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是牵招吧,曾与刘备有着“刎颈之交”拜把子兄弟关系的刘备,与刘,关,张三人组的关系甚至更深,只是这个人并没有被刘备利用,而是成为曹魏名将之一。
刘备创业的道路可以说充满”艰辛与险阻“,并且在他创业的道路上,曾经遇见很多高质量的人才,也就是在他们的辅佐之下,刘备终于奠定了自己的基业。
这些人当中,有关羽和张飞,当然还有军师诸葛亮。
然而除这些对刘备忠心耿耿的人外,刘备创业路上,实际上曾错失过许多好谋臣好将军,如陈登、田豫、太史慈等等。
但如果要问刘备漏掉了哪些最好的武将,那个人感觉,应该首推牵招。
牵招前期投靠袁绍,后投靠曹操,缘何弃袁投曹?道理非常简单。
建安九年曹操攻打邺城时,一场大战后,袁绍儿子袁尚惨败逃走,而且这时袁绍侄子、当时并州刺史高干势力尚好,于是,牵招说服了高干、迎袁尚共同讨伐曹操。
结果,高干根本不同意,他才不想让袁绍来分走他的权力呢,所以就拒绝了牵招的提议。
不但不同意,高干还因此忌恨牵招,总以为牵招有可能会杀了他,而且牵招见此,便知袁家成不了什么大事业,最后索性跺着脚,投奔曹操去。
起初,曹操只允许牵招担任运粮官一职,可很快,牵招就做了件“惊世骇俗”之事。
那时,曹操打算进攻袁潭,乌桓部落峭王有出兵救援之心,而且一出手就救了过来,这必然为曹操进攻袁潭平添了许多困难。
因此,对乌桓部落一定要加以抚慰,使他们不贸然行动。
但是怎么安抚却成为了难题,恰好,曹操在牵招前得知自己曾经掌管乌桓骑兵,于是,便派遣他去联络乌桓手下峭王,劝他不要发兵。
赶巧辽东公孙康当时还想笼络乌桓,于是还派大将韩忠去给峭王加官。
这样一来,峭王便成了“香饽饽”曹操与公孙康希望它能成为他们一方的力量,而且这峭王很有意思,他把牵招与韩忠同时叫来,使双方对簿于公堂。
并且,峭王还十分耿直地问二人,曹操和公孙康都想笼络我,我该听谁的呢?
牵招说,当然要听曹公的话,曹公代表朝廷、代表天子,如今册封你峭王单于,真是货真价实,辽东不过是个小县城,凭什么敢封你?
而且韩忠听说后也没有做,说辽东拥百万之众,连扶馀国、哕貊部落也要听从辽东的命令,现在谁厉害谁有道理,曹操算得了什么呢?
韩忠这句话其实并不过分,辽东公孙康在那个时候,的确是有本钱与曹操一拼。
可牵招还没等我韩忠讲完,立刻“发飙”,说你辽东仗离中原远,不但私自封官授爵、糊弄天子,还辱骂曹公,这显然是无耻之举,今不色看,岂不知曹公之牛!
