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这件事,实际上大家是被司马迁糊弄过去。
讲匈奴之冒顿能杀死刘邦灭汉,就是指公元前200年时,刘邦在白登山遭匈奴军队包围。
这一事件发生后,刘邦被匈奴单于冒顿数十万军队重重围困,几近插翅难飞之势,本已一命呜呼的刘邦终于靠谋臣陈平收买冒顿夫人阏氏而得以脱险。
以上经过,都记录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但是细究起来,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记载却颇为失实。
一、司马迁在白登之围记录匈奴骑兵军容整齐:
匈奴骑乘,其西尽为白马、东尽为青旄马、北尽为乌骊马、南尽为旄马。—《史记。匈奴列传》
它的含义是什么?也就是说匈奴骑兵分四个方针,西方骑兵骑着白马,东方是青马,北方是黑马,南方是赤色马。
如此说来,匈奴不但军容整得很好,而且兵也壮得很,竟然富得连马匹的色彩也分得很清楚,足见匈奴人的强大。
然而这四面围堵、每边一马一色的景象,显然是戏文中的情节,听起来并不可靠。
原因是什么?非常简单,匈奴人出战争而不出阅兵,马色安排那么明确,没必要也没意义。
再说马的颜色并不影响骑兵战斗力。
况且匈奴人出塞作战,是首领率领本部落勇士与战马一起征战,莫非出征之前,因马颜色不当,还要与别人换吗?这样岂不是延误工夫?
除此之外,匈奴人也从未如此阵容齐整,其组织纪律和作战方式决定其不能象阅兵一样登上战场。
因此,单从司马迁关于匈奴人军容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白登之围这件事的实际情况,与他所记述的情况不完全一致。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冒顿单于在妻子阏氏“枕头风”一吹之下,便放刘邦走,既高估阏氏角色,又低估冒顿智商之嫌。
那么冒顿为什么要在重重围攻刘邦时再次释放他?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下白登之围的大致过程。
白登之围产生的诱因与韩王信(非韩信)有着直接的联系。
开始时,冒顿率领10万铁骑进攻韩王信,因匈奴来势凶猛,韩王信不敌,曾多次致信冒顿求和,并希望双方休战。
同时,刘邦还派援兵增援韩王信的军队,援兵赶到,和匈奴打了一仗,冒顿见没有占到多大的优势,就率兵撤退。
可是呢,匈奴人都去了,可是刘邦的心闹得很厉害。
他自己对韩王信也有几分猜忌,现在听说自己私派使者向匈奴求和,所以认为,这个韩王信不是预备造反大汉吗?
于是刘邦派人斥责韩王信。
而且韩王信听到斥责之后,害怕刘邦哪天就会动手打自己,所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拿着手下的士兵,向匈奴投降。
接着,韩王信又与匈奴联合挥师南征,因其叛乱突然,汉军防不胜防,遂为之速取太原等地。
太原一旦失守,关中全境岌岌可危,这可把刘邦急坏了,立刻亲自领兵出征。
最初,刘邦打头阵,不但大败韩王信大军,而且斩下部将王喜,逼韩王信只好遁走匈奴。
接着,韩王信组织了一部分军队,联合匈奴军,试图扳回一局,结果在晋阳再次被刘邦率领的汉军打败,非但如此,连楼烦一带匈奴人组织的军队也都被汉军骑兵打败了。
一句话,开局之初,刘邦战无不胜,匈奴败退,面对如此局面,刘邦萌生轻敌冒进念头。
他闻知匈奴主力部队集中地位于代谷地区,便派兵调查虚实,调查人员带回的后果,却是匈奴将士多为年老、体弱,意为脆弱。
实际上这不过是冒顿示弱之计,他把壮实的兵、畜都隐藏在里面,仅露出老弱的兵、单薄的畜,结果,他顺利地欺骗刘邦。
因此,不知道是什么计谋的刘邦在谢绝谋臣刘敬不可轻敌的提议之后,仅率领5万大军就进军平城,打算一举消灭匈奴。
而此后的事,许多人都较为熟悉,冒顿设伏于白登山,待刘邦赶到时,以几十万军队包围刘邦,使汉军处于内无粮,外无兵的尴尬境地。
并且,在匈奴人长达七天七夜的围困下,汉军除了饥寒交迫,还因为寒冷,冻死冻残者有十之二三,总之,当时的刘邦,几乎到了必死之局。
当然,在这段时间里,他试着冲了一次,可怎奈力量相差太大,冲毫无疑问是送死的手段,所以,一直没有摆脱困境。
而最终刘邦解困的原因是谋臣陈平遣使给冒顿宠妃阏氏赠送大批金银珠宝,阏氏才得以使阏氏在冒顿吹捧“枕边风”,驱使冒顿释放刘邦。
这是白登之围全过程,从表面看来刘邦之所以能够脱险,得益于冒顿最宠爱的妃子阏氏,其实不然。
原因是什么?道理很简单:冒顿决非这类容易受枕边风影响者。
冒顿此人,不但异常骁勇,而且心机重重,一开始其父头曼单于时,就故意杀冒顿改立幼子继承王位,却遭到冒顿来犯反杀,不但命丧黄泉,就连单于之位都被冒顿夺位。
此后,冒顿为匈奴发达,更忍辱负重地把爱宠献给了当时有权势的东胡王以使东胡王放松戒备。
最后冒顿乘东胡王不注意,起兵进犯,不但杀死东胡王而且占领整个东胡。
从冒顿发迹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绝对属于那种内心顽强、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一类人,这类人,怎能听到宠妃们的寥寥数语而饶过刘邦?
