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在历史中第一次敢于当街弑君,但他有胆有识但无胆承认,为了息事宁人,竟将责任都推给了他人。
在封建历史中,做皇帝实际上也是个较为危险的行当,一不留神,便有可能为想要代替他的臣子们所杀害。
然而,虽然的确有很多帝王都是死于臣子之手,但是只有魏帝曹髦才是首位遭当街弑君的帝王。
下诏弑君曹髦是司马家族第三任掌舵人司马昭通过这一举措首开当街弑君之风。
那么司马昭杀死曹髦后是怎样处理群臣责难的?
通俗地说,甩锅,推责而去寻找替死鬼,随手再借题发挥,清除掉几个他们的敌手。
司马昭杀死曹髦的原因还要从高平陵的变化开始。
魏明帝曹叡于公元239年驾崩,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即位,因曹芳还小,朝政便得到了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的支持。
起初,曹爽与司马懿在一起时还是很开心的,可是不久之后,曹爽就想要独断专权了,于是,他就开始疯狂地提拔手下,企图架空司马懿。
在曹爽一系列运作后,其目的达到了,其时朝中身居要职者,皆出其门,而且,种种政策出台,都不再向司马懿讨教。
这样,同样是辅政大臣,司马懿却显得相当难堪。
然而向来老谋深算、明显不吃干饭的司马懿在曹爽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先以退避三舍,以装病告假来迷惑曹爽使之自生自灭。
此后,趁魏帝曹芳领曹爽兄弟三人到高平陵拜祭之机,司马懿起兵,一举打败曹爽。
这一事变就是著名“高平陵的变化”。
高平陵之变导致曹爽一党全部被赐死,司马懿利用这一机会将绝大多数曹氏宗室的朝内势力消灭。
从而使曹氏宗室在朝堂中的势力越来越弱,司马一族的势力得到彻底控制。
高平陵事件后两年即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儿子司马师取代司马懿继续为篡夺曹魏政权而奋斗,为进一步控制政权,司马师于西元254年废魏帝曹芳为高贵乡公曹髦。
按照辈分,曹髦为曹丕之孙,其父为东海王曹霖,若仅从这一观点出发,曹髦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继承皇位。
只是,本来想立彭城王曹据(曹操儿子,曹冲弟弟)司马懿受不了郭太后(曹丕皇后)执意要立曹据实在不符合礼法,于是折中选了曹髦做皇帝。
在司马师的想象中,无论立何许人也不过就是个傀儡,而真正当家作主的还要属司马家族。
其实还真是这样,曹髦即位之初,司马师就全面掌握着朝中大权,而与此同时,司马师之弟司马昭又身居高位,反正那个时候曹魏朝堂,仍由司马氏把持。
面对这样的局面,曹髦当然不想做任人摆布的傀儡了,问题在于司马氏大权在握,即使充满野心也于事无补。
而公元255年时,曹髦又碰上大好运气。
这一契机,就是司马家族掌舵人司马师因病不慎去世,而他的去世,对曹髦而言,又是千载难逢夺权良机。
于是,曹髦首先命司马师之弟司马昭守卫许昌,以困住司马昭按兵不动,并安排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企图用这种方法把大权夺回他的手里。
可遗憾的是司马昭看穿曹髦之计,不听曹髦的话,反而火率大军回师京师,这样曹髦之计就完全失败了。
最后,曹髦万般无奈,只好册封司马昭为将军,到现在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司马一家手里。
这一方案的失败是曹髦平生最痛惜之事,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又不得不被迫接受司马昭把持朝局这一事实,从这一事实出发,情绪日益低落。
沮丧之余,曹髦预备博取一柄巨款。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中,曹髦考虑再三,觉得司马昭现在势不可挡,如果要打压他真的太难了,不如擒贼先擒王,干脆杀掉司马昭来得痛快。
动过杀机后,曹髦先是安排仆射李昭和黄门从官焦伯,开始秘密安排甲士于陵云台上,打算于陵云台上下手。
陵云台在哪里?据载,它是洛阳皇宫中的高层建筑之一,皇帝有时也在此召见大臣。
而曹髦安排了仆射李昭和黄门从官焦伯两人,他们一人是负责一些禁军的主官,二人是传递皇帝意志的宦官。
换言之,曹髦大概的计划就是让传达旨意的黄门从官焦伯前往司马昭“诓”陵云台,再用仆射李昭所安排的甲士一举杀死司马昭。
论起来,曹髦这一方案还是尽善尽美,但论最终还是论,其实这一方案是不成功的,因为司马昭压根没来过。
据《魏氏春秋》所载,由于打算起大事之日,正赶上下大雨,于是司马昭便把入宫时间推后,结果却有托词之嫌,其真实原因,应是被人告密。
毕竟那时候整个朝堂上下,到处是司马昭耳,曹髦如此大手笔,不能不为人所知。
甚至有这样的可能性: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也许就是司马昭暗桩之人,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曹髦的败笔就在所难免了。
计划落空后,曹髦十分气愤,但也认识到形势已一发不可收拾,毕竟他要杀掉司马昭之心,早已摆在台面之上,若是再不去做任何事,那便会有性命之忧。
遂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
何以召之?很简单,由于这三个人在那个时代,都属于朝堂中的老臣和重臣,其观点,常常可以代表百官。
所以,曹髦召他们来,实际上既作了最后一次考验,考验了他们的地位,又下了最后一次通牒,要看,这个满朝文武有多少人效忠曹魏。
于是曹髦在他面前说了一句千古绝唱。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可坐废辱,今当自出求卿。”—《资治通鉴》
此言一出,已颇为直露,然而三位朝中重臣的回应,使曹髦内心陷入低谷,且愈发绝望。
王沈、王业缄默不语,一向对曹魏忠心耿耿的王经却对曹髦起了劝谏作用。
王经的这句话也是非常直白的,在他看来,司马家族执掌政权也并非一两天的事情,目前朝中上下左右都是司马昭控制的,而且现在朝廷不但宿卫缺额,实力薄弱,还拿什么来跟司马昭较劲?