话音刚落,牵招就大步走上前去,一手抓住韩忠发髻,另一手拔出佩刀,马上要把韩忠砍死。
那时候,所有的人,包括韩忠,谁也没有想到牵招这么凶狠,全堂一片寂静,韩忠自己,也被吓得无语。
终于,或乌桓之峭王见势不正,赤足奔来,拉着牵招,求牵招饶韩忠一命,才使局势得以平定。
最后峭王答应封曹操为相,承诺不再发兵救袁潭,韩忠也黯然回到辽东。
这件事发生后,曹操成功消灭了袁潭,而且这在乌桓重兵包围下,舌与韩忠交战,面无所畏,敢于在峭王营帐中出手诛杀韩忠之牵招,便受到曹操的赏识,从此重用他。
此后,牵招又拜任平虏校尉、督青州郡及徐州郡事,在这期间,曾亲率大军,击溃骚扰两郡已久的东莱贼寇,手刃贼寇首领,从此,青徐两州再无贼人骚扰之苦。
至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即位,牵招也被拜任持节、护鲜卑校尉等职,其所在地是昌平,昌平一带因战争而隐于山谷间居住的人很多,也有许多逃到鲜卑的,而且牵招到任之后,广发告示劝这些百姓回国,并且确保将使其安居。
经过牵招继续努力,逃跑的老百姓都回来了,其中就有建义中郎将公孙集,还带领手下来归附他,据统计牵招这段时间,曾经安抚过约十万居民,终于使这些人能够定居边塞。
仅此一项便足以证明牵招的本事,是他在边塞所做的一切让王曹魏集团腾出手逐鹿中原。
不但如此,牵招任雁门太守时,为防御胡人的入侵,又传授了地方老百姓阵法,一边收编乌丸部落使其为己用,以对抗胡人的侵边。
据史料载,经牵招数年管理,“胡人每来犯塞,都打退而渐至灭绝”。
并且,为了减轻和消除边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危害,牵招还在当时采取了离间游牧民族众部落,使得他们互相猜疑等计策,使这些游牧民族不能组成统一的力量,以确保其不具备犯边的力量与能力。
另外牵招也曾在诸葛亮北伐时成功掐灭诸葛亮计划。
据载,诸葛亮四出祁山前,牵招曾建议诸葛亮有可能与鲜卑之轲比能联合起来共同讨伐曹魏,而那时曹魏朝中不少人认为这样做是不行的,其后果是,待诸葛亮走出岐山后,果然和轲比能结盟,并在石城屯兵,两方呼应。
此时,曹魏群臣方知牵招之先见之明,终于,牵招而出,大败轲比能,逼得诸葛亮联盟计划落空,令诸葛亮只得撤退。
并透过牵招对曹魏时期所做的一切,可以看出他是位谋略与武力值兼备的好将军,而且他胆色过人对曹魏边疆的安定有着卓越贡献。
所以后人称赞牵招为“进退合度亦明会”。
牵招除颇有军事能力、和胆识过人外,也是个重感情、重义气的好男人。
牵招年少时,曾师从名士乐隐,而乐隐在当时担任大将军何苗的长吏。
而至公元189年东汉朝廷发生“十常侍”之乱,何进、何苗相继获罪,而身为何苗的长吏乐隐却受牵连而死于乱世。
乐隐去世之后,牵招了与乐隐同来的另一个徒弟,冒着生命危险替乐隐收了尸体,还把他的尸身运回家乡埋葬,没想到却在路上遇到山贼,而山贼还要强扣乐隐灵柩。
此后,经过山贼们的威吓,乐隐其他同学都跑了,只有牵招坚持留了下来。
并且,牵招声泪俱下、言辞诚恳地请求山贼,说明他与乐隐的关系,请求山贼能让他带着老师的棺木返回故乡从而入土为安。
最后,牵招之诚,竟感动山贼,山贼答应放他走。
亦因此事,牵招重情重义,舍身救师之名不胫而走,与投靠袁绍后,亦有类似之举。
袁绍死后,其子袁尚即位,却遭曹操袭击,只得谪居中山,后再辗转,与袁熙一起逃往辽东公孙康手下。
结果,公孙康设计将袁尚、袁熙斩杀,还将其二人的头颅送给了曹操。
而袁尚、袁熙已经死去,尸身无人收走,而那时已知两人正是曹操早就欲除害而后快之人,于是,他们两人的遗体,便被不断地抛入辽东冰雪之中。
而这时牵招、已投靠曹操的他,不顾受到曹操责备的危险,收敛袁尚、袁熙两人屍体,埋葬他们俩。
说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他曾是袁家老臣,现在袁家虽败落却仍要报答旧主之恩。
且此事为曹操所知,谓牵招“忠义之士”。
透过这些小事件,塑造了一位身处乱世不忘师徒情谊、不负旧主恩泽的人物形象,同时其军事能力亦为当时所公认。
牵招虽然没有五虎上将这样的人物那么有名,但是无可否认,他一定会承担名将的头衔,甚至《三国志》作者陈寿也将牵招评为“秉义雄健,威绩斐然”。
而这类人才,早年间就曾与刘备有过“刎颈之交”之情,却为何不为刘备所利用?
