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民间说法,吕太公会一手相面的功夫,小编也觉得有点道理,毕竟事出必有因,还是亲生女儿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话说吕太公一看,刘邦这个人面相富庶,日后必定君临天下,于是马上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

可其实这句话,纯属扯淡。

为什么这样讲?须知相面这个门学问,向来虚无缥缈很多,而且,真参透其中真义者,也可以说寥寥无几。

他吕太公很明显不是这类人,若是真的具备这等能力,就不会拖家带口地往沛县跑来跑去躲避灾祸。

何况吕太公结识刘邦的日子,比结识萧何的夜晚还要多,而且他和萧何之间的感情也是非常好的,如果他真能相面的话,那么他又何尝没有看到萧何日后也是富甲一方?

因此,认为吕太公靠看面相、看刘邦日后必成大事、再将女儿许配给刘邦,没有事实依据。

那话又说回来了,那时候,吕太公初识刘邦时,为何认定自己是刘邦老丈人?

实际上吕太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选择刘邦作为自己的一项投资。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注意,这里所说的“投资”,这一点很重要,在当时也十分流行,不仅吕太公在做,同时代的其他人也在做。

例如刘邦曾跟随的长兄张耳便是由老丈人出资成功的例子。

张耳少时,曾追随魏国公子亦即信陵君魏无忌混了一段日子,当时他为人正直,又颇具野心,不少人对他很好。

随后,张耳因犯事而被迫亡命天涯到外黄即今河南省内黄县地区。

而且在此,张耳居留时间较长,而且当地人都听其声名远扬,都非常敬重他,就在这,张耳受到一位富豪的器重。

据史载,其时外黄一富户,其女刚失去丈夫,正愁到何处为其女另觅一良夫婿时,便有一人对其说:张耳很好,为何不招为驸马?

所以,富豪经过询问得知张耳就是一个“真丈夫”的人,于是便将自己的女儿嫁与他。

并且,不仅把女儿嫁给了张耳,还带着丰厚的嫁妆,同时,在张耳成为他的女婿之后,这位富豪对张耳大力资助,最终,使张耳有资,经过打拼,先做外黄县令,后又做诸侯王中的一员。

张耳乃脱身游幸,女家厚奉赠之,张耳以此致客千里。是宦魏,以为外黄令。—《史记》

话说张耳一开始还靠老丈人出资,拥有原始资本,后来渐渐能发迹了,而且综观这段历史,张耳老丈人不是拿张耳来做投资么?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这类投资,实际上当时很盛行,但凡家中有一定财产,又希望成为大富大贵之人,均爱采用这类办法。

这也像咱们现代人,手中有了点闲钱后,想着买股票,买基金,或参股一个什么业务的本质,无非是那时候的财主,宁愿投女婿的钱。

也许有的人会说既然投资了,财主为什么不把亲儿子投进去,非要花大价钱,而且还要搭出个女儿来给女婿投资?

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

首先,那时候的投资虽然在本质上跟咱们现代人买股票,买基金是一回事,但是那些财主想要的并不仅仅是赚那么多钱。

他们所希望的就是通过对某人的投资使其日后能有不凡的业绩,从而使其家族能够出人头地乃至阶层发生变化。

所以,它注定投资的本质、风险度非常大。

而在当时是什么时代,正是秦末,这就意味着当时正处乱世,而在乱世里要想进行投资,并且还期盼着被投资人能成就非凡,那么该投资哪种人呢?

天生就是张耳那样敢打敢拼、舍一身剐。

但是在这里有个疑问,投资张耳这类人的确是没问题的,而且没准还能改变家族的命运,但是与此同时,这也说明了风险是非常大的。

毕竟,投资他们,就等同于投资造反的买卖,这一不小心失败了,那可是要杀头的。

于是,总是无法唆使亲儿子谋反,这于情于理不可理喻,但对外人的投资,却不一定会有收益,于是,对女婿的投资便成为上策。

毕竟是个女婿半个儿,这种亲戚关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也是无法改变。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而且这也仅仅是其中一个理由,对女婿进行投资的第二个理由是投不对的话也是可以更换的。

您没听错吧,这里说的更换,恰恰是更换女婿自己,并另寻新女婿进行投资,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陈平的丈人祖父。

陈平老家,有个财主叫张负,有个外孙女,出生时相貌出众。

然而,张负外孙女却前前后后娶过5次,可每届老公,都已去世,以致于张负这位外孙女始终守寡。

此五人究竟如何死亡,史籍语焉不详,称由张负孙女克夫克所为,然而显然属托词。

如果克夫克去世一个两个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是这5个人都去世了,那是不符合逻辑的。

而且再加上当时财主富户都爱投女婿,就有理由认为这五个人很可能并不正常地死了。

最有可能的是这五个人都没有什么能力,张负认为投资自己投资不对,后来.

