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像把枪,虽然是利器,但是稍不注意便会炸膛害人,张居正不愿意为他添麻烦,所以只能抛弃海瑞而不使用。
海瑞这个人,对他有许多评价,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官,不但一生做官清廉,而且为人正直,敢于为不合理现象发声,也不怕向权贵挑战。
特别是其鉴于时弊而写的千古流传的《治安疏》硬要把嘉靖皇帝批个鼻青脸肿。
从常理上看,如此罕见的清官理当受到朝廷重用,然而事实上海瑞的人生仕途,却可以说异常坎坷。
并且,就连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掌权时,海瑞依旧没有得到他的青睐。
那么,张居正为什么不想重用海瑞?其实,这倒并不意味着张居正对于海瑞存有成见,而恰恰是与海瑞执政理念背离得过于严重。
更有甚者,海瑞的刚直不阿,给张居正带来了不可控制的潜在危险,宁可直接不使用也要省去麻烦,而不能重用。
为什么这样讲?我们从海瑞这个人物说起。
一、海瑞的行为是正直的,但是太正直了,显得颇落伍。
上一篇文章说海瑞被公认为清官,而且人品很刚,其这一素质,归功于母亲谢氏对海瑞的严格管教。
谢氏很早就丧夫了,也就是海瑞早年就丧父,所以,海瑞在很大程度上都由他的母亲谢氏带着长大。
而谢氏对海瑞的教育之道,则是如何严如何到,自幼不允许他与其他伙伴嬉闹玩耍,要他一心钻研圣贤书。
在这严格教育下,使海瑞养成了这样的价值观:这世上无论什么东西、什么人,要么是黑色,要么是白色,别无他色。
正因如此,海瑞在少年时就立下了志向:今后若做官,就要做到不图私利、不媚权贵、刚直不阿,并为此自号“刚峰”来表现自己正直的个性。
当然也不是海瑞这样的个性与素质错了,但是毕竟这个世界上也并非完全只有黑与白。
但是在海瑞这“非黑即白也”价值观的推动下,跨入官场并目睹诸多不合理现象之后,海瑞认为必须挺身而出与之斗争。
而其那篇著名的《治安疏》正是受这一心理推动。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见嘉靖皇帝醉心于修道已久,又不理会朝政,而又纵容下面的百姓胡作非为的行为,因而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于是想了很久,决定向嘉靖皇帝奏疏以引以为戒。
然而海瑞知道他奏疏言辞太过猛烈,有可能引起龙颜震怒,因此,上表奏疏时海瑞也事先准备了棺材。
其含义是为“以死进谏”作准备。
而此后事情的进展,的确如海瑞所料,嘉靖皇帝见到海瑞这《治安疏》时,立刻气得不得了,特别是“嘉靖,言家清净无财”这句话,更使嘉靖皇帝险些背过气来。
于是,本已气得丧心病狂的嘉靖皇帝就地派兵捉拿海瑞,还特地叮嘱,赶快捉拿海瑞,不要让海瑞逃走。
一个奏疏就可以将皇上气在这上面,怀瑞可以说是千古第一。
当然,海瑞因为敢于上书,所以并没有逃跑的计划,棺材已经准备就绪了,坦率地说,他是希望通过自己“死谏”的办法,使嘉靖皇帝提高警惕,以便改正自己的错误。
不得不说海瑞这一举动的确精神值得肯定,但是问题在于他即使不关心生死也终于解决了?
回答不是,海瑞这奏疏除嘉靖皇帝震怒外,效果不大。
众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皇帝从来就是以天子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他们既然身为天子自然不能出错,更加不能忍受臣子们指出他们的过错。
虽说历史上有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能听进去意见的皇帝,但毕竟是少数,几千年下来也就出了那么几个而已,而嘉靖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何况嘉靖此人,一直以来都是自以为高,一开始是以小宗进入大宗并且继承帝位,其间和朝中臣子们斗智斗勇,结果是自己大获全胜,顺利坐稳帝位。
这类人,难道就不能忍受海瑞如此直言不讳的点明自己的过失?就连海瑞的话也不假,嘉靖是否也要认错?
当然不可能,嘉靖若虚心向海瑞进言,那也不可能是嘉靖。
事实上,他的老板嘉靖到底是谁,他上这奏疏是否有效,海瑞做之前就知道了,那他为什么要上这样的奏疏?