有关牵招与刘备之间的友谊,并不是空穴来风之事,但历史上却有着清晰的记载。
“君者(指牵招)和刘备少长河朔、英雄豪杰,是一对长颈之交。”—《孙楚牵招碑》
从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牵招与刘备均为河北人,安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与涿郡涿县(现河北涿州市大树楼桑村),即二人属同乡。
并且,牵招正是在少年时期求学期间,结识了刘备,并和刘备成了“刎颈之交”,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牵招和刘备的感情,并不次于之后刘备与关、张二人的感情。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这之后刘备与牵招各奔东西,即使刘备在河北地区树了旗、招了兵、买了马,既没有拉拢牵招到他手下来,也没有牵招来投靠。
包括后来牵招投靠袁绍、刘备曾经短暂投靠袁绍、二人必然相遇、但是牵招为什么不与刘备“旧情复燃”?
很遗憾的是,史料上并未记载牵招为何没有跟随刘备的原因,但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如此,大概率是因为双方的理念不同,曾经的刘备,给不了牵招想要的东西。
众所周知,刘备早年读书时就以不爱看书和“喜欢狗马,喜欢音乐,喜欢漂亮的服装”着称,此外他还爱交“社会人士”。
这些行为特征,讲得好听叫直率,讲得不好听,实际上是个标准混混儿。
尽管刘备后来的确成为一件大事,但是他早年的那些“劣迹”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他与汉高祖刘邦非常相似。
可问题在于,这一特征在那个时代牵招之眼,却很不敢恭维。
由牵招早年的生活经历可见其尊师重道,前面所说其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乐隐遗体便可说明。
既然尊师重道,当然也不会同意刘备“离经叛道”。
当然,观念上的不同意并不代表没有接受刘备这个男人,双方能够成为“刎颈之交”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交情归于交情,真正放在未来的发展中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牵招在前期就直接投靠袁绍,毕竟那时候就天下形势而言,袁绍势力首屈一指,而且从其投靠袁绍就可以看出牵招是个有着远大理想与志向的人。
他要在袁绍手下,有所作为,闯荡江湖。
无独有偶,昔日刘备一没有强横之力扶持,二没有门阀士族之力扶持,即使拉起大旗招兵买马在其麾下也只是寥寥可数。
刘备的这些条件,显然不能满足牵招想大干一番的理想,俗话说“良禽选择木材栖息”,在当时的形势下,牵招放弃刘备而投奔袁绍,也是情有可原的。
认为牵招投靠袁绍前,刘备一定已经找到了自己,只是,牵招未能看中刘备。
而且在刘备投靠袁绍的时候,牵招即便是与刘备有所相遇,也不能跟在刘备的后面,毕竟刘备投靠袁绍是因为自己在那个时候落魄的不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是个人感觉刘备恐怕就这样沉沦下去,又有什么人会投靠刘备呢?而且牵招的人当然不能例外,再说他一向忠厚老实,早就跟着袁绍走,更加不会叛主。
因此,刘备与牵招之间,正是由于观念上的差异,再加上刘备无法给予牵招所需,从而各奔前程。
及至牵招投靠曹操,却没有选刘备的理由。
上一篇说牵招是因得罪袁绍侄子高干,怕被他害死,只好投靠曹操,当他投靠曹操时,刘备又去哪?
其时刘备正在荆州枯坐,寄在刘表手下,叹其老之将至,功不可建乎。
话说这时候刘备的处境也不咋地了,比以前更悲惨了,不时被刘表猜忌,遇到这样的事情,牵招怎么去投靠?
至于说起后来牵招投靠曹操而转向蜀汉的敌人,那就是各为其主、尽分内之事罢了,这是无可非议的一点。
只是也正因为牵招与刘备曾有过“刎颈之交”关系,因此,即使牵招来到曹操那里,也作出过许多贡献,但是一生中,最伟大的官位也只是雁门太守而已,并没有受到更多的复用。
和牵招等人相似的还有和自己同时期的田豫等人,田豫是刘备一度错失的人才,而且在他转战曹魏后,同样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它的本领连牵招都要高过它,可惜命运使牵招和田豫未能与刘备走到一起来,必须说这实在是刘备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