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一般封什么官(历代状元职位高吗)

这就要看它处于哪个王朝了,王朝不一样,考取状元以后待遇、官职就不一样了。

状元一般封什么官(历代状元职位高吗)

首先要说明一点,无论哪朝哪代,虽然考中状元,但都不能立即给状元以实权,由状元来办理政务。

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算找了一份工作也要实习很多,要经过历练后才会安排他正式上岗。

而且这一原理,搁在古代状元上是一样适用的,只是朝代不一样,状元“实习期”安置方式不一样罢了。

我们按朝代的先后顺序逐一讲。

大家都知道科举在隋朝才真正形成,但是隋朝不久就为唐朝所代替,因此科举的真正确立与发展还是在唐朝。

因此,先来看看唐朝。

唐朝科举制最早开科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即唐高祖李渊创建唐朝之后的第4个年头,李渊下诏,诏令中有“大唐贡士的方式多沿袭隋制”之说。

此意即大唐科举,以隋朝制度为基础演变而来,从此开始了唐代科举史丰富多彩的图景。

大体说来,唐朝科举共有两大科别,常科与制科。

常科是年年有规律地进行测试,所考之科,便一般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

而制科简单地理解则是指皇帝下旨暂时进行的一种考试。

无论是常科还是制科,核心目的实际上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与以往各朝各代培养人才的方法相比较,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状元一般封什么官(历代状元职位高吗)

但是伴随着唐朝政局的变化,科举亦发生了变味,至唐朝中、后期,科举渐渐演变为世族门阀为维护其门第而采取的工具。

说穿了,是世家子弟凭借家中权势,靠走后门这种特殊手段,获得自己所希望的科举名次。

比如在唐德宗时期,时任宰相李实便某次就开出一·张20人的单子,要求主考官必须按照这个名单录取。

而这导致了一些豪门权贵不学无术子弟很容易得到状元,进士之类排名。

并且,由于这些所谓的状元和进士等均是出身于世家,所以,在他们拿到名次后,很快就会借助家族权势出任官职,甚至还有直接在六部核心岗位上任职的。

因此,唐朝科举实际上借鉴意义不大,毕竟处于士族垄断下,所谓状元郎将获得何种官职全由士族门阀决定。

及至宋朝立国,科举考试被认为是整顿肃清的。

也就是说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在古代历史上开风气之先,而且给后世王朝以模板。

而宋朝科举主考科目,虽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其核心四项,分别是诗赋,经义,论说,策略一直没有改变。

也正因为宋朝科举一心想求人才之目的,再加上宋朝皇帝对人才求贤若渴之心,所以在宋朝史中,很多大家耳熟能详之牛人都曾跻身科举榜。

其中,不乏苏轼,苏辙以及曾巩和张载,特别是宋仁宗时期,通过科举为国家所发掘的才俊不计其数,并由此跻身国家人才储备库。

有关宋仁宗与苏辙殿试的故事,也有一个典故传世。

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二十三岁的苏辙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殿试,在殿试中,宋仁宗连问十余条策论,但苏辙的年少轻狂却洋洋洒洒地对策了七千言,指向了宋仁宗。

“伏惟陛下近年已来,宫中贵姬以数千计,载歌载舞,欢娱失节,而赋税烦重民日以贫,衣不盖体,均为陛下未能财结民,此之谓不仁,孰当任责?”—苏辙

这句话,可算是把宋仁宗批到体无完肤的地步,其时有建议称苏辙“言语狂诞”,本应去除功名后治其罪,可宋仁宗竭力回护。

“朕设制科者,本请敢言之人,辙敢言此极,特以功名,仍使编录。”仁宗—宋人

事后宋仁宗非但未治罪苏辙,也未除其名,而是依然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状元一般封什么官(历代状元职位高吗)

也正因为宋朝对科举这一正确态度和对人才的宽容,才使那个时代真正达到史书中所谓“野无遗贤”的境界。

而且言归正传,假如是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高中状元之后,他将得到什么样的官职?

