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刘继祖的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在古代开国皇帝当中,可算是最悲惨的一位了,那种悲惨的地步,无异于一边喝黄连水一边啃着苦瓜,真是苦不堪言。
一、朱元璋家境贫寒,属吃饭上不下饭的那一类。
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祖上,原是个淘金户,而所谓淘金户讲起来很简单,即为官府采金。
这一专业,听起来很好,毕竟无论如何也要对付金子,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古代淘金户通常都是没有田地和行业的人,由于没有行业,但是要生存下去,所以只能选择做淘金户。
可问题来了,金子这个玩意儿,哪这么好淘?通常情况下,不是深山老林就是大江大河,唯有在这几个地方才能淘到黄金。
而且这些地方古时表示人迹罕至、猛兽出没的意思,反正是很危险的。
所以,很多淘金户在淘金时,由于不慎丢了性命,这并不能算是最惨了,最惨的还是古代官府对这些淘金户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以金为例,元代末年的时候,朝廷对这些淘金户都有一个标准,如果你们这个家庭是淘金户的话,那无论你们是否能够淘到黄金,按月或按年至日,都要给官府交一些黄金。
有的人会说:那么淘到金子不就可以了?那个官府不计较,到时候交不到钱,就直接抓人去了。
所以,那时许多淘金户为了能够按时交纳上官府指定的黄金,只好把家里的粮食卖给白银,又高价买金,最终送给官府。
而朱元璋爷爷,就在这个行列。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你们将谷物全数卖掉换金子给官府,这一方面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一家老小吃饭怎么办?是不是喝西北风了?
于是,接连被逼缴数年之后,朱元璋爷爷实在交不起钱来,最后只好携一家老小、弃田弃屋、一路逃荒来到江苏盱眙县世代,暂定居于这里落叶。
然而就算逃荒至此,生活也很艰难,以为做佃户务农谋生,结果总碰上黑心地主,苦心经营一年,到头地主万般挑剔,或克扣丰收,或恶意加租,反正忙了一年,该交的租子及赋税都交了,剩下的米粮也不够全家小吃小住六个月。
结果,饥寒交迫之下,朱元璋爷爷因病去世,及至朱元璋之父朱五四那辈,形势大致相同,为讨生活朱五四一生数次搬家。
从盱眙来到灵璧,从灵璧来到虹县,直到五十岁时,他搬到安徽濠州钟离居住,终于在钟离太平乡孤庄村落脚。
本来,朱五四就想,就靠他在这里为地主家卖苦力、种好地,而那几个小孩则为地主家放牛、割草、砍柴,哪怕日子再苦一点,好歹一家人都能在一起了,算是过上了好日子。
可万万没有想到,尚未来得及完成这一愿望,一场大劫难就席卷了整个世界。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干旱,致使田里的庄稼基本全部被晒死,连大地也干裂成一道道裂缝。
这样,收成当然指望不来,可这并没有结束。旱灾发生后,弥天漫地,蝗虫迎面扑来,将田里仅有的几粒谷物都吃光了。
但朱五四居住的太平乡孤庄村是重灾区。
有道就是祸,就在全村人都在为如何应对而犯愁之时,一场极其广泛的瘟疫再次爆发,起初谁都没有在意,后来,一个村子每天都有几十人死亡,就连家家户户都有死者发生,这可把大家都吓坏了。
史载,那时瘟疫的猛烈,使太平乡十多个村庄,不出几日,便闹出了人烟寥落、鸡犬声稀稀落落。
至于朱五四家,那时就更荒凉了。
最始,便是年近六旬的朱五四因瘟疫先病去世,3天后,朱五四长子、朱元璋长兄朱兴隆去世。
随即,就在这一个月里,朱元璋之母陈氏因病去世,前后不过半月时间,朱家就连续死亡三口之多。
而这些都鲜活地摆在了还只是少年朱元璋眼前。
本来,朱元璋家还是很兴旺的,朱五四总共生了4个儿子和2个女儿,大儿子朱兴隆是第一个结婚的人,而且还有一个儿子,弟弟朱重六也是结婚生子,三哥朱重七虽是倒插门的上门女婿,却也算得上是有妻子儿女热炕的人。
另外,朱元璋大姐姐娶在不远处邻村王家,二姐姐娶盱眙李贞为妻,且均生儿育女。
这样算来,朱元璋的家连老带小的,再加上闺女女婿之类的,总共十六七人,也算得上是人丁兴旺。
但是伴随着旱灾,蝗灾和瘟疫的袭来,庞大的家庭,在转瞬间变得七零八落了,除朱元璋父母,长兄病逝外,还有朱元璋二姨太和二姨太家中的儿女,以及三嫂和三嫂家的孩子,全都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
不但如此,朱元璋大姐大全家,门庭若市死了,二妹还因病去世了,二妹夫李贞携子保儿逃去荒无人知晓。
对于朱元璋三弟来说,妻子儿女都没有后,同样不知去向。
反正那个时候,本来是人丁兴旺之家,转眼只剩朱元璋、和朱元璋二弟朱重六、和朱元璋嫂子兼外甥朱文正。