答案就在前面所说海瑞个性的成因上。
海瑞价值观中,帝王怠政、奸臣当道,而自己身为大明官员中的一分子,则负有上疏的职责与义务,即使当时他只是户部的主官而不是言官,却负有警示帝王的职责。
这颇有“道路和不平的吼叫声”之感,但问题在于改革大明当时的弊端并非只靠海瑞这样直白的“一声吼”来实现。
须知封建社会的制度决定了以皇帝为最高权威,然而除皇帝外还存在着各臣子和大小利益集团。
而要对弊端加以革除与改造,就必须兼顾各个方面,既要由皇帝来接管改革方案,又要兼顾其他各方面。
但是海瑞这样一折腾,似乎一切的毛病都出现在嘉靖的头上,就连他说得更深的一句话也出现在海瑞的脑海里,唯有把这些打倒才有可能换得新天地。
思想是美好的,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能否成为现实呢?当然不可能。
因此,海瑞出发点的确可圈可点,但是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种直来直去在当时条件下是完全不可行的。
所以结论是海瑞上面这篇《治安疏》至少对当时大明朝形势而言根本不具有实质意义。
既然没有意义,那海瑞所谓的“死谏”,也就更没有意义了。
与其如此上奏疏皇帝暴怒,不如认真坐下来思考并制定贴合时宜的方针政策,以迂回曲折、持之以恒的态度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认为不满意的情况。
与其如此不计结果、只警不实的“一声吼”。
因此,说海瑞虽刚直而落伍,是因为刚直不假,而不懂得迂回操作,而且还会把情况搞得更糟糕,毕竟从古到今,改革不是靠吼两句就可以了。
二是海瑞的精神洁癖导致其不知不觉走到同僚反面。
如前文所述,海瑞世界观中,或黑色或白色,因此,海瑞除严格要求自己外,对可以交往的同僚也是如此。
譬如他任淳安县县令时,过着极朴素的生活,身穿布袍,食粗粮糙米,甚至吃饭时,也由家中老仆垦荒种地,亲自耕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海瑞这一高尚品质的确可圈可点,但他把行为准绳强加诸他人却有相当大的毛病。
有一次,浙江巡抚胡宗宪之子途经淳安县,不料,他住驿站时因驿差不慎,使这胡公子大怒,于是胡公子严厉责罚这驿差。
这事情本来是件小事情,但是不知道如何为海瑞所知之后,其处置之法,实在是令人费解。
他告诉周围官差,过去胡宗宪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求手下不能铺张浪费而且行事低调,而现在这胡公子则完全背道而驰,因此,极有可能此人并非胡宗宪之子。
意思是说,这个人是伪造的。
此后,海瑞就直接派兵,把胡宗宪之子捉拿归案,而把他所携带的银两也都收缴一空,更为有趣的是海瑞专门派兵快马加鞭地把此事通知胡宗宪。
如果只是为了惩治这位胡作非为“官二代”,海瑞这样做无可非议,问题在于,为什么一定要没收别人所有银子?
再说,也是后知后觉,将此事告诉胡宗宪吧,虽然胡宗宪终究没能对付海瑞,但是相信从此胡宗宪一定会嘱咐手下,要尊重海瑞。
原因是什么?很容易,既然海瑞如此行事,那完全相当于在与同僚们撕破脸皮。
在那个社会大环境中,就算胡宗宪之子胡作非为了,你海瑞也能给胡宗宪讲一讲,任其自行解决,认为凭胡宗宪之为人也能给其子上一课。
但是海瑞接替胡宗宪给儿子们上了一课,行得通,你们上了一课就没问题,毕竟那胡公子犯了事就在你们淳安县一带,不过上了一课归一课,你们好歹照规矩处理一下呀。
他把驿差打了一顿,按此罪论处,应该做的事都做了,为什么要没收别人的银子。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海瑞还将“假冒”之名扣在这个胡公子头上,再煞有其事地向胡宗宪说。
真与假,海瑞真不知?这看起来似乎很聪明,其实不过是海瑞希望以此来洗脱罪名,不给胡宗宪一个治罪的理由。
既是给别人家子弟上课,也是没收别人家银子,更重要的是为脱责难找借口,事过境迁撇得干干净净,如此海瑞,你们要哪位同僚敢于跟他多干点?
须知,在古代社会里,比较重视人情面子,出了问题您能以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来对我说,我并不是不去应付,但是海瑞这种做法,想必是其多数同僚所不能接受的。
另一个事例同样发生在海瑞任淳安县知县期间。
嘉靖三十九年都御史鄢懋卿外出巡视两浙两淮盐政时,这个人系严嵩党羽,又是个贪财的人,所以每到一处,常常极尽奢华之能事,而且不会两手空空地离开。
而海瑞闻知后,正当鄢懋卿赶到淳安县时,故意安排了一些很粗陋的酒饭作为对鄢懋卿的侮辱。
对海瑞受辱,鄢懋卿天生就很气愤,历史记载他气急了,连个坐儿也没有坐下来,黑着面孔飞快地走了。
如果说海瑞纯粹是想侮辱鄢懋卿的话,那很明显其目的已经实现,可问题在于侮辱过后怎么办?鄢懋卿哪里不贪腐?