言下之意是说曹髦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坦白说是送死的,甚至会激怒司马昭。
曹髦见王经和众人响应,不但绝望,而且更生气,立即把讨伐司马昭之黄绢诏书掷于地,厉声说自己意已决了,即使死了也得诛杀司马昭。
接着,曹髦负了气,入内宫向郭太后报告后,带领左右护卫,气冲冲地离开皇宫,径直来到司马昭府中。
史书中并没有关于曹髦到底带过多少侍卫的记载,《三国演义》里说过三百人,但是按照当时的状况来看,曹髦周围并没有那么多侍卫,三百人终究不是一个小数字,那么多人,哪有骗得司马昭眼线伏兵皇宫?
因此,那时曹髦的周围,往更多的人看来,只不过是数十人。
又与曹髦启程之时,王沈、王业连跑带颠向司马昭报告,其间二人欲与王经同往,却被王经择要推辞。
随后,愤怒的曹髦首先见到司马昭之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和他的部众,司马伷虽然带着很多人,曹髦却毫不畏惧,而是站在上面怒斥司马伷。
一番呵斥下,竟把司马伷吓退了,而且他部也逃了出来,可见有时气势确实可以压倒敌人。
接着,中护军贾充率军到达,同曹髦交战,其间曹髦身先士卒,连斩贾充手下数人,一时声势大振。
又眼见贾充方面即将崩溃之时,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允如何是好?贾允的话为曹髦画上句号。
“司马公畜汝氏,正为当今。今日之事无问!”—《资治通鉴》
它的含义是什么?话说司马家向来是真金真银把你养大,现在司马昭老爷有困难,该你报就报,至于如何报就看。
于是成济上前向曹髦举戈刺去,曹髦从车上摔下来死了,时年19岁。
这就是导致魏帝曹髦死亡的“甘露之变”。在这件事上,一心重夺大权的曹髦因计划连遭内鬼泄密,致使尚未动手便命运多舛,他的去世也使其成为历史上首位遭当街弑君的帝王。
那么出现杀皇帝这样一件大好事,司马昭为了息事宁人,事后又是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或许有的人会说这个司马昭自始至终都没有站出来?如何可以说曹髦就是他杀?
须知贾允还是成济,他既是司马昭手下,又对司马昭忠心耿耿,再说成济杀害曹髦是为了理解司马昭的苦衷。
更重要的是,没有司马昭在背后撑腰,给成济一百个胆,他也不敢这么做。
因此,当大街上杀了皇帝的罪就安在司马昭身上了,司马昭一点也不冤枉,这点无论怎么洗刷也无法改变司马昭“当街弑君”的现实。
然而对当时司马昭而言,怎样堵悠悠众口却是首要问题。
曹髦遇害时,司马昭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一消息,根据史料记载,司马昭当时大惊,立即痛哭起来,一边哭泣一边说天下人应该怎么谈论他。
司马昭大惊的回应并非是因为哀悼皇上的死,就像他说的“天下其所谓我也?”所表之意相同,其忧在声誉,不在亡故曹髦。
可正当司马昭苦思冥想该怎么应对时,舅舅司马孚却再次让自己犯难。
时曹髦被害,百官无人敢前去替他收尸,任曹髦遗体弃置城门外,但司马孚知道之后,立即赶往城门,抱住曹髦尸身号啕。
并且,他第一个上书,要求捉拿主谋者,并要求将曹髦按照王礼安葬。
这使司马昭很是棘手,更使他打算暗中处理这件事的念头落空了,他终究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向舅舅动手动脚。
再说,在司马孚的这番闹腾之后,自己司马昭即使要低调对待也无法成行。
因此,司马昭索性顺势而为,为稳住舅舅司马孚,假模假样地向郭太后上疏,要求按王礼埋葬曹髦,让曹髦算安顿司马孚吧。
此后,司马昭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对待曹髦的死因,其间他把重臣陈泰拉到了偏僻的地方,让他出谋划策如何平定局势。
当时陈泰表示只要司马昭下诏斩中护军贾充以儆效尤就可以堵悠悠众。
