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67年袁州分宜市郊,一位满头白发、衣着褴褛的老者,带着刚从坟地里拿来的贡品贪婪地吃掉几口。
吃得快,就好像手中干巴巴硬邦邦的东西就是珍馐美味了。
这时,如果有过路人路过,一定会满脸嫌恶迅速离去,因这老人的尸体上,臭气熏天,再加上衣衫褴褛、披头散发,更令人生畏。
但任谁都想不到这位与乞丐一般的老人曾在大明朝叱咤风云。
不错,这位靠在坟地里吃贡品来充饥的老人,就是曾是明代首辅、严嵩的严阁老了,那为什么权倾朝野、混得这么惨?
还要从严嵩童年时期开始。
严嵩之父,名严淮,这个人一生醉心功名,近乎“逢考不拉”,用今天的话说,他属于“考霸”。
只是他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中,由少年考至中年,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
眼见功名无望之余,还要养家糊口,迫不得已,严淮唯有在老家做教书先生,靠教书、养家吃饭。
然而他虽做教书先生,考中功名,光宗耀祖之梦并没有放弃,只是,他将实现这一理想之望,寄托于其子严嵩。
严嵩出生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自咿咿学语之日起,其父严淮就对其倾注了许多心血。
有父不倦的教育,又加之严嵩天资聪颖,所以,严嵩幼年时,表现出远非常人所能出众。
三岁能识字,六岁能背诵四书五经,到9岁时,更是顺利入县学。
大家知道,许多当代读书人在二十岁时未必能入县学,如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等人,考童生时,已是二十八岁高龄。
但是严嵩九岁时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时许多人称赞严嵩是“神童”。
而且这还不算完,进县学一年后,即严嵩十岁时,他竟考取秀才,而且十九岁那年,他已是举人。
这一成就即使放到整个大明朝都算得上第一。
并且,严嵩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再接再厉,到了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成功地考中进士,成绩为二甲第二名(相当于全国第五),并被选为庶吉士。
这下,严嵩之父严淮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然而正式入职的严嵩倒不太高兴。
原因是什么?由于最开始他所授官职,不过是个小翰林院编修而已,此职,官微言淡,使严嵩产生了相当大的心理落差。
毕竟他可一路顺水推舟走到了现在,他观念中自己前途肯定是高官要坐,骏马要骑,现在只是个职场小透明了,所以,很不爽。
这个人一旦不高兴,身体很容易出现毛病,严嵩就是这样,正式工作一年之后,因为情绪极度压抑,致使自己生下重病。
而病危之时,严嵩却作出了事关自己命运的决定——辞职还乡。
这一决策在别人的眼里,无疑是有点难以置信的,毕竟历尽千辛万苦考得功名,又吃皇粮的他,又如何谈得上辞官归隐?