一定不行,也许到了别处,这鄢懋卿就会变本加厉了。
果真如此,则很明显海瑞这一行为起了反作用,若要遏止鄢懋卿的贪腐恶习,大可上疏劾奏,不以此以粗陋之餐蒙羞。
并且,这么一来的话,这个鄢懋卿肯定会在严嵩面前说海瑞的坏话,而严嵩当时手握大权,一句话就会让海瑞得不到升迁。
在当时,即使海瑞的内心有千般良策可以兴民利国,可怎奈人微官淡,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因此,他这貌似解气之法,其实就是在为自己挖坑,而且冒犯同僚、走到同僚反面。
一个离开同僚愿亲近、更无人愿助的人不可能做出改革这类伟大的事情。
还有,海瑞虽说清廉无比,但却不懂变通,甚至还有些食古不化。
前面说海瑞因上奏《治安疏》引起嘉靖皇帝的极大光火而被当场派人抓起来,又怕走的太晚海瑞逃走。
而海瑞被捕之后,嘉靖皇帝数度欲置他于死地,却非常迟疑,因此海瑞一直被关进监狱。
至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身患重病,情绪亦异常低落,于是又重新萌生了要杀海瑞的念头,同时一些大臣及时上书劝嘉靖杀掉海瑞。
但是正当海瑞要宣判处他死刑的时候,内阁大臣徐阶却自告奋勇挺身而出,保护海瑞活下来。
在积极力保之余,徐阶对于海瑞还有很多提携之恩,经常会有替海瑞代言发声之举,反正徐阶对于海瑞还是相当好的。
而当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即位、海瑞亦因大赦而获释重任时,其为徐阶所做之事,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隆庆元年,这时徐阶已隐退归乡,一些大臣上书隆庆帝弹劾他,面对这一局面,海瑞非但不替徐阶表态,还上书说徐阶是“罪恶滔天”。
“阶事先帝无能救神仙土木之误而畏威保帝位者诚也。然自其政,忧勤国事而休,有足于人。康乃甘为鹰犬、捕噬好类,其罪恶复浮在高拱。”—海瑞
这句话大意是说徐阶虽然身居要职又长年陪伴嘉靖皇帝,但是由于想长期保禄位而不知主动进谏以使嘉靖帝平反,导致嘉靖帝大兴道观之类劳民伤财之事,因此,其罪过,较之高拱(前任内阁首辅)更可恶。
不知海瑞怎么想出来这句话的,平心而论,历史上对徐阶的总体评价还是很好。
至少他能够在严嵩掌权之时,用智慧在严嵩与嘉靖间周旋,还维护过许多刚正不阿的臣子,而在其执政后,又提拔过许多贤才。
因此,即使徐阶有些缺陷,从那个时代官场看,也算得上是一泓清流。
但是海瑞并没有这么认为,尽管他也承认徐阶“忧勤国事休休有容”了,但是仍然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做得还不够好,特别是在高位上,但是没有完全扭转局面,这让海瑞不能接受。
于是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弹劾徐阶的罪行。
而且大家都知道徐阶是救了海瑞一命的人,就算撇开这一点不谈,单就徐阶政绩而言,难道他真的像海瑞说的那样邪恶?
自己不可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但又非要人家一定要去做,一不去做就罪大恶极了,连骂人家尸位素餐以保禄位,这是怎样的处世标准呢?
若不是徐阶的话,海瑞想必早已经成为监狱里的冤魂,何况,徐阶还荐举过不少人才,鼎鼎大名的张居正就是被徐阶荐举而来。
因此,徐阶并不像海瑞所言那样一事无成,但是海瑞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价值观让人觉得徐阶罪大恶极。
为此,数年之后,徐阶之子横行乡里大量购买田产,犯事后落入海瑞之手,导致海瑞非但没有优待他,相反地,追迫很大,以致于当时一些心怀不轨者多趁机揭发告状,造成世家大姓包括徐家,时常有人被诬告冤枉。
可海瑞还是不管不顾,硬要惩办大批百姓,此事也使徐阶隐退时晚节不保。
的确,徐家人受惩,的确有他们的毛病,但是不能否认海瑞的过度追迫,使一个不那么严重的案件继续扩大化,到头来,在伤害他人之余,又给他的仕途埋下祸根。
毕竟海瑞那样,即使是他的恩人也能肆意追迫,换作是谁在那个年代也会敬他。
因此,万历元年即万历皇帝刚刚即位的那一年,就有人建议当时执政的张居正启用海瑞了,张居正也无法决定。
所以他派巡按御史来调查海瑞,意思是海瑞若通过调查,张居正还会启用他,但是御史走后,带回海瑞无法再用。
何以造成这样的后果?非常简单,问题是招待御史吃什么。
按海瑞惯例,御史到任后,破天荒地杀死家里一只鸡款待御史,御史却非常不满,应该引起重视,这位御史并不重视吃喝,而在于海瑞对朝廷的态度。
于是,做御史的见海瑞家粗陋冷清,家人也都面黄肌瘦,可怜之后,便认为海瑞虽讲廉洁,却有点太过分了,其他的不说,至少要使一家人饱餐一顿。
再者,海瑞家里的儿女都已经饿的面黄肌瘦,海瑞却为了招待御史,把仅有的一只鸡杀了,这就更让御史认为,海瑞清廉不假,但却没有仁爱之心,最起码对家人没有。
这类人,怎一个父母官?
