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若撇开陆逊死亡的下场不谈,则孙权、陆逊就会像刘备、诸葛亮那样成为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

即便是在陆逊去世之前的一年里与孙权也可以说是尽善尽美。

但是最后,陆逊六十三岁时,孙权曾多次派人上门,严厉地指责陆逊,由于受不了这种侮辱,陆逊忧愤地郁郁而终。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孙权和陆逊之间的感情破裂而使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变得如此残酷?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简单地说,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为孙权个性所致,二为孙权与江东士族之间的冲突。

最早,陆逊一家与孙权一家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的冲突。

陆逊出生于吴郡四大姓“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之一的陆氏家族,陆氏这条血脉的始祖,就是西汉时曾经任吴县县令的陆烈。

至东汉初年陆烈第十代孙陆闳已任颍川太守一职,此后陆家人官日盛,成为江东地区名门望族。

那陆家怎么会和孙家有仇?还要从陆逊叔祖陆康生前谈起。

陆康在世时,正值东汉末年,他是庐江太守,割据淮南的袁术也曾依仗部下兵强马壮向陆康要粮,结果陆康拗不过。

拒绝接受的主要原因是袁术当时已表现了许多不臣之迹,对这“乱臣贼子”,一向遵守君臣之礼的陆康自然也不同意。

没要食物,袁术当然不高兴,就派孙策出兵进攻庐江。

据史书记载,陆康在那个年代还非常得民心,当他听到庐江被围困的消息后,许多放假的官兵们都争相返回庐江协助陆康镇守。

不过遗憾的是孙策其时正处于战力不凡之时,陆康虽得民心,却还是没能顶住孙策的进攻,坚持了两年,庐江终于失陷。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而且城破前,陆康就从族内选拔了数名少年英才秘密遣返故乡吴县,准备一旦阵亡,日后吴氏有东山再起之机。

在这些入选的少年英才当中,有一位陆康侄孙陆逊。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使陆家与孙家血海深仇不断,而在那之后,陆家一心只想复仇,却没有来得及展开复仇之旅,孙策便打到吴县,短时间内横扫江东。

这时吴家面临选择,是不是和孙策来个鱼死网破呢?抑或改弦更张?说穿了,这句话关系着生存或毁灭。

并且,孙策在初来江东时,手段也极其残忍。

他把江东反抗自己的那几户人家,一一洗劫一空,象什么吴郡高氏,会稽周氏,会稽盛氏等,皆因反抗孙策而被诛杀。

尽管孙策当时并未对陆家出手,但是这可怕的氛围,却给陆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最后,时任宗主的陆逊出于家族延续的考虑,也只好选择和孙策联手,然而一开始陆逊并未被重视。

一直到孙策死、孙权上位,陆逊算真正投孙家幕府。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这以后,陆逊与山越人周旋,对孙权采取了主动出击之策,也劝孙权把败北的山越人从深山老林中引出来,健壮地去当兵作战,耕田缴税单薄等提案,才能使东吴逐渐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可以说那个时候东吴之所以能够在早期威风八面也是因为陆逊的部分功劳,如果不是他给东吴源源不断地兵源、粮草,孙权即使再能干也无法达到这个水平。

有了这一点陆逊才开始受到孙权的重视,同时十几年打山越人使陆逊实战经验更加丰富。

及至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出露锋芒。

吕蒙离任时,陆逊继任防务,起初先装孙子、迷惑正攻打襄阳的关羽,结果关羽真的中了计谋,觉得陆逊并无什么本事,于是便抽调了大批后方兵力,造成了荆州当时的空虚。

结果吕蒙一袭白衣过江,顺利奇袭荆州,同时陆逊率军封锁三峡,截断关羽退守益州之道,终致关羽被擒。

此役陆逊之功不下于吕蒙。

而随后翌年,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领倾国之兵东征,东吴迎击的是陆逊,他力排众议、坚守城池,硬是把蜀军耗到师老兵累了。

终于,陆逊瞅准了机会,火烧了连营八百里的刘备,烧得大败逃走,蜀军土崩瓦解。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在这一胜利的帮助下,孙权被外界称为吴王,同时陆逊在这场战争中大显身手,此后的石亨之战,陆逊又一次演绎神话,大破曹休并确立其三国名将身份。

也是此时陆逊与孙权迎来蜜月期巅峰。

其时,孙权不但把陆逊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等职,而且还令陆逊前往武昌协助太子、指挥留守武昌宫府之事。

并且,孙权还命陆逊掌管荆州、扬州以及豫章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

须知孙权对荆州和上游都颇为敏感,而且他能够将这三个县都给陆逊,足见其对陆逊信任之深。

而且在陆逊死前一年孙权还让陆逊做丞相,从此陆逊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出将入相之人。

可一年之后,陆逊在孙权再三诘问下忧愤死去,从表面看来是被卷入“二宫之争”,牵扯到古代君王最为敏感的大位传承,其实不然。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那时,孙权为继承人的事颇感头痛,他打算废掉前太子孙和而改为四子孙霸,但当他与谋士杨竺说起此事时,却被藏在自己床下的宫人偷听。