但是严嵩并没有这样认为,他很坚决的提交辞职书、打点行装、迅速回到故乡。
严嵩之所以坚决辞职,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
首先,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严嵩的母亲去世。
严嵩父亲严淮过世之后,就一直由母亲含辛茹苦地为其供读,如今严嵩刚考中功名没多久,其母就因病去世了,自然令严嵩感到万分伤心。
史载,严嵩得知这一噩耗时,昼夜啼哭,并险些为此送终。
正因为妈妈的死,万分伤心的严嵩完全没有心思去工作,所以他决定,一定要回故乡,替妈妈守孝心。
除此缘由外,朝局在时亦为严嵩离职之由。
严嵩考中举时,大明朝正处于宦官刘瑾专权擅政之时,刘瑾依仗明武宗朱厚照宠信欺上瞒下,党同伐异之势,对朝内不共戴天之臣,予以狂轰滥炸。
当时有很多大臣,只因冒犯刘瑾而被他迫害而惨死。
这样的朝局令少年严嵩异常看不过眼,自己又不想做个阿谀奉承、阿谀奉承之人,于是,借母亲之死,索性辞职不干。
而当其辞官归乡、并经过“守制期”后,朝廷又几次下诏,要其归隐继续赴任时,严嵩当时掷地有声,说话铿锵。
“奸人当道,不堪下及”—严嵩
可以说严嵩当年不仅头脑灵活,而且孝敬父母,最主要的,还是个当时非常刚直不阿的人物。
哪怕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和奸党同朝为官。
然而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严嵩还是出来做官了,这次出山,除了因为当时刘瑾等人早已倒台外,还因为他接到了一个人的邀请。
此人即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
十年前即公元1505年时,当时的考官杨廷和亲自执笔指出严嵩试卷并欣赏他,从此杨廷和成为严嵩先生。
所以,由于是师唤,严嵩当然也不敢不服,然而这出山之后,其运气就显得不是太好,虽历尽千辛万苦捞取了个“传旨”差事,可偏偏碰上了件倒霉事儿。
哪些倒霉事?正德十四年严嵩赴江西传旨时,正逢宁王谋反,亦不知是出于恐惧,抑或是受到某种刺激,致使其索性又告假案,归隐故里。
这一躲就是两年,严嵩本来以为自己就是这样躲起来的,可是上天好像注定会让他出现,正德十六年和明武宗朱厚照一起死掉,杨廷和始代朝政,严嵩闻讯后,立即认识到真正为国效力的时刻已经到来。
同年六月,严嵩满怀斗志回到京城,决定好好干一番事业。
但正当他自信满满地返回京城时,才发觉整个朝堂上下气氛都很怪异,连其师杨廷和也都待他平淡,全无昔日之热忱。
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杨廷和看不上严嵩呢?那倒是没有,最重要的原因是杨廷和那时正忙于与新帝嘉靖进行一场“辩论赛”。
关于哪些辩论赛是关于嘉靖皇帝出身的。
从辈分上说,嘉靖皇帝就是明武宗朱厚照表兄,本来,自己无缘继承帝位,但是因为朱厚照突然去世,再加上无子,所以才有了这个机会,经首辅杨廷和与王母娘娘等商议,终于使兴献王儿子朱厚熜即位。
朱厚熜是嘉靖帝的后裔,庙号明世宗。
嘉靖皇帝即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认爸爸”。这意味着什么?根据当时朝廷礼制规定,嘉靖既然即位,那就再也不能承认亲生父母兴献王是“爸爸”,而应该承认明孝宗朱佑樘(也就是朱厚照之亲父亲、朱厚熜之叔父)是“爸爸”。
但是朱厚熜当然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有什么资格做皇帝而又平白无故多出一个“爹”来呢?
所以,在此事上,朱厚熜、杨廷和和其他人进行了激烈辩论,杨强调凡事都要以礼法为准绳,朱厚熜却完全听之任之,矛盾日益尖锐。
这是明朝历史中,非常着名的“大礼仪”活动。
正由于杨廷和那时正与嘉靖帝辩论这件事,于是在严嵩刚返京时,就不冷不热地对待他,而且,这次返京后,负责官员任派工作的吏部也把严嵩送到南京,请他在南京翰林院做闲差。
这使严嵩十分沮丧,因为那时他四十一岁,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以后很有可能是在南京任上终老。
然而也正因为在南京期间,才使他避开了京城的风波,而且,风波之后,严嵩才有了生命的黎明。