陈泰说得非常简单,贾允终究还是一个高官,再说那时候还是他授意成济下手,将其杀死,这件事即便有罪魁祸首,还是可以有个交待。
这种以替罪羊为目的的做法在当时的确是最恰当的,然而司马昭并没有答应。
他不舍贾允这才,更不舍贾允赴汤蹈火,所以他不同意陈泰的好意,强迫他重新思考有什么好方法。
为此,陈泰十分无奈,终于向司马昭提出,要把直接出手杀曹髦的成济斩了。
司马昭对这一提议非常满意,因此司马昭命令逮捕成济和弟弟成倅,并以杀皇帝为由处死两人。
说是这个成济还真叫人怜惜,曾经为报司马家族之仇,在大街上杀死其君主曹髦,本以为将来会一飞冲天,没想到竟等到如此下场。
于是成济憋屈又不相信,他与哥哥成倅躲过了追捕,赤身裸体地跑进洛阳城某屋顶,破口大骂司马昭忘恩负义、一时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而司马昭见此情景,索性来者不拒,命将士们放箭,把成济兄弟活活射成刺猬。
到现在为止,杀曹髦这个“凶手”算就地正法,然而司马昭为完全撇清罪责,下一步是双手布置。
第一手布置,就是上疏郭太后,称他听说曹髦不满自己之后,本来打算静静地等着曹髦来判决自己,却听说曹髦一袭甲胄便入内宫去见郭太后了,他以为,曹髦想谋害皇后。
于是才出兵,只是在出兵时,曾经严厉命令属下,不许靠近天子辇车,更别害了曹髦。
“是欲上危太后,翻覆宗庙。臣忝为元辅,义居安国,即以骆驿申敕命,不逼舆辇。”—《晋书》
司马昭所说的话,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扯淡了,但是那个时候,如果想要平定局势的话,还是得搞这些扯淡,毕竟自己得给事情一个交待,比如说为什么要派兵、怎么克制自己的部下等等。
司马昭虽亦知其鬼话连篇之事,然必要手续仍须去。
后又言曹髦死全责成济,乃成济私闯兵阵而向曹髦下手,方致曹髦于死地。
“而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晋书》
这句话的含义比较简单,总之是推卸责任,将一切责任都甩到成济身上。
就是那么简单的几个字,司马昭撇清自己不说话,却也把自己塑造成为忠心为上,知度知进知退的国之栋梁,这不能不说是个事实,这个男人如果厚着脸皮到了一定的地步,也确实什么也不敢说了。
此书,实不在郭太后之手,而在别臣及天下人之手,意即此事前因后果如此,别无他因。
以上为司马昭一手布置,其二手布置得异常残忍。
他胁迫郭太后并与之合作写诏,其中郭太后把曹髦塑造成脾气暴戾,残暴无道的国君,自称曹髦在世时,曾经数度欲毒之,幸她警觉方得逃脱一命,况且曹髦也携剑闯入后宫企图斩之。
总之,在这封以郭太后名义发布的诏书里,曹髦彻底变成十恶不赦者,因此,诏书最后郭太后“宣称”想以太后之名废黜曹髦皇帝之位。
曹髦是否如此人们不多说,历史上自由公论、司马昭这一举动,说得直白点,就是要使一切不明真相者都感到,曹髦死有余辜。
就这样,司马昭通过前后这一系列安排和操作,将当街弑杀皇帝这件事暂时压了下去。
只是很多年后,东晋晋明帝司马绍(司马懿玄孙是晋武帝司马炎之孙)曾在一次召见王导大臣时说起司马家族,司马绍让王导给自己说说司马家族发迹的历史,这样,王导就把司马懿父子是怎样夺取曹魏政权、最后又是怎样篡夺魏建晋之路娓娓道来。
当然还有司马昭怎样杀魏帝曹髦的事情始末。
司马绍听后顿感惭愧万分,捂着脸趴在床上,半晌后,对王导说道:““若如你所言,晋朝天下何可久哉!”
“若如公之说,祚安得久!”—司马绍
甚至司马家族后代也认为他们祖先所做之事肮脏无比,只是司马昭当时替他们当街弑君,忙着寻找替罪羊、推卸责任。
这样一个家族应该永远地被钉入历史耻辱柱中。
因此,敢想敢承认是曹髦去世之后司马昭所做的事情,他首先将责任完全推倒在替自己效力的成济头上,以堵悠悠众,之后又捏造事实,不仅宣称曹髦意图谋害太后,还逼迫郭太后下诏废除曹髦的帝位,总之,司马昭为了把自己摘干净,手段可谓是极其下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