正好,这宫人也是太子孙和的手下,所以,便将偷听到的消息告诉孙和,孙和知道之后,异常恐慌,暗中召亲信陆胤前来商议如何处置。

孙和找到陆胤主要因为陆胤乃陆逊之侄,孙和希望通过陆胤与陆逊取得联系,请求陆逊帮他守住太子之位。

且陆胤上书陆逊之后,陆逊又上书孙权,谏陈嫡庶之别,请求孙权勿废孙和之说。

可如此大闹之下,孙权却发现他暗中与杨竺所说的事情竟然被泄露出去,难道还要这样吗?因此,就把参与这件事的杨竺和陆胤收在监狱里调查,看看究竟是什么人泄密。

同时,孙权虽未动手对付陆逊,但是派人登门质问其询问宫中机密的原因,与陆逊有口难辩之处,加上狱中杨竺、屈打成招的陆胤将罪责安在自己的头上,更是使陆逊跳黄河都洗不干净。

迫不得已,陆逊悲愤而死于郁郁。

而这仅仅是陆逊之死的表面原因,孙权之所以会不留情面地质问他,首先第一个就是他的性格使然。

孙权此人,个性有两种极端之分,从外表上来看,他热情奔放、性格开朗、连恶作剧都爱做,例如曾经用驴子欺负诸葛瑾、捉弄出使东吴的费祎等等。

就连他也有一次因陆逊击败曹休而激动得喝高了衣服。

这样的个性,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是非常得人心的,套用那个时代一些人对孙权的评价是,有的人甘愿投靠自己,是出于“意气相感触”。

谁会想到他的主公却是个敌手之下不拘不束、非常信任他的人物,然而这意气与信任的背后孙权却有着另外一面。

这方面,即孙权为人控制欲极强。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说穿了,他是个值得信任、甚至无限信任的男人,即使跟你卿卿我我、亲如一家、亲如兄弟,也要同时控制住局势,而这一切都要以他做主为前提。

所以当他知道陆逊参合入“二宫之争”一事时,孙权认为他对于陆逊等江东土著正逐步丧失控制力。

他只需服从和合作,不需对抗。

并且,陆逊在收到之子陆胤的信之后,曾上疏三四次,每一次都是一个主题,那就是为太子孙和求情。

陆逊之所以如此,不在于与孙和的交情如何,而在于觉得孙和的名分已经定夺,一旦取消,恐造成朝局的不安定。

于是他以臣子的身份,连续上书进谏,却被孙权完全不理。

随后,陆逊见上疏不可以,便向孙权建议他来建业(孙权当时在建业)并在孙权面前规劝。

至此,孙权猜忌陆逊多已断定陆逊势必受孙和之托而如此依然故我。

因此,借谈话泄密之事,孙权大举进攻,连珠带着大炮诘难陆逊,追问其询问宫中机密的原因,以及暗藏的意思,就是诘难陆逊为什么要站到他对面去。

但陆逊却难辩白,唯有郁郁不得志。

除因孙权个性所致之外,还有一方面,就是孙权和江东士族的冲突。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早在孙权即位称帝前就已经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

问题出在哪里?那时盛行的九品中正制将使士族分得了很大一部分大权,皇帝也变得束手难为。

并且,当时东吴的情况是,曾经跟随孙策开辟江东的老一辈亲信,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同时后继又缺乏替代人才,因此,东吴就不得不提拔江东士族来为其服务。

正因为如此,陆逊当年才得以出头露了脸。

但是随着象陆逊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的出现,孙权发现江东士族在东吴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有不断扩大之势。

这一点令孙权难以忍受。

前文中说孙权控制欲极强,因之,为制衡和制止这一局面,孙权设“校事官”,以开展打击江东士族之战。

本以为这样便可高枕无忧,可孙权即位之后却发现自己的王子与江东士族关系亲密,又令他忧心忡忡。

那时太子并不叫孙和,而叫孙权长子孙登,孙权怕他死后孙登将沦为江东士族傀儡,于是产生更换太子之念。

然而还未来得及下手,孙登便去世了,于是孙权顺势立孙和为皇太子。

但是孙和也离江东士族很近,引起孙权新不满,所以他又要物色一位能够站在江东士族对立面上的继承人。

此时孙权第四子孙霸成为最佳选择。

可谓东吴“二宫之争”,在相当大程度上被孙权挑了出来,有意把孙霸处理方式调整为和太子孙和相同,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怂恿朝臣内部投机分子向孙霸手下集结。

从而使孙霸有权有势地和孙和及其近亲江东士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而那个时候,集结于孙霸手下的,多为东吴武将,这几位同为江东人士,之所以甘愿与同乡斗智斗勇,实际上与那个时代的境遇不无关系。

东吴官职升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其大意为吏部选官,要从士族所供给的清单上挑选。

而且士族给出的清单,实质上是和他们地位一样的人物,即同属于士族。

也就是说这相当于士族掌握选举权,而且这样做在那个时代做武将也是难以出头。

所以,正是有了这份不满意,武将和武将身后的家人,都会心甘情愿地站在孙霸身后帮他打江东同乡,说得直白点,也都是在争出头。

在此情况下,再加上孙权有打击江东士族之意,于是,以孙霸为首、针对江东士族进行的大规模清洗就这样开始。

其时,孙权乘机杀害吴郡四大姓顾家顾谭和顾承,并杀害张家张纯和朱家朱据。

而陆逊身为江东士族,官位最高、声望最显赫,但也执掌荆州兵权、出任东吴丞相,等于政权与军权尽在自己手里。

如此之人孙权岂能不除掉?

因此,当孙权疯狂残害江东士族时,陆逊成为最终目标,借泄密之事,孙权厉声责问,终于使陆逊气得恨透顶。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陆逊那么残忍(解读陆逊之死)

总之,孙权对陆逊的残暴并非仅仅是为了他一人,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孙权想将事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也是为了对抗江东士族,陆逊终于趁机逼出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3968.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