并且,不久之后,朱元璋的大嫂又带着儿子文正回了娘家,也就是说,朱家就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了。
就这样,朱元璋眼睁睁看着亲人死的死、亡的亡,失踪的失踪,但是他却无能为力。
更有甚者,朱元璋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伤心难过,因为他爸妈的尸体还是放在家里,古人有入土为安之说,现在想方设法快点将他爸妈下葬就是当务之急。
但是说到做到很简单,要做到具体却异常艰难。
原因是什么?前文提到朱元璋全家都是外来户从外地迁来太平乡孤庄村,而且这也说明他们全家在此都没有自己的田,平时都是靠为地主刘德家耕种来维持生计。
而没有田地,就意味着没地方挖坟,没地方挖坟,那就无法安葬父母。
或许有的人会说那还不是件容易的事,随便寻个荒山野岭、刨个坑坑洼洼来埋葬爱人岂不是完事?是否需要如此犯难呢?
讲这句话的只能用认知度来形容了。
古语中,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者,其大概含义是说这一天地下之地,皆为帝王家所拥有,而落在每一个地方,则寸土寸金,皆有主。
哪怕是荒山野岭,照样也不例外。
既然随便可以找到个无主之地了,为什么朱元璋父亲一定要为地主做佃户而不亲自开荒种地?
正因为没有一块土地是无主的,河道里,山沟里,犄角旮旯里,反正方圆百里,凡是土地上,都可以找到它的主人。
面对这样的局面,您要朱元璋到什么地方随意刨坑呢?或许在他开始行动之前,已经有人上门了。
所以,迫在眉睫的是,朱元璋要想挖个坑把父母埋了,但说是花钱买的话,绝对是不切实际的,首先朱家没钱了,其次是家里出了价钱,朱元璋负担不起。
前思后想,朱元璋与二弟想出了个办法——向地主刘德求情。
想去讨刘德的原因主要是朱元璋认为,父亲给他中田多年,也算得上是个老熟人,俗语说不看僧面就看佛面,去求刘德吧,也许会暴跳如雷,赏他一片土地。
可结果,却是给朱元璋当头一棒,这是怎么一回事?很简单,他走后,二话不说,刘德便连打带骂地赶了出去。
因此,要求刘德封赏一片土地的主张,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行。
那又如何?朱元璋与二弟也无计可施,两人只能守在父母尸体前相拥而泣,那惨绝人寰,令四周邻里望眼欲穿,没有一个不是刻骨铭心。
终于有一个人实在不忍直视,伸手帮助朱元璋兄弟。
此人便是刘继祖——朱元璋同村的刘继祖,据史书记载他土生土长在太平乡孤庄村,虽然家境平平,却比朱元璋家要优越很多。
而且当他听到朱元璋家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时,就与夫人商议,将家中一片荒地,交给朱元璋,以便让他埋葬自己的双亲。
这下,朱元璋算把大难不死的事情化解了,兄弟们向刘继祖磕头再拜,而且刘继祖纯属善良,所以并不指望朱家小兄弟们会感恩戴德地跟自己说几句客套,就这样走了。
可刘继祖不知道自己这无心善举给自己及家人带去何等福荫。
此后,坟地问题得到解决,朱元璋再犯难题,原因何在?这块坟地有假不假,可又没钱置棺,何况象样的丧事呢。
终于有一天,哥俩在街坊汪阿姨的搀扶下,好把爸妈的尸体整理好,再找来几件破衣,把爸妈的尸体裹起来,然后抬到坟地里去,随时可以就此下葬。
而且下葬时还出现了极其离奇的现象。
据《明史稿。太祖本纪》载,其时朱元璋兄弟二人抬着父母遗骨来到坟地后,尚未动手挖坟,忽遇风雨,并且电闪雷鸣,整个天空一瞬间变得犹如黑锅底一般。
这下,吓坏了哥俩,俩人连忙躲在旁边的大树底下哆嗦,吃了约一顿后,这场狂风暴雨方才停止。
而且两人出来看了看,都被面前的景象吓得合不拢嘴。
他们看的是什么?原来是雨下得太大,造成山坡泥土松散,又被雨水冲刷下,将一小小土坡全部冲倒。
而且小土坡冲出来的土,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完全遮住朱元璋爸妈的尸体,并在其上露出一个小小的土包。
此事,朱元璋即位当皇帝时,给他父母写的《皇陵碑》,也是如此。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于三尺之外、奠何以浆天下!”—朱元璋《皇陵碑》
一句话,朱元璋父母,就这么草草了事地下葬,无论经过怎样的程序,但是终于实现了却是朱元璋兄弟两个人的伟大愿望。
然而,父母之命,事在人为,朱元璋与二弟面前,是他们两人往后生计。
最后,哥两个商量了一下,认为在家这样下去迟早是要饿死的,于是,二弟就外出逃荒去了,对于朱元璋来说,有了邻居汪大娘相助,备好香烛,送礼,到家不远的皇觉寺出家,从此做小沙弥。
到现在为止,朱元璋又踏上了自己的生活,而且那个时候任是没有人能够想到,正是这一个孤独无助的小沙弥将在几年后,创建大明王朝并成为一代开国之主。
先不说朱元璋怎样靠打拼开创大明,单就那善良的刘继祖来说,当他功成名就时,又有哪些收获?