而且直到张负认识陈平之后,虽然陈平那时穷得叮叮咚咚的,家连个门儿也没有,拿着破草席当门儿,但是张负认为陈平以后肯定不是池中之物了,最后还是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陈平。

张负还,称其子仲曰:“我要给陈平一个女孙。”张仲曰:“平贫不事,一郡尽笑其所为,独何为予女?”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长贫贱者乎?”卒,女,—《史记》

当然这仅仅是两方面的表面现象,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张负不惜将孙女许配给自己,也贴钱为陈平操持婚事的动力,因为陈平厚颜无耻。

是啊,张负看上了陈平“脸皮厚”。

厚在哪里?当初陈平还是十分落魄时,曾有一年底恰逢“社祭”时,村里人推陈平为社庙社宰。

而且这位“社宰”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给大伙儿分肉。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即“社宰”要将宰杀的全畜,按当地本村居民,剖开之后,分发给全村家家户户,想必也是如此劳动。

陈平这一年做“社宰”后,切下的每块肉都十分匀称,使每家每户分得十分平衡,所以那时他也得到父老乡亲们的交口称赞,称赞他分得好、做得十分称职。

而陈平听大家伙儿夸奖之后,很有感触地说出这句话。

平曰:“嗟乎让平得宰天下也是如此肉体上!”—《史记》

它的含义是什么?大概意思是说,假如他陈平总有一天能够统治世界的话,那利益战果之类的分配,还是和现在分肉一样公平。

须知那时陈平穷困潦倒到连饭也吃不了,家更连门可罗雀,但敢于发如此豪言壮志者,何许人也?

说的好听点,这叫敢想,叫胸怀大志,而要是说的不好听点,那就叫脸皮厚。

仿佛我们周围,有个混得很不开心、生活很落魄的男人,有一天和你吹捧他以后要上福布斯富豪排行榜本质是一回事,相信多数人觉得此人吹牛、吃东西难竟然敢于异想天开。

但是像张负那样的老江湖在那个时候,就看上了陈平这一点。

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除了机会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外,更关键的一个点是敢于思考,而心理素质也是非常不错的,大家看看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吧,哪个不胸怀壮志又泰山崩于前面无表情?

如果你想都别想,而脸皮薄了,或心理素质太差了,即使有机会了,你也不敢做。

即便是勉强干了,但若是遇到了需要进行重大抉择的时候,或者需要做出关乎生死的决定时,那肯定要出问题。

可陈平穷困潦倒叮当响时,却放言要日后一统天下,光这雄心壮志,便很是人所能企及。

于是,张负才就会看上陈平,贴钱娶孙女为妻。

再者,就算退一步讲,即便是张负这次投资错了,无非是再换人就是了,那个时代,女子离婚或者丧夫后再嫁,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甚至还有当母亲的主动为女儿另找新夫婿的(比如汉武帝他母亲),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太大的心理负担。

所以,看到陈平这个小伙子很好,首先是投资。

且言归正传,即吕太公选刘邦为女婿的原因,其真相,与以上二人的本质大致相同,吕太公同样以刘邦为投资对象。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上一篇文章说吕太公到沛县后,既不在此闲暇度假,又不在此养老,而是为躲避灾祸,被迫到沛县这一带。

单父人吕公好沛令以避从客之仇,因家居沛焉。—《史记》

这类人,而且家资也相当丰厚,刚到人生地不熟之地,最缺啥?就是要有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房子给罩住。

又是谁心甘情愿,而且还有本事把吕太公的家给罩住?仅有两类人群。

第一种,就是来自官府的人,比如当地的县衙中的人,这也是为何吕太公与沛县的县令以及和萧何(萧何时任沛县主吏掾)关系很好的原因。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吕太公所要投资的目标,最初并非刘邦,比如沛县县令、乃至萧何等人,就曾经在其考量之列。

