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杀死李岩呢(揭秘李岩之死真相)

以李自成狭隘的衡量标准,干了杀首席军师李岩等“自毁长城”之事,一点也不足为奇。

李自成为什么杀死李岩呢(揭秘李岩之死真相)

李岩本名李信,河南杞县(一说是河南博爱人)人,李岩自己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小小年纪考中举子,甚至史书也把他评为“具有文武才”。

这类人,当然不是池中之物了,而是与李自成相遇后,两方一见如故,约定于明末乱世,奠定基业。

而且李自成自打拥有李岩之后,便像猛虎添翼一样,建大顺,进军京师,这一切都被视为李岩的功绩。

可最后,李自成自断臂,指使部下设计擒获其主要谋臣李岩,全然不顾李岩曾立过大功。

曾经的功臣最后都落得这样的结局,那李自成到底是为什么?还是李岩的所作所为导致李自成由相信自己而反目成仇?

实际上问题的中心是李自成无法容人狭隘衡量。

李自成为什么杀死李岩呢(揭秘李岩之死真相)

堪称李岩亦是个“生不逢时”的悲剧人物。

若将其置于太平年代,依李岩“具有文武才”之个人才能,则其明显将仕途光明磊落、入朝做官、乃至入阁拜相并非天方夜谭。

但是遗憾的是他出生在明末这样一个乱世。

当然,生于乱世其实也是一种机遇,就好比东汉末年,群雄逐一崛起,如曹操、如刘备以及如孙权,说不定也会打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又或者他是谋略之才,能够像诸葛亮那样,遇明遇主,还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辉煌的印记。

只是他遭遇没有大局观、又心胸狭窄的李自成注定要以一场悲剧告终。

为什么要这样讲?看看李自成和李岩第一次见面,他们的谈话,你会知道一二。

李自成和李岩见面还要从李自成大败谈起,明崇祯十年大明兵部右侍郎杨嗣昌对崇祯皇帝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并增兵十余万人,全力包围农民军。

而经过杨嗣昌的策略运作,加上崇祯皇帝的大力支持,农民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先是张献忠兵败投降,之后李自成也在渭南潼关遭到了明军的伏击,最终仅率残部17人仓皇而逃。

本来,李自成已是穷途末路,却在紧要关头,清军进入山海关犯边境,终于明朝把绝大部分的军队,调至辽东抗击清军,这给李自成以喘息的机会。

此后,休养生息的李自成又集结几千人,趁张献忠叛乱之机,在商洛山杀出一条血路,很快进占河南。

也是此时李岩来投靠李自成。

初次见面,李自成和李岩颇感相见恨晚,而且两人的对话,除李岩献计献策外,也是李自成为李岩所做的定位。

“足下龙虎鸿韬之英雄伟略将能以孤共图义创业开基”。—李自成

从李岩的话里,可以看到两个因素,一是李自成对于李岩来投靠,实在是非常满意,连说出来都是那么相当恭维。

二是李岩的才能使李自成不把自己作为部下看待而把自己作为“合作伙伴”。

否则,怎么会有“龙虎鸿韬兮英雄略”的说法呢?更何谈“共图义举者”之念?

这固然可能是李自成向李岩谄媚的“马屁”,毕竟那时他的部下只有数千人,而且前不久还历经惨败,急需开拓新根据地,扩大自己,而且李岩正好在河南有极高的威望,因此,要笼络李岩、李自成说这几句话并不是偶然。

但是无论如何,从一开始,李自成与李岩之间,就是以互相利用为基础的合作关系,两人因利益走到一起而实现合作。

而且这段感情,实际上是最不牢靠的,对方一旦对自己利益构成威胁,反目成仇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后果。

李岩后来的下场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李自成为什么杀死李岩呢(揭秘李岩之死真相)

怎么了?这要把时间的线条,拉到李自成挺接近京师以后再说。

李岩参加李自成之后,向李自成提出许多战略,如“行仁而禁兵杀”等等,李自成深表赞同,并以此为指导,李自成农民军纪律严明,一时广为传诵。

另外,李岩发动舆论攻势,派员四处宣扬李自成为“仁义之师”并提出“开门迎接闯王的是闯王来的时候没有纳粮的”之类熟悉的口号。

这样,老百姓对李自成便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而且来投靠的人也不计其数,不久之后,李自成的军队,曾一度扩大到几万人。

也是这一战略,使得李自成的势力大涨,并在没有遇到太大阻力的情况下,一路由关中向京师进发。

只是这里面,不知是李岩有意而为呢,还是另有隐情,那时来投靠的,多半是跑到李岩名下来了。

比如,《明史》中就有句话,叫做“百姓受饷,莫辨岩而自成一家。杂呼曰:李公子活过来了”。

它的含义是什么?大概意思是说,那时来投靠的人,完全不认识李自成和李岩,只声嘶力竭地喊着,李公子是他们的拯救者。

而李岩最初在故乡的时候,因为乐善好施被人敬为“李公子”。

换句话说,此时,李岩对农民军的影响和号召力实际上已与李自成相当或更高一点。

假如李自成像刘备这样明主对部下有崇高威望,势必不可以用其思想,而可以用其笼络以使此人铁一般为己用。

但是遗憾的是李自成并非明主且无此衡量标准。

所以,事后对李岩提出的意见,李自成开始能冷淡对待了,譬如说李岩劝他别杀得太严重了,可李自成却视而不见,不但杀得死去活来,连屠城的事情都没少做。

“攻城、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另,“凤翔未下,屠之。”—《明史》

须知李自成却以替天下百姓考虑为名举兵谋反,而李岩却费尽心机将其包装成为“仁义之师”。可以上种种,是不是仁义之师所能做到呢?