通俗地说,刘继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当初送出一片荒地就能换来无比丰厚的报酬。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迅速受到红巾军郭子兴将军的赞赏,先命令他成为亲兵,后来朱元璋表现优异,并提拔他为亲兵队长,至至正十三年,因朱元璋招兵买马募得好,郭子兴为赏赐,直擢为镇抚。
所谓镇抚实际上是基层带兵长官,但是无论如何朱元璋都算站稳红巾军。
而就在那时候,刘继祖之子和汪大娘之子,二人一起去濠州城找朱元璋,说自己想投靠他。
这时朱元璋得知刘继祖已经死了很久,汪大娘已经去世几年。
但是,虽然这两个恩宠朱元璋的人物已经死了,但是丝毫没有影响朱元璋对他们的报答,而且现在他们的子孙来找朱元璋,自然是令朱元璋非常开心。
就这样,朱元璋把两人编在他亲兵队伍中,自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击败宿敌陈友谅,次年,在百官的拥戴下自立为吴王,然而,当时他另外一个竞争对手张士诚还自称吴王,所以后人为了区别,就把张士诚称为东吴王,而这一时期朱元璋则称为西吴王。
称吴王两年之后,朱元璋便开始围攻张士诚,终于持续了三年之久,公元1367年张士诚战败身亡,接着朱元璋打败了割据浙东的方国珍。
而就在这时,离他创建大明即位称帝只剩下一年的时间了。
即位为帝前夕,朱元璋毅然返乡祭祖,一来要整修父母坟地,二来要探望同乡。
既然想回故乡,就自然得带着亲人们,历史上记载当时随朱元璋回故乡者,除侄儿朱文正和侄儿李文忠外,尚有汪大娘之子、刘继祖之子等。
而且回去后,朱元璋除命人整修父母陵墓外,还有几件颇有可取之处。
一是他把汪大娘之子、刘继祖之子封为守陵官并安排她们及其家属负责看守朱元璋父母之墓,按月分别拨出超高俸禄
第二、朱元璋还会而且会在陵墓四周的二十户人家中,都设置为守陵户,朱元璋当然也会命令给他们不同的土地,并且减免十年的赋税以彰显皇恩。
这样,朱元璋可以说是实现了当年的愿望,也报答了汪大娘和刘继祖一群老乡。
等到洪武二年即朱元璋正式即位为皇帝翌年,朱元璋下令在故乡修建中都城,增加扩建父母陵墓规格,凤阳亦成为明朝皇陵之一。
但刘继祖和汪大娘后裔,则世代守护凤阳皇陵于此。
当然这也不完全是朱元璋报答刘继祖的条件,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想起自己儿时的经历,又一次为刘继祖当年慷慨解囊的义举而大表感激。
“尔发仁惠之心,以自身之沃壤而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能忘却!”—朱元璋
于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和报答刘继祖的念头,朱元璋下令将刘继祖封为“义惠侯”、刘继祖之妻娄氏封为侯夫人。
之所以这样做,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是“不避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的,因此,他会“存故旧而报德施”。
从而使刘继祖后裔继承“义惠侯”封爵,世代镇守凤阳皇陵,并因此使刘家成为地方名门望族直至明朝覆灭。
总之,朱元璋称帝后,对当年布施了自己一片土地使自己能够埋葬双亲的恩主刘继祖来说,朱元璋是格外开恩了,不但安排刘继祖子孙镇守皇陵,同时又册封刘继祖为“义惠侯”,由此可知,朱元璋对曾有恩泽者,仍是颇有好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