怎么了?在严嵩到南京后,重大礼仪事件已接近尾声,不堪其扰的嘉靖帝在宰相张熜、桂萼等人的力挽狂澜,一举打败杨廷和后,终于,杨廷和被逼辞职。
做为拥护嘉靖帝的张熜、桂萼等人也是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崭露头角,成了嘉靖皇帝的贴身红人。
又好又巧,这桂萼和严嵩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现在桂萼既已发达,对严嵩自然也就难以忘怀,因此,在其提携下,严嵩一生大为改观。
他先由南京某闲职连跃三级,升任国子监祭酒,仅两年之后,便又被提拔为南京吏部尚书。
这么快的升迁使严嵩的幸福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但也使严嵩懂得了这样一条真理:仕途想要顺利,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哄得皇上高兴。
而从那以后,本来那品行端正、不愿和奸党为伍的严嵩完全变了样,他开始学着讨好、学着阿谀奉承,而且他根本就没有觉得有错。
最为明显的是嘉靖十七年时,时任朝臣上本要求嘉靖帝将其生父兴献王牌位进太庙,这一建议,受到许多大臣的强烈抗议,其中就包括严嵩当初也曾在抗议中。
但是待到嘉靖帝严斥朝会中抗议大臣时,严嵩立即转变态度,非但没有再提出异议,还把入太庙有关事项,逐一上交给嘉靖,使嘉靖对此感到异常满意。
然而严嵩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大臣的责难,一时骂声四起,但是严嵩并没有在意,要知道只要能够飞黄腾达就好了,人家怎么说、怎么骂也没关系。
就这样,严嵩完全背弃了年轻时的所有原则,最终成为了一个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然而,正当严嵩确立崭新的人生观、誓以“阿谀奉承”作为人生第一准则之时,却发现有个人妨碍着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此人便是首辅夏言。
夏言与严嵩之间,本来感情尚好,而且两人又是同乡,一开始是夏言举荐,使得严嵩出任礼部尚书一职,只是相处日久,夏言发现严嵩这家伙爱投机、办事不讲原则、连实现目标都会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开始渐渐对他有了几分轻视。
而使两人感情真正决裂的是一次饭局。
有一次,作为下属的严嵩要请夏言吃饭,便派人送来请柬,夏言收到请柬时,也一口应承。
此后,严嵩在家摆酒宴等待夏言的光临,却左等右候,直到吃完晚饭,都不见夏言来。
迫不得已,严嵩自己到夏言家去一趟,没想到得到的回答却是,夏言并没有回家。
这摆明是耍弄别人,并没有让严嵩颜面尽失,由于此事,严嵩感觉到自己被大大羞辱了一番,而正是从此时起,他才下定决心要把夏言拉下马。
而且他所用的办法也非常简单——告状。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某日,朝会退散,严嵩独自觐见嘉靖皇帝,面对嘉靖,上演“痛哭流涕”,一鼻子灰哭着告诉嘉靖被夏言羞辱。
当然嘉靖皇帝有多聪明啊,他已经看到严嵩哭了属于大部分表演成分了,所以在最初嘉靖没有任何回应。
但是严嵩的最后一句话却让嘉靖顿时暴怒起来,严嵩当时就说夏言“蔑视陛下而鄙弃御赐之物”。
嘉靖缘何被人说得火冒三丈?原来爱好修道的嘉靖常常将爱好强加于大臣们身上,例如他曾制作过几间道士佩戴的香叶观并不只亲自佩戴过一片,而是赠予夏言和严嵩,使之也一并带上。
严嵩天生很顺从,皇上爱干什么干啥都是,可夏言却不一样,自恃高洁,又很讲原则,所以从不佩戴。
连不戴都不给,而且一再告诉嘉靖,叫他不要戴。
这让嘉靖非常不满意,同时也渐渐对夏言产生了很大的看法,而且在此背景之下,严嵩还及时告了状,称夏言鄙御赐香叶观为蔑视皇上。
于是,原本压抑着嘉靖内心的愤怒,顺利地被严嵩燃起,立即下了一道圣旨,以极其苛刻的语气训斥了夏言。
此后,夏言虽急忙上疏谢罪,却也于事无补,仅过了半月,夏言就革职赋闲,并由严嵩接替夏言的职务,从此入阁。
没有夏言打压,严嵩就更随心所欲,那时内阁里有许赞、张璧两人,再加上资历较严嵩年长的崔銮等人,外加严嵩共4人。