而且也算不了什么,等李自成挺到京师,更没有听从李岩什么劝告。

入京师之后,李岩向李自成献计4条,这4条献计,都是从时局出发,且能助李自成巩固自己的“良策”。

例如,其中有的提出李自成要把兵马放在城外以防止城内扰民的意见,此外对追赃问题,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应该分三等区处理。

另外李岩提出,给原来明朝太子的封地,使其能够供奉宗庙,从而收拢民心,为李自成即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对于吴三桂,李岩建议,“遣官招吴镇为抚,许以侯封吴镇为父”,用政略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

综上所述,李岩所提出的这个意见在当时可算是极其合适了,按其战略,那李自成就会顺利即位,成功改朝换代了。

只是遗憾的是,对这些提议,李自成只用了个“知道了”就表明答复。

自成见疏而不喜,既批疏而后‘知‘.—《甲申三百年祭》

从中已见,李自成对李岩态度异常冷淡,而且下一步,李自成农民军在京城所做之事,可以说是完败了胜利果。

李自成为什么杀死李岩呢(揭秘李岩之死真相)

首先是“无差别”的疯追赃物,历史上有记载说,那时为追赃物,农民军手段不择手段,就连李自成手下刘宗敏也曾做过上千把夹棍,对不愿意拿钱的人来说,“夹打炮烙以备极惨之毒而不亡”。

当然,这几位明朝官员,的确有一些属罪有应得,但是李自成此举的结果,却让京城人心大惊,同时民众对农民军由仰慕转为畏惧。

另外,农民军入城之后,掠夺民财、夺人妻女、略有抵抗的人都杀死,更加激化了冲突。

最致命之处,在于处理吴三桂时,据李岩之言,乃好生抚慰吴三桂,使之为己用,却不料刘宗敏一通运筹,终致吴三桂扭头向清军投降。

此后李自成为泄冤愤,也是盛怒之下,杀死吴三桂一家30多口,从而更加切断了自己和吴三桂联手的可能性。

概言之,李自成挺近京师之后,因没有听从李岩劝告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终于使他只能仓惶逃离京师。

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李自成眼光短浅又不听谏言。

李自成为什么杀死李岩呢(揭秘李岩之死真相)

然而这并不是最要命的地方,李自成的最大缺点,便是其猜忌与不容,这也正是李岩最后被害的缘由。

逃离京城之后,李自成一路遭清军追杀,且屡战屡败,加之其时南明政权已建,更是令李自成险象环生。

待其千辛万苦逃至河北定州,途中所经历的几件事,更是令李自成不胜惊扰。

怎么了?是其行军或食宿期间,常遇到百姓侵扰,致使李自成大军沿途不能歇息,有时连水也不能饮。

而就在李自成不胜其烦之时,噩耗接踵而至。

当时有报告称,河南大部,已落入清军之手,这一信息,更是令李自成不知道该怎么办。

便找到谋士李岩与牛金星商量接下来的事情。

对目前形势,李岩也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军纪松驰,民心丧尽,故有今日惨败之嫌。

李岩的话,讲得的确是事实,可终究难听,所以,李自成颇有微词。

此后,李岩提出若李自成要回西安保存实力,则河南变得举足轻重,唯有复平河南,方能日后卷土重来。

于是他提出自己愿率精兵2万去河南一带失地。

关于李岩这一提议,李自成起初并未表态,既未表示赞同,亦未表示反对,所以,当时他是怎么考虑的?

很容易,他不知道李岩这一去,是想带兵离开自己吗?

俗话说,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了,那它很快就要扎根了,李自成想河南就是李岩大本营了,当初”李公子“这个头衔就是明证,要是让他回来,那不是等于让虎归山吗?

而就在李自成起疑心之时,李岩却借口战机转瞬即逝,三催李自成,要他答应其去河南之议,更加深李自成对李岩之猜忌。

恰在此时,李自成手下的另一名谋臣牛金星也添火加醋。

“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明季北略》

牛金星之言,已堪称真“诛心之言”,其自身,李自成也曾怀疑李岩,担心李岩会脱离现实,现在牛金星“投其所好”,用一句话,让李自成证实了自己心中的猜想。

因此,李自成又怕拥有“雄武有略”的李岩日后“不可制”。与其如此,不如早早出手,把这一隐患扼杀于摇篮。

就这样,李自成授意牛金星,以商谈军事为由,将李岩骗至营中饮酒,尔后伏兵四起,李岩以及其弟李年,被当场擒杀。

一个身处明末乱世的大才之士就这样闷死了。

可以说李自成指使牛金星擒获李岩这一行动是他起义以来最为失败而又最为失误的决策,只要他能够不杀死李岩,并且和李岩同心,没准还会有翻身之机,至少不至于极窝囊地惨死九宫山。

遗憾的是历史并无假设,从李自成答应擒杀李岩那一刻开始,其结局实际上已注定。

李自成为什么杀死李岩呢(揭秘李岩之死真相)

从整体上看,李自成杀死谋臣李岩的根本原因是李自成容人之量不大,驾驭人才能力不强,虽然他趁明末乱世之机使自己走到历史舞台上,但是最后还是没能抓住机会,以致狼狈的结束了,而且透过他杀李岩的事情也可以看出李自成从始至终,不过是一个流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301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