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事,初现于唐,时称“知县事”,到了宋代才正式定型,是朝廷派往一个郡的长官,负责全县行政,经济,军事和诉讼。
而明清时,则沿袭宋代官制,知县是当地(县级)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就连当地属一把手、而又握有实权的知县也很容易怕冒犯举人,而且,也很敬重举人。
到底为什么要县太爷如此有礼貌地对待举人?
要搞清楚这件事,首先需要知道下一个举人是什么,举人代表的是什么,如果搞清楚了这一切,你就知道县太爷为什么不敢冒犯举人。
什么是举人。
举人一词,从汉代到明清时期均有出现,然而朝代不同,举人代表什么意思,又指代什么人物。
汉代,因无科举而实行“举荐贤才”法,即各县通过挑选当地优质人才来推荐朝廷。
故当时举人是指被荐举者。
隋唐以后,朝廷设有进士科,但这类进士科并非人人都可参加考试,须经当地举荐才能到京城去参加进士科“贡举考试”。
所以隋唐以至宋朝举人都讲被举荐贡举考试。
至明清两代,举人之意又为之一变,成为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一类人,就是参加过本省科举考试的人,亦即乡试之后,并合格的人,称为举人。
而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是明清举人问题。
若从举人意义上看,似乎也没啥了不起,不是考了一次就通过了吗,有什么困难?县太爷怎么对这类人很有礼貌?
其实,这一认识是极片面的,成功地通过取得举人称号这一考试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一、古代能看懂书、会写好字的人都是不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至少他们家有些底子薄,唯其如此,才能够养活子女读私塾、读书认字。
仅此一项就把广大人民群众甩到了身后。
那么,会读会写只是入门而已,当你上了年纪之后,你就需要到县城考个“童生”,过了童生考试合格,你就有条件接着下一步。
比如童生考试,古代有很多人考不上,有的人甚至到五六十岁都没有考上。
而在童生考试及格的学生当中,有一少部分成绩最好的学生被称为“秀才”。也就是说秀才是童生当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这一比率如何?比如清朝,所有童生约200万—300万人,秀才只有40余万人。
并且,这还是有清一代,整整两百多年间产生的所有秀才,按照这个比例算下来,就知道古代的秀才有多难考。
成为秀才之后,拥有了许多特权,例如见了官没有跪着,受了审没有用刑罚,还有没有服徭役等等,但是这些并不是主要的、最能引起秀才们注意的特权就是能够参加乡试。
所谓乡试就是以各省为单位进行的科举考试在前文中亦有介绍,乡试合格后才能被授予举人头衔。
那么这次测试的难度究竟是多少?
其他就不说了,单就考试者而言,全是省内顶尖级人才,就是前面说的秀才了,而且这些人才要同场竞技,最后决出孰优孰劣来。
这样一说,我想不少人对于乡试之难都会有一个初步印象吧。
如果还在,感觉没有什么困难,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吧,清朝整个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各地,总共只产生过十五万多个举人。
平均至每隔一年即六百个左右,当时全国两千多个郡,平均下来每隔3个郡只有1个举人。
这类人,放在当今社会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层次,将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上,大家都可以想象。
要是有些县倒霉的话,估计好几年也出不来一个人,也正是因为举人这么难考,所以古时也把某郡出不去举人作为评价地方官员的指标之一。
只要县里有举人,那么便可算是有教化的地方官,真正有政绩了。
因此,在古代举人,得之难颇大,不夸张地讲,在近代高考中,它之难和古代考举人乡试相比,只能算一个小小弟了。
又正由于举人考试之难之大,所以古时举人含金量极高,而且县太爷对举人敬而远之,还在于举人身后所代表着的权利和利益。
前面说到,考秀才能享有一部分特权,而且在当地规模也算得上是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秀才这个身份,本来就和一般“民”有些不同。
也就是说秀才属半足已跨入“官”序。
但是要看到秀才只是半只脚踩在里面,但是本质上还是不当官,但是秀才要是考中举人的话,那就是正儿八经地当“官”。
哪怕这个举人就此停步不前,最起码也会混一个七八品的官来当当,比如当个县丞等,看似官职不高,但在普通百姓的眼里,这已经是“大老爷”的存在了。
原因是什么?因为古代“官”与“民,有很大区别。
一个平凡的老百姓,可能一生的活动区域,都是在县城里,在那里,县太爷和县丞这类角色,于他而言是神通广大。
这类人,连地方乡绅也巴结逢迎了,何况一般百姓?
无独有偶,举人若对此再不续考,那起码要到地方县去,当县丞这类官职了,大家也心知肚明,县丞与县太爷副手性质相近,相当于现在副县长等。
也就是这举人将来要与县太爷结为同僚,两方在工作中互相帮助,所以,县太爷若有意冒犯举人,或与举人摆了谱,是否就属为自己挖了坑?
并且,古代的官制,有个共同点就是不让一个官员在某个地方呆得太久,尤其是像知县这种地方上的一把手,通常干满几年后就会将其调任至别处。
这么一来知县完全不可能培养出他在地方上的实力,而且还不太清楚地方上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知县如果要顺利地开展工作的话,一定要使用地方上那种有头脑的人。
而举人恰恰是他们中的一员,拥有这一重要角色,你们说知县又冒犯举人,岂不显然是在为自己找不舒服吗?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县太爷怕得罪了举人,除举人要做他的同事,和举人对他工作有帮助外,最主要的是举人将来大有可为。
说白了一点就是举人很可能是县太爷老板。
举人下一阶段是进士,要获得进士头衔则需参加三年一试,即全国性质。
当然了,会试因为是全国的考试,所以难度自然要高于乡试,到底难在哪里?清朝在全国一年间,最多只产生了三百余名进士。
然而,尽管有这么大的困难,却还是引来了举人的参与,因为考中进士之后,产生的好处实在是太多。
前面说举人如停不下来,还可以当七八品县丞罢了,若是幸运,熬过了退休,顶多混个县令。
但是进士就算混的不好到了极点,最糟糕的还是要从县令开始。
这就是说举人的结束,无非就是进士的开始,而且,进士即使再倒霉,但同时又没有什么本事,一般退休后,混五品知府还容易。
而多数进士,通常退休后,担任省长级别布政使或较高级别巡抚,这是十分普遍的。
如果本事比较强,混到中央去,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即使出阁拜相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而这些都是举人通过会试获得的,因此每个举人,就是潜力股,日后当知县老板,那基本就是板上钉钉。
所以,知县如果得罪了举人,说明他是自掘坟墓了,再说能够当上知县,他很明白举人的含义,所以,他犯不了要为自己设置潜在敌人。
总之,七品知县虽然说是拥有较大的地方权力,但是并不去容易冒犯举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举人并不只有利于知县目前的工作,同时举人将来还会是知县的同事,或许还可能是他的上级,所以,知县没有这个必要,不想冒犯举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3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