当然御史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会让许多人感觉到问题所在,但是我们要明白,无论任何情况下,真正能干的好官上任三把火都不只是廉洁就行了。
清廉是官之基本素质,而非通晓政务,为民造福之惟一途径。
因此,此后,朝中虽有几位官吏推荐海瑞,张居正却逐一拒绝,海瑞一直没有被任命。
结论是海瑞不被张居正重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虽然为官廉洁,但是行事方式和处世方针,却相当落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食古不化的,此外海瑞太正直了,这也使他“没有朋友”了。
所以,这海瑞像把枪,虽然利器不假,但是稍不注意,这把枪很可能会炸膛,到时候,不只伤害海瑞本人,还会对张居正造成很大困扰,因此,为保险起见,张居正只有把海瑞束之高阁而不使用。
除了这一点,张居正的执政理念与海瑞相去甚远,也是两人不能合作的原因之一。
大明朝经营至嘉靖一朝,已逾二百余年,其自身时代的古代王朝在种种制度上都已存在诸多弊端。
加之嘉靖帝酷爱修道,且喜玩弄权术,故万历皇帝即位时大明已弊端重重。
好在大明出过一个张居正,顶着巨大的压力,实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等改革措施,硬把本来就弊端百出的大明改革得焕然一新。
但是张居正的改革不是一竿子打到底、硬碰硬地进行,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关政策来。
例如著名的“一条鞭法”,就是非常令人信服的一例。
一条鞭法以前,明朝对各种赋税,不但名目不一,而且收取实物,如田赋有夏粮和秋粮两种。
又会导致怎样的局面?一来就是老百姓对名目繁多税种不清楚、不清楚,刚刚缴纳了这还要缴纳那,因而觉得国家赋税太多太重。
二来又因名目众多,为当地某些官吏提供了可以运作的余地,巧立名目抢劫百姓财产,张居正以前随处可见。
但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核心是以州县为单位笼田赋,徭役等若干杂征项目为条,并在归并后,按亩换算均征银两。
这样,征收手续大为简化,既使老百姓知道,又使地方官很难欺骗。
这一计划,对当时大明无疑利大于弊,可海瑞在《治安疏》里,旗帜鲜明地反对张居正等人的政策。
“责州县并举富教使成礼,恢复屯盐本色裕边储粮,皆田赋丁差苏困敝”—《治安疏》节选
请注意,其中有一句“复屯盐本色,裕边储”,这句话的含义翻译了屯田和运盐要恢复征收实物以丰富边防军队储备。
它的含义是什么?表示海瑞要回到过去,表示自己摆明就是要与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作对。
您说这样的时候张居正是否可以重用?
在此基础上海瑞的某些思想认知则为张居正无法苟同。
海瑞曾经为万历皇帝写过一份奏疏,其中他建议鉴于时局的现状,如果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必须将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施行的刑法搬用。
例如在对贪污罪犯的处理上,海瑞认为仿效明太祖“剥皮实草”(也就是把人皮剥下来以后再用草料填平,具体可以参照蓝玉死方法)以威慑其他官吏。
还有,他还提出,官员只要贪钱八十贯以上,就该判处绞刑。
海瑞的意见是否正确?坦率地说,这同样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天下初定、或乱世之时,的确有必要使用重典,只是其时大明已经营二百余年之久,朱元璋所做之事,明显不合那个年代。
因此,张居正对海瑞提出的忠告,讲了句“三尺之法,不可以为吴久之。”
这句话是说洪武时代严格的制度放到现在这已被润滑油搞得上油下油的大明上已不可行。
大家看看,单从政治观点来看,二人的观点与认识是南辕北辙的,海瑞提倡的那一套严格的刑法张居正是完全不同意的,这使张居正怎么可能重用他呢?
归根结底,海瑞事业上的不如意和他得不到张居正的重用,其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两点,其一是海瑞的个性和行事方针,很容易成为枪使,并且还容易炸膛,从而造成“杀敌一千人,自损一千二人”的结果,这一点让张居正很不安。
此外,是在事关朝局,改革之类的治国问题上,两人的观点与认识并不一致,且并无互相交融之可能,因此,从这两点来看,张居正就只能用一辈子海瑞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