百伶百俐”,又无懈可击的优秀角色,拥有这样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43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