这种情况,很明显严嵩是不会自行决定的,因为,为了能够专权,他先授意言官将崔銮责骂一番,然后再仗着皇上的信任专权,以致于许赞、张璧入内阁一年多来,连涉机务之资格也没有,终于一怒之下,两人索性无所作为。
就这样,严嵩成了内阁说一不二的人。
然而严嵩的良辰吉日并未维持很久,由于公元1545年间嘉靖皇帝再次召回夏言,重任夏言入阁,继续任首辅。
这下子,严嵩又在内阁中成为次辅,名列夏言之下,使严嵩很不高兴。
怎么办呢?严嵩只需要完全扳倒他就可以独揽大权了。严嵩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其时,一支蒙古骑兵驻扎在河套一带,迫近关塞,当时陕西巡抚曾铣于是上疏要求发兵夺回河套,夏言觉得曾铣才干过人,主动推荐嘉靖,请嘉靖答应曾铣发兵。
起初,嘉靖还比较同意这一方案,而且曾铣还真有本事,早期作战屡胜屡败,可此时,严嵩却混入其中。
他为扳倒夏言而买通嘉靖身边宦官,使宦官不时在嘉靖耳旁贬抑夏言,而自己则上疏说曾铣好大喜功并借战事饱尝私囊之机,也没少行贿夏言。
而且嘉靖一听,再加上先前夏言对曾铣的大力举荐,心里嘀咕起来,终于不再所有有关收复河套的事情,于是下令让夏言因此辞职。
即严嵩以陷害的方式,蒙蔽嘉靖皇帝的双眼,终于逼得夏言又辞职。
可此时,严嵩仍不罢休,并授意大臣仇鸾继续弹劾夏言,终于,在严嵩上下一系列运作下,曾铣、夏言相继被斩杀。
从而使严嵩将夏言完全扳倒,自己才真正荣登内阁首辅。
严嵩担任内阁首辅后,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竭力揣度嘉靖皇帝,尽一切可能迎合他
嘉靖皇帝这一位,最突出的特征是智慧,但是极其自私,其智慧更多地用于怎么驾驭群臣,并没有考虑江山社稷。
并且,他的最大爱好就是修道,为此,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投入在这上面。
皇上既然爱好修道,严嵩也就自然而然地竭力迎合了,那个时候要实现嘉靖的修道心愿,严嵩都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例如嘉靖要建斋宫时,严嵩想办法弄到了钱财,即使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都要确保斋宫建设成功。
史料上说,当时的时光就是建造斋宫和一些有关费用,一年要两三百万银子,那时明朝太仓岁入才二百万两。
然而即便是这样,严嵩也尽量地满足了嘉靖的要求,而且嘉靖还默许了这一要求,任由严嵩放手。
还有,为了哄嘉靖开心,严嵩苦练写青词的手艺,六十多岁的人了,为了练出一手能让嘉靖满意的青词,严嵩甚至不惜的废寝忘食。
某一次,边关发生战事,要严嵩审批一个急决,而当臣下手持条陈找到严嵩时,严嵩闭门谢客,理由是自己正在创作青词,足以说明,讨好皇上,远比国家大事要紧。
又正由于严嵩为迎合嘉靖不遗余力,使得嘉靖对于严嵩信任度不断提高,嘉靖当时为减少上朝次数,专门独自召集内阁会议并通过内阁会议将自己的部分观点重新传达给朝臣。
如此一来,身为内阁首辅,严嵩似乎就成为嘉靖代言之人,大、小政几乎都从他手出,可以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代,严阁老之声誉甚至超过嘉靖皇帝。
严嵩在揣摸迎合皇上之余,做了两件排除异己的事情。
严嵩专权擅政自然有看不过眼之处,朝中并非无正义之士,如沈鍊、杨继盛等在那个时代都是看不过眼之人。
沈鍊上奏嘉靖帝,列严嵩十罪,不料,为严嵩所忌,严嵩进言下,嘉靖又一次蒙骗,终使沈鍊发配边疆。
及至边疆,因沈鍊经常斥责严嵩父子俩,所以,严嵩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授意其子严世藩在白莲教帮助下谋反之事,硬陷害沈鍊是白莲教的一员,终令沈鍊斩尽杀绝。
而且杨继盛下场更悲惨,本来他上疏弹劾严嵩,写得很好,又牢牢抓住迷信天象嘉靖,简直已使嘉靖信以为真。
但是千不该万不该,奏章最后他说“察嵩之奸淫,或召问裕与景两王”是嘉靖不相信的意思,你可以问嘉靖他的两个儿子。
如此则犯嘉靖大忌,何故?一来嘉靖相信道家的话,就说“二龙不可逢”要是相见就会有大灾难,所以他压根就不想见到自己的两个儿子;
二来作为藩王的他应该只是问政而已,杨继盛要嘉靖问二藩王的用意又有什么?
