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张良对吕后有恩,你叫她怎么下手?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提起吕后,许多人都会觉得她很凶残,当然她也确有凶残之处,如将戚夫人打造成“人彘”,将彭越剁为肉酱等。

另外淮阴侯韩信也被吕后所杀。

不仅如此,刘邦最小的儿子刘如意即戚夫人之子还被吕后下毒,刘邦最大的儿子刘肥就差一点点死于吕后之手。

但是当吕后继续杀人之时,“汉初三杰”之一张良也得以保全生命。

那为什么吕后不杀张良?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身为汉朝初期顶尖权谋大师的张良,却提前把宝压到吕后一党头上,换句话来说,张良就是吕后坚决拥护者,面对如此局面,吕后如何能杀死张良?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说张良为顶尖级权谋大师,我们可以从张良曾做过的几件事情中窥见一斑。

张良出生于韩国家庭,祖父连任韩国三朝丞相,其父,则是两朝韩国丞相。

这一家庭出身决定张良打年轻时便有很好的修养,而且,后来又学过《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就是一部典型的黄老道家的着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恰恰就是学习权谋与权术问题。

因此,张良之学、之能,恰是权谋、权术之所在,正因为如此,刘邦见到张良之后,二人才会“相见如故”,毕竟刘邦等想要有所作为者,最缺的还是张良这个本领。

良数用太公兵法讲沛公,沛公好,经常用他的策略。—历史记载

所以,参加刘邦集团后,张良也没少发挥自己的才能给刘邦献计献策,如诈降峣关守将、并设计请项伯积极营救刘邦等等,又有修栈道,度陈仓、及劝渡关中等,皆张良一计接着一计。

而且除了给刘邦出主意外,张良也十分明白一点,就是要在利益方面主动向外让渡。

公元前202年刘邦被众臣规劝入朝,正式称帝,并即位后论功行赏、大封侯。

在那个时候,对丞相这个职位,刘邦想的就是让张良跟萧何比赛,毕竟张良跟萧何在那个时候都是极其出色的,让谁做宰相呢,刘邦是不确定的。

不过最后,张良还是主动将此位让与萧何,换言之就是推萧何为丞相。

“留侯自上击其代,奇计于马邑之下,与立萧何为相国。”—《史记·留侯世家》

以张良对那个时代的影响,和对刘邦所扮演的角色而言,要成为这位宰相不是问题,而是自愿选择让步,同时向萧何推荐,应该说这等于向萧何兜售大人情。

不但如此,当刘邦封赏的时候,张良还可以推而广之、任其发展。

当时,刘邦在举行庆功大典上,当着一帮大臣的面,说出了对张良的高度评价,即那句“夫运筹策帷帐,决胜千里,子房(即张良)之功。”。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并且,鉴于张良的特殊功劳,当时刘邦直接下令,让张良在原齐国的封地内,自行选择“三万户”,也就是说,刘邦许诺张良的封邑是三万户。

以及张良的应对方式?当时,他表示不同意。

良曰:“陛下以臣之计,所幸时中,臣愿封留足,不敢以三万计。”—《史记。留侯世家》

话说张良自告奋勇推却刘邦封赏,不想要那个封赏3万户,而且,他还建议说只要能封个留县便知足。

而且是通篇都充分显示张良高明权谋。

一、张良将他计策成功之功,推到刘邦身上,说他计策能奏效,不过是时侥幸,也就是“幸而时中”,短短的几句话,便反映出什么叫说话艺术。

如此推功于领导,不要说刘邦,换成谁都喜欢听的。

二、那时在刘邦封爵功臣里,大家都视为“开国第一侯也”萧何的食邑只是万户,而与刘邦同乡、又有大功的曹参的食邑却比万户多了一点。

而另有少数追随刘邦数年的同乡及发小分别受封食邑则多为千户。

面对此情此景,深得权谋的张良又怎能得到刘邦3万户食邑的封赏呢,他若是敢收,先不说刘邦是如何认为的,单说那些跟了刘邦很多年的其他功臣,也都把张良当成眼中钉。

原因是什么?由于张良虽然出谋划策很多,但是真的没有多少人上阵,所以在别的功臣看来,有什么资格获得如此丰厚的奖励呢?

久而久之,便会憎恨张良,张良就是看穿了这一点,坚决拒绝刘邦三万户的奖励。

终究是无论如何张良都不愿意在火上烤焦。

除拒受三万户封赏外,张良又极高明地向刘邦提出要求,并将其封地定为留县,而这一要求,其背后又蕴含着两方面的深刻含义。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第一个层次的深刻含义就是留县这片土地非常的特别。