只是他见过刘邦后才暂时回心转意决定向刘邦投资。

原因呢,其实也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因为刘邦的脸皮实在是太厚了。

历史上曾有吕太公宴请沛县名流之事,地方上许多有头头者前往,无独有偶,如县令之类。

而刘邦,当他听到吕老头要赴筵席时,当然不误,一样前往。

只是,人家参加宴会,带着贺礼,无论钱数多少,反正也没空手吃白食。

可是刘邦分文没带,这个还没完,当他走到门口时,竟然告诉负责礼单登记的那个人,他带来了一万钱贺礼。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须知,刘邦那时虽然已是亭长,但是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其工资,每月不超过几百元,而且,这一收入水平,是那个时代一般人都算得上是相当好的。

可他敢于当众当着众人的面,众目睽睽,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贺万钱”,这样的脸皮没有人。

高祖任亭长时,素易于诸吏卒,是绐以为谒说“贺钱万”者,实不能持一也。—《史记》

这种吹牛甚至不打草稿的底气远非常人所能具备,而且这种常人看似”厚脸皮“的举动,却偏偏有一些老江湖很喜欢。

理由嘛,前面提到了,要想成事,必须具备基本条件。

所以,刘邦这股“痞子氏”脾气,在一瞬间便感动了吕太公,以致于那时吕太公忙着站起来亲自把刘邦迎进了屋里。

谒进见吕公大惊起迎之。—《史记》

你觉得别人吕太公是不是真的因为关心这一万钱贺礼而站起来迎接呢?一万钱虽然很多,但是对吕太公而言却不多,至少也不是天文数字。

他“大惊”,并站起来迎接,是想一睹这位门外不分贵贱、但敢于堂而皇之地“充大尾巴的狼”的真实面目。

当然,截至此时,吕太公尚未最后作出将女儿许配给刘邦这一决定,下一步刘邦所采取的行动,正是令吕太公痛定思痛之所在。

刘邦一进家门,很自然地就会有人向吕太公简要介绍自己的“光辉事迹”。那时萧何也在,并向吕太公说起刘邦此人,向来喜欢豪言壮言,但至今,并没有什么建树。

如果换成我们普通人,宴会中有人如此指手画脚或品头论足的话,恐怕早已经惭愧得无地自容,何况还会继续到这场宴会中去吃荤饮酒呢。

但是刘邦并不是这样,应该吃饭喝酒,而且还要跟在场的客人胡闹,甚至,大大咧咧地坐在座位上,丝毫不会有一点畏缩等行为。

高祖以狎侮诸宾客,则坐位而不惬。—《史记》

这种胸襟、这种随意,在常人看来或许显得很荒唐,而且也有几分令人生厌之处,但是身为识者无数的吕太公的话,却偏偏赞赏到了极点。

于是,吕太公在酒席宴上就用目光招呼,叫刘邦散了席后先不要离开,自己有口难言。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除了看上刘邦这种如入无人之境般的“无赖气度”,吕太公答应招纳刘邦做女婿也有个道理,那就是刘邦那个年代的地位。

前文提到吕太公到沛县避祸,而且这类生息繁衍之地,最要有能蒙在鼓里之人,又主动与沛县县衙之人结交,正为此故。

但是有一些情况下,一些事官府解决不了,特别是秦末游侠风气兴盛。

而刘邦此人,大家也知道他堪称沛县那个年代的“地头蛇”,而且混了很多年,别说他有权有势,至少三教九流也要给点脸面。

并且更重要的是,刘邦当时还担任着亭长的职务,虽说官职不大,但好歹也是公家人员。

试想一个社会面可以给三教九流面子,但也是朝廷公职人员的男人,这种男人,至少是沛县地方上,还可以吃得开。

而这类人,正是吕太公最为需要的人才。

于是,为了替自己找到靠山,也看上刘邦那股“浑不吝”脸皮厚劲,抱着投资之心,吕太公遂将女儿许配给刘邦。

只是那时候吕太公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自己这女婿将来有这么大出息,他觉得刘邦最多只能混得大点官之类。

却没想到,他的这位女婿竟然当上皇帝,那是没有想到的高额回报率。

吕太公为什么看上刘邦了(难道吕公真的会相面吗)

所以,要说吕太公能相面、看出刘邦以后要称帝的话,纯属废话,或者那句老话,要是吕太公真有这能耐,也不会拖家带口奔沛县躲避祸患,真使自己初识刘邦便决定将女儿许配给她,只因刘邦“厚脸皮”和刘邦那时的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925.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