而且言出必行成为严嵩打杨继盛最好的原因,在其煽风点火下,将杨继盛迅速押上锦衣卫诏狱并为杀杨继盛立下汗马功劳,严嵩有意在几个即将行刑罪犯姓名后,如此,轻而易举而举获嘉靖朱批,终于斩杨继盛。
而严嵩干的第三大事情是狂捞。
严嵩之子严世藩当时在工部供职,这一职务相当于国家建设部的级别,而且身为一把手,严世藩自然借机大捞一把。
儿子之所以能这样,很自然地是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历史上曾有过严嵩担任内阁首辅时朝廷国库已极度空虚,而严嵩作为首辅却,不但不加任何规谏与改革方案,而且还在不断地推波助澜。
其目的,只需帝王所愿,千方百计亦得知足,即使国库空虚亦不计较。
为了满足皇帝的喜好,严嵩父子大开“买官卖官”之门,当时的官职甚至出现了“明码标价”,如七品州判,花三百两银子就可以买到,其他大大小小的官职都一样。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严嵩父子除不断地迎合嘉靖之外,还为自己捞取了一大笔钱,而且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官员为能升迁,对严嵩父子都没少孝顺。
很多年以后,严嵩就被抄了家,他家被抄的资产之多可以说让人惊叹不已,那时候还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天水冰山录》。这本书里所记载的都是严嵩抄家的资产。
一人财产之多,竟可编成一本书,可以想见严嵩父子侵吞之严重。
有一次,严嵩的儿子严世藩有一次到家里的宝库里,巡视一圈后,向周围的人们不无自得地倾诉:
朝廷无我富贵!—严世藩
一句话,严嵩父子俩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拿大明朝来当他们捞钱的利器,而且这一切的一切,尽管有大臣一直上疏弹劾,可怎奈嘉靖帝庇护严嵩,终究还是一笔勾销。
严嵩下场了
然而严嵩美好的一天,终于走到终点,并触发其垮台,起初不过是件不起眼的小事情。
嘉靖四十年前吏部尚书隐退后,严嵩趁势推荐他的党羽赴任,但是严嵩推荐的此人,嘉靖皇帝并不特别看好,因此,在最开始时,嘉靖婉言谢绝严嵩。
但是严嵩后来上了密折,借口“告慰劳苦功高”,要嘉靖答应。
最终,嘉靖同意了严嵩的请求,但不久之后,严嵩的密折内容被传出,这就令朝臣大吃一惊,纷纷指责严嵩这是“与人主争强“。
这句话后面含义很严肃,大意是说严嵩之势已能左右帝王之度。
而且嘉靖听了这句话后,立刻异常愤怒,这是什么原因?须知嘉靖向来自以为清高,视群臣为木偶,这正是他最为骄傲之处,而现在,他无意中,做了一回木偶。
这使嘉靖怎能不发怒呢?透过此事,嘉靖开始与严嵩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而且没过多久,另一事件的出现,更是使嘉靖对于严嵩的厌恶之情再添几分。
嘉靖四十年末,嘉靖因不慎将寝宫永寿宫引燃,事成之后嘉靖虽未受重伤,但是寝宫烧毁。
皇帝寝宫没有,理所当然地又得重建,可正当嘉靖开内阁会议讨论如何建造之时,到场的严嵩却不知是头脑混熟还是咋回事,说出了令嘉靖无比不爽的话语。
他当时表示,因近来开支过大,故新建寝宫较为缓慢,于是,向嘉靖皇帝提议,先行迁都南宫。
在这一句话中,嘉靖有两点不开心,一是他没有住处,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吗?