特殊是什么?当初,在张良反秦失败,并且势单力薄之际,他自认为孤掌难鸣,因此就带着仅有的百十个人,准备前去投奔景驹(自立为楚假王,是农民军首领)。

但是当他在路上时,刚好碰到刘邦,两人一拍即合,他与刘邦见面之处,就是留县。

张良要求刘邦封留郡的原因,直白点来说,便是借此感谢刘邦,使刘邦明白自己不会忘记当年知遇之恩的道理,因此,其举动可谓是为了给刘邦足够的脸面。

而二层含义,则更高明。

留县是哪里?据史籍记载:秦末汉初留县在泗水郡,离刘邦故里沛县并不遥远,汉初许多功臣都出沛县一带。

而且张良本来是颍川人,之所以非封留郡不可,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将来攀缘。

怎样攀关系最快、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在拥有共同身份标签的情况下减少社交距离。张良这样做很明显是为了实现上述两大目标。

封到留县后,不仅能和刘邦发小功臣加强关系,而且,还算名义上成了老乡,而且,因为相距较近,平日里走动便利很多,如此一来,岂不是不知不觉间便经营好了人脉、深化了关系?

再者封在留县后,还和上司刘邦成为同乡,这只有利无弊。

因此,单从张良拒封三万户,并自请封留县看,便知为何称张良为权谋大师而似乎不图功名,其实人家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自己和家族未来的运营与安排。

而这都只是张良权谋中的一部分表现,其后来没有被吕后杀死,就是因为直到刘邦晚年,张良才看清局势,提前押宝给吕后方面。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刘邦在晚年多次动了换太子之念。

那时的王子,就是吕后所生之子、刘邦嫡子刘盈了,但是刘邦不只一次想过要废了刘盈王子之位。

并且,当时的刘邦,还准备把戚夫人所生的孩子刘如意立为太子。

从表面看来,刘邦此举是因宠幸戚夫人并受戚夫人“枕边风”吹捧,欲将幼子刘如意推为太子,并废嫡子刘盈。

但是如果真的这样想,就未免太把刘邦看得太低。

刘邦何许人也,从秦末诸多诸侯一路厮杀而来,并获得最后胜利者,其政治之觉悟、其心智之手段,汉初那伙能够青史留名者,皆属出类拔萃。

而且随便换太子,在古代的含义又是怎样的?则是撼动国本之大问题,此利害也。相信刘邦是很明白的。

那么,刘邦等人又怎能只因宠幸一女子,听到几句“枕边风”,便想到要废立为太子来动摇国本?

他曾屡次出现废立太子之举,其核心原因,就是希望借此事件,压制渐渐不受自己掌控的外戚集团,确切地说,就是吕后集团。

汉初朝堂中央势力最强大,除丰沛集团(即刘邦功臣老乡)之外,属于吕后所代表的裙带集团之一,而且,因为吕后的儿子刘盈就是太子,外戚集团势力仍在继续壮大。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原因是什么?很容易,今天的王子,是明天的皇帝,面对这样的局面,将有更多的百姓投身吕后。

而外戚势力的日益强大,很明显是刘邦所不愿见到的,于是他直击外戚集团核心——皇太子刘盈,以取消刘盈皇太子之位的方式,对外戚集团进行敲打。

毕竟太子真废掉的话,外戚集团是没有核心和寄托的,更别说日后执掌权柄。

因此,刘邦有几次故意废太子,并同时大封刘姓诸王以巩固、壮大手中政治力量。

例如汉高祖六年刘邦册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同年刘邦将自己的兄弟刘交、族兄刘贾以及兄弟刘系都分别封为王。

如此,刘邦和刘姓宗族在政治筹码和威慑力上,才能和吕后平起平坐。

而当刘姓诸王被封爵时,刘邦就把取消刘盈太子之位提上议事日程,透露出了要立赵王刘如意为皇太子的想法。

当时对于刘邦的主张与打算,群臣几乎都反对一块,都劝刘邦别这样做,但是刘邦还是无动于衷,坚持要立太子刘如意。

眼见刘盈太子之位不保,吕后亦为之焦灼之时,张良下手,帮吕后解决此难。

历史记载当时就有劝吕后的人,张良向来有很多计谋,倒不如让他出点子,所以,吕后就派哥哥吕泽去找张良,在晓以利害后,张良对吕后有了相当巧妙的想法。

这一想法,是将当时著名的四位长者——“商山四皓”请来,让其随从刘盈,从而帮刘盈巩固了太子之位。

张良建议邀请四人,因为四人都是当时代表世界的读书人,都曾是刘邦“求而不得也”的人物。

最初刘邦即位不久,为了抚慰民心,同时也是为了显示他对士人的敬重,他曾经请很有名望的“商山四皓”入朝做官,可这四个人非但没有同意,还为了逃避刘邦而奔走呼号,隐居深山。

此后,刘邦再三相邀,四人仍未答应。

而且在张良出奇制胜之后,吕后安排刘盈以非常庄重的礼仪,前去邀请这“商山四皓”,并且最后,四人还接受邀请正式走出大山,来找刘盈,给其指点学问。

说起这句话,也许有人要问了,这四个人刘邦是怎么也请不起的,可为什么吕后一请缨就肯出山?真的被吕后、刘盈的诚心感动过吗?