显然是不行的、没有道理的。
因此,冒顿当时会放过刘邦,一定是受到一些因素或情况的影响而被迫这样做的。
而且结合时局,以及对冒顿个性的分析,得出了冒顿不能食用刘邦手下汉军的结论,而且若强行食用,将得不偿失。
故而,他才会权衡利弊后,放走了刘邦。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看一下那个时候的情况,刘邦这次出征,一共率领了32万左右的军队,步兵占了大多数,骑兵很少。
前一阶段取得胜利后,刘邦轻敌贸然进兵,只率领没有一万多人马到平城去,却被围困于白登山上,而且也就是说被围困于白登山上的汉军仅有5万人左右,其余主力大队人马都没有到达。
虽说只有五万左右的人马,且天寒地冻又缺乏粮草,但刘邦也足足坚持了七天七夜,在这期间,冒顿也曾多次发动围歼,试图歼灭刘邦这股汉军。
可最后的结局,却是冒顿奋战7天,也未能完全战胜刘邦。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是因为汉军调度得很好,虽然情况很困难,但是却一直在拼死战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汉军当时的设备,比匈奴还要出色得多。
众所周知,匈奴这个游牧民族单兵作战的能力的确很强,但是不能否认这些游牧民族生产水平、生产力相当低,各类生活物资极度缺乏。
不然,他们也不会时不时地来中原侵扰抢掠,甚至连煮饭的铁锅都得靠这种方式得来。
同理,匈奴从武器装备上看,也一样比较落后,这些锐利的武器和盔甲都是匈奴人完全无法做到的,其将士们手里的兵器,仍然滞留于木质,骨质。
正因为这样,冒顿虽然以数十万大军包围刘邦,但是因为设备和武器上的悬殊,7天下来一直拿不出手。
而在此背景之下,冒顿实际上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若是一直这样消耗下去,汉军主力部队即将到来,届时,冒顿实际上已经成为汉军前后左右夹击的“饺子”。
倾全力,却连刘邦5万人马也吃不了,谈何制衡数十万汉军?因此,冒顿为避免汉军吃饺子不得不撤兵,而且还很快撤兵。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冒顿害怕刘邦,只是他要顾及总体,所以犯不了跟汉军死磕烂打的毛病。
但是呢,千万不要以为刘邦被白登山围困的日子就好过了,之前还说过,当时汉军粮草匮乏,而且由于天寒地冻,冻死冻残的人很多,要是他长时间呆在包围圈里的话,那也是无益的。
一来自己有生力量被消耗殆尽,二来匈奴就算暂时打不下去,但是如果来一个鱼死网破的话,刘邦也会很麻烦。
因此,刘邦那个时候所需要的也就是尽快地走人。
一是因为力量不均衡想要撤兵,二是因为急切想要走人,而一时半会儿又没有人能奈得住,于是,两方就可以一拍就可以,形成最后解围协议了。
而冒顿的宠妃阏氏。无非是充当中间人,而她的建议正好道出了冒顿内心的想法,于是冒顿借坡下驴答应放刘邦走。
另一点就是冒顿在那个年代被“摆出来的”。
韩王信投靠冒顿以后,他的手下王黄、赵利等人,跟冒顿约好会师的时间,届时率军一起讨伐刘邦,不料一到时间,两人就没有来过。
这让冒顿觉得,也许会有汉军来计反间计吧,就连很有可能韩王信投降时也不例外,是为歼灭匈奴兵安排了诡计。
带着这样一种怀疑心理,冒顿怎么说都扎实不了,加之以上几方面原因,因此,撤兵让刘邦离开是上上之策。
就这样,冒顿下令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汉军撤出,而当时的刘邦为了以往万一,害怕匈奴人突然发动袭击,因此在撤退时,汉军拉满弓安上箭,缓缓走出了包围圈。
从头至尾,冒顿再也没发起过攻击,于是,刘邦就能平安逃离生天了。
事实上综观白登之围,其中有冒顿答应解围、也有他最终不攻击汉军等,说得直白点是因为汉军势力不允许自己低估,于是就把刘邦放了,安心地目送他走。
若双方力量不是一个级别,如冒顿强大刘邦弱小,那冒顿早已经碾平白登高山、生擒刘邦,而且他不会对刘邦脱下重围而不为所动。
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例,当属明朝土木堡之变,起初瓦剌也先还同意与明军议和并放走明军,导致明军处于退却状态,不但乱得没有秩序,而且抢着踩着对方,让瓦剌军见机行事,掉头来势反杀,直杀得明军人仰马翻,“大明战神”朱祁镇被擒。
试想一下,假如刘邦撤退的时候也很混乱,没有严阵以待动作井然有序的话,那冒顿大概就忍不住搏了一把。
因此说到底,冒顿之所以放弃杀掉刘邦而选择放了自己,并不是因为冒顿在枕边风一吹之后做出了决定,而仅仅是自己对形势进行了取舍之后所做出的产物,而且,汉军整体实力亦令其心有所惧,不敢贸然行动,于是刘邦得以白登山中全身而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