通常情况下,宋朝科举状元,第一次授官就叫“京官”,当然这京官并不真在京城为官,只是品阶而已。

此品阶之优点是:当某一官位空缺时,具有“京官”称号者可自动替补任职,不象低于“京官”等级之“选人”,需找某大官保举后方可担任。

通俗地说,在我国现代公司里,准正式员工只要职位空缺了,都能直接补进,那些没考上状元、却考得不差钱的士,就成了“选人”,与试用期员工相似,是否转正除取决于其业绩外,还要经部门经理和总监批准才能转正。

坦率地说,宋朝高中状元虽然不可能立刻成为大官,但是他们也算走上晋升快车道了,只要他们没有犯错,那以后出阁拜相也只是时间问题。

说完宋朝之后,让我们再说明朝怎样安置状元郎(元代几乎没有开过科,因此被直接省略了)。

明朝科举考试,第一次开科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当年下诏实行扩招,而且,在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还规定此后每隔三年科考一次,此规定成为定例并持续至清末。

无独有偶,明代科举多数制度所遵循的也恰恰是宋制——初级叫院试,也就是在州县之内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分六个等级,在这六个等级当中,被测试最高者称为秀才。

并且,只有考中第一、二等的人,才有资格进行更高级别的考试,也就是乡试。

乡试说白了,就是省里举办的乡试,乡试是每隔三年进行一次的,因为乡试通常是在八月进行,故又称“秋闱”。

而过乡试成绩优秀者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举人。

考取举人之后,可继续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属全国内地考试,到时全国精英云集京城决胜负。

而到了最后,朝廷将通过成就,从这些人当中挑选出三百个左右的精英人物,这些入选人物,就叫做“贡生”。

贡生后,是殿试,殿试考官是皇帝,考生三百名会在殿中接受皇帝自己的种种策问,皇帝会根据考生表现给出不同的结果。

并将殿试成绩分为三等,一等为最高分,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等,二等称赐进士,三等称赐同进士。

状元一般封什么官(历代状元职位高吗)

那么殿试成功获得状元头衔者将被授何种官职?

一般而言,能够拿到状元头衔,学问当然也不低,但是因为需要历练,因此,平时分配到翰林院去,授修撰(品阶为从六品)之职,那时对于这些人也有一个头衔,叫“储才”。

众所周知,明朝翰林院实际上相当于皇帝秘书处,从状元“储才”头衔中我们可以看到状元到翰林院等于进入国家人才储备库,使他能够在这里熟悉国家制度和某些事情。

而且状元们在此要完成的任务,基本都是“旁观朝政”,等熟了些,便渐渐步入官员体系之中,最后靠熬资历,没准还能混内阁。

换句话说,明代状元们,考中以后一般就会进翰林院了,在此担任从六品修撰之职,成了皇帝秘书人物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然后担任其他有实权的官职。

及至清代,对状元安置的态度与明代基本相似,无非是清代对翰林院略加改造。

有哪些改革?清朝皇帝觉得明代翰林院体系太过闭塞,使得在其中供职者日后并无实政之经历,因此清朝虽然有翰林院,但是多数情况下,都是允许翰林院官员出仕。

当然,这类人员所任之职,既非封疆大吏,也非实权职位,通常是在某一个地方授以学政,侍郎之类,再待其累积一些实务经验,又从中选能任督抚和大学士者,出授重要官职。

最后再说一下古代状元们的命运吧。

许多人认为只要考中状元,那飞黄腾达的日子就在眼前,高官厚禄香车美人当然不在话下。

状元一般封什么官(历代状元职位高吗)

但是现实却是,能够做到这一切的人,只有少数,很多状元,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重用,最后郁郁而终。

远非明朝莫属,要说明朝,明朝第一位状元,就是洪武三年吴伯宗首次参加大明朝科举,一举夺得头名,成为明朝第一人。

但是他到了后期,却因揭露胡惟庸的罪行受到了重创,甚至贬谪了几级,待到胡惟庸行刑时才重新启用,而且不久就因亲属犯事受到了株连,再次贬谪。

到头来朱元璋再次起用他,却因一件小事而第三次被贬谪,最终死于抑郁。

还有,洪武二十四年的状元黄观,他是明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者(即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可以说是难得的人才,但是在靖难之役之后,为了建文帝而壮烈牺牲,而且还因为此事,明成祖朱棣将其从状元榜中删除。

此外还有明朝另一位“连中三元”商辂,景泰帝朱祁钰执政时加入内阁,明英宗朱祁镇却复位,直贬平民,晚期虽被成化帝朱见深统治时期启用,却因和太监汪直起了冲突,终含愤辞职,终老死故里。

相似的事例也有许多,从总体上看,明朝乃至整个封建历史虽然出过许多状元,但是并不等于都能高官得位,骏马得乘,这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才能,更取决于个人造化,混得好不好可以入阁拜相、混得好不好、庸庸碌碌、乃至贬为庶人、或身死者都有很大的前途。

状元一般封什么官(历代状元职位高吗)

回到题干本身,古时有科举后,考取状元郎并不等于立即能做大官,根据历代总的原则,一般是授给某些秘书、修撰等实习候补职位,则使状元郎在累积了一些经验后,才获得实权官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972.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