其实也不尽然,这四个人之所以能够走出大山与张良有很大关系。

前文提到张良曾于青年时由黄石公授以《太公兵法》。所以张良又算得上是黄石公学生。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黄石公平生学什么?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其对黄老之术的钻研。

但是“商山四皓”所学习和擅长的也都是黄老之术,在史料上并没有关于他们和黄石公有任何交集的记载,但是根据对同一学说这一点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张良一定和他们非常熟悉。

所以,“商山四皓”之所以能够走出大山,并不是吕后与刘盈态度诚恳,而只是由于有个张良做中间人,如上书表明用意,就答应走出大山随从刘盈左右。

而且“商山四皓”出山了,很快就被刘邦看了个正着,为此他大吃了一惊,须知有一次这四位老人是他三次请客吃饭也请客吃饭,但是现在有了儿子刘盈,可见,刘盈颇得民心。

而且这也仅仅是刘邦感到吃惊的一个原因,真令他想不到的是张良竟然出手相助吕后、刘盈等人,因此,刘邦在那个时候就会认为自己的儿子刘盈羽翼已成、想要取消自己,并非易事。

因此,鉴于时局,又鉴于他时多时少,年事已高的刘邦终于打消了要废太子刘盈的念头。

而刘盈太子之位保住后,吕后带领外戚集团保住了自己的核心利益,毕竟刘盈是唯一可以继续做太子的人,同时将来成功继位,这帮人的身份和富贵才会得到保证。

特别对吕后来说,只要其子刘盈的身份没有改变,就有条件继续掌握权力。

那么,在这一层面上,包括刘盈在内的吕后和外戚集团都是亏欠张良的大人情,正因为亏欠张良,吕后才没有理由去对付张良。

除因张良辅佐刘盈巩固太子之位这一因素外,刘邦死后张良“韬光养晦”之策,从一定意义上说,使吕后没有好对付自己。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即汉惠帝。

而且在那个时代,张良具有“从龙之功”,所以按常理讲,担任一个宰相或其他任何重臣,都具备这样的条件。

并且,当时吕后还亲自去请张良继续入朝为官,但是张良却谢绝了。

当时他说自己身体虚弱,所以应该静下心来养一口气,说得直白点,是不愿再政了,本意是想摆脱朝堂纷纷扰扰。

虽终因吕后竭力相劝,张良被迫担任闲职,但是并没有积极参预朝政,遇事能避则避。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时吕后集团和功臣集团之间的斗争,张良选择以装病的方式两全其美,对他这显然一看便是消极怠工,连吕后都很难说清楚。

原因是什么?一是人家张良有功劳,二是张良没有主动站起来,或干脆没有站起来,于是这让吕后等外戚集团的人,都是要去找张良,都找不着。

那么,这位昔日恩泽己方、而今韬光养晦、却被吕后杀死的张良为何会死掉呢?

所以张良没有遭到吕后的杀害,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曾抱住吕后的大腿,而且抱得十分艺术,而他并没有在吕后和外戚集团得势时讨好,却在吕后遇上换太子风波而束手无策时出手相救。

从古到今雪中送炭总是远远大于锦上添花带来的感激和收获。

于是,正由于张良在紧要关头,帮助吕后,从而成功地得到吕后感激之心,也是其高明之处也。

并且,在吕后危难之际,张良施以援手,而到了吕后掌权之时,张良又开始韬光养晦,不争功不显摆,以低调而示人,为了躲避天下和躲避祸患,更是为了不自愿参与到错综复杂的朝堂局势和争斗中,这种男人,吕后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和机会杀死她。

所以张良之所以能够躲过吕后毒手而善终并非毫无道理。

并且,在张良的晚年,还极为巧妙的抱了一把时任宰相陈平的大腿,当时吕后的妹妹,也就是樊哙的妻子吕媭忌恨陈平曾经差点杀了樊哙,于是数度向前谗言于吕后,非吕后杀死陈平不可。

而且陈平在那个年代的表现,居无定所,又喝酒渔色,让吕后放下警惕,所以陈平才能够保住自己的生命。

那么陈平的做法是否得到了人们的点拨?当然,那时他和张良二子张辟彊关系不错,他们常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我们有理由认为张辟彊这样做一定是张良指使的。

因此,张良间接挽救了陈平的性命,张良对于陈平的这份恩情是汉文帝登基年之后陈平又以另一种方式报答张良后人的,透过力保与进言,保得因为犯事而将要处斩张良的大儿子张不疑一命,算还张良原恩。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解读吕后和张良的关系)

综上所述,张良能够在吕后疯狂杀人之时保全自己的生命并最终善终与其深得权谋、通晓平衡之术有着莫大的关系,更有甚者,他把雪中送炭演绎得尽善尽美,比起锦上添花将更加值得庆幸,而功成名就后又低调地表现出来,所以这才使得吕后毫无杀死他的道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韩信也是“汉初三杰”中的一员,在这一点上比张良差很多,所以他们的结局也是大相径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49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