二、严嵩嘴里的南宫就是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回来时,幽禁之地,但严嵩让嘉靖居于此,何意?
所以,当嘉靖听到这句话时,气急得脸色发白,还在现场的宰相徐阶,急忙答应3个月后再修一座新寝宫,这座寝宫使得嘉靖不发作。
而这一事件,使嘉靖更加反感严嵩,成为后来其垮台的导火线。
有恶报仇雪恨,嘉靖对严嵩自然百般看不过眼,与此同时,严嵩智囊严世藩也因需返乡替母守孝,因此,严嵩在那个时候并无参谋,便有上折子定期不知所云之嫌,更不能确切地揣度嘉靖之意,更加使嘉靖对严嵩反感。
而最后严嵩却落入一道士之手。
嘉靖酷爱修道,皇宫里养着许多道士,那时有个山东道士叫蓝道行,因擅长扶乩而出名,于是,此人便被严嵩政敌徐阶请入皇宫,派往嘉靖处。
自从被徐阶请来,自己要做什么自不待言,这不,自己恰恰看出来嘉靖对严嵩已深恶痛绝,要借道士之口,将严嵩彻底拉下马。
这位蓝道行入宫后,常常会为嘉靖“扶乩”,因为的确有一定的水准,使得嘉靖颇有信任感。
有一次,蓝道行例行为嘉靖“扶乩”,而得到的结果,是“今奸臣奏事”,正巧,严嵩不早不晚地来了。
这话的意思是说严嵩是个奸臣。
本身嘉靖近来已对严嵩父子意见颇大,现在道士如此说道,对此事深信不疑,顿时对严嵩反感又增加了一些,立即下令,对严世藩进行彻底调查,并命严嵩退休。
就这样,权倾朝野的严嵩父子,被道士的几句话给整倒了。
当然,此时严嵩父子俩并没有完全垮台,毕竟两人在朝中经营数年,关系网异常错综复杂,所以也期望能走一走感情,找回昔日的强大。
可是,徐阶能饶了他们吗?毕竟严嵩若是重掌大权,那说明他已经死于非命。
于是,在徐阶极力操作下,对严世藩彻查很快开始,终于,核实到严嵩父子俩两大罪行,可以说是为严世藩死罪。
何罪之有?首先,严世藩秘密练兵,暗通倭军,意欲叛变。
其次,严嵩父子俩在家乡江西建宅子之处有个“王气”。他们知道了,但还是建了自己的宅子,心可以诛。
这两点罪,可算是要了命严嵩,终究是里通外国打算谋反,这无论放到何时都属死罪,再加上“占了有王气”之罪,古时就更属杀无赦之罪。
因此最后,严世藩遭斩,严家又遭抄家,严嵩本人被贬庶民的同时责令他回乡。
如此一来,严嵩事业完全到头了,而且他回到家乡后,也无家可归了,据史料记载,严嵩当时八十五岁,因为没地方去,只能“寄食墓舍”了,可以说颇为悲惨。
而最后,经过两年墓园的艰苦生活,八十七岁高龄的严嵩死于贫病交加之中,死后连一具埋葬棺木也没有,只好草草埋葬。
总之严嵩的下场可以说颇为悲惨,曾经权倾朝野的他,最后却落得个“寄食墓舍,卒”。不得不说这实在咎由自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