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3月13日对俄罗斯帝国来说是个一个特殊的日子,那一天俄国农奴解放者、现代工业化之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遭民意党人刺客投掷炸弹杀害,其次子亚历山大草率继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三世。
这时的俄国经过农奴制改革,很快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但是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留存了大量封建残余而沙皇专制制度并未改变。
这时的俄国实质上还是封建性质军事主义帝国,亚历山大三世所接管的俄国也处在十字路口,俄国何去何从成为亚历山大三世最关心的问题。
帝国历史上最为兴盛强盛的黄金十年之一
亚历山大三世运气还是很好,在亚历山大二世创造的繁荣景象中继承了王位,农奴的问题已经不用他担心了,但是他知道俄国和西方国家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工业化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
不像父亲凡事亲力亲为,亚历山大三世推行一种带无为而治色彩的做法,并没有过多干预实际政务的意图。
而采用类似董事长的治国之道,任用一批能干的人才,组成智囊圈子,由他们首先研究国家政务,提出若干项处理方案上报皇帝自己后做出最终的决定。
以亚历山大三世为动力,俄国步入了大规模、高速度工业化过程。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在亚历山大三世支持下开工建设的,新建铁路里程达8000公里,蒸汽机得到了进一步推广,装机量翻了一番,300万多台列车在俄国工厂里运行。
他也不遗余力地吸引外资,亚历山大三世当政期间外资比例创历史新高,城市化进程加快,莫斯科、圣彼得堡人口超过100万人,全国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城市化率达15%。
俄国经济发展在这期间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
俄国甚至已经强盛到能够完全不使用武力而仅仅依靠外交就能达到政治意图,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期间俄罗斯仅进行过一场对外战争——小范围梅尔夫绿洲之战。
梅尔夫,中亚土库曼斯坦绿洲城市,梅尔夫被纳入俄国领土之后,土库曼斯坦便正式沦为俄罗斯帝国。
亚历山大三世最负盛名、底气十足的话就是当他度假、休息、垂钓时,欧洲事务大臣们跑过来报告紧急公务时,亚历山大三世说道:
“俄国沙皇仍在垂钓,欧洲暂可等待。”
一直钓到尽兴,悠哉地接过奏折,看上去。
概言之,自亚历山大三世1881年即位至1894年逝世这段时间为帝国历史上最为兴盛之时,境内无战而安宁安定,又是与欧洲文化、经济关系最密切的阶段,欧洲与俄国存在着彼此认同。
在他之前的各代沙皇中都有彼得大帝的夙愿,而这一夙愿最终在亚历山大三世时得以实现,亚历山大三世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权势的统治者之一。
世界是右边的,俄国是左边的
尽管19世纪末是俄国似乎最为繁荣昌盛而又强盛的年代,但是仅仅在不到20年后的1917年沙俄即被革命者所颠覆,与俄国强化专制主义这个毒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间倒退至1881年时,力主农奴制改革与自由化的亚历山大二世惨遭轰炸,这对刚刚即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及其贵族统治集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亚历山大三世及其身边官僚都同意应强化君主专制以抑制社会自由化浪潮。
在那个时代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日益强化与去君主化大潮下,俄国却选择了逆流而动,倒退至农奴制改革之前的境地,回归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力。
亚历山大三世刚刚即位不久,即在1881年8月间发布了关于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的诏令,亚历山大三世深信君主专制是俄国惟一可行之路,关于议会选举或民主言论应该禁止。
亚历山大三世无疑是选择站到顽固守旧贵族的对立面,于是亚历山大三世结束了其父的改革,弃平民而还贵族。
第一,沙俄废除缙绅会议地方自治,代之以地方长官制度由地方总督直接统治,官僚贵族发言权代替知识分子,商人,乡绅,工人,农民等社会阶层发言权。
二是强化了对思想舆论的控制,亚历山大三世抛弃了其父的宗教宽容而实行“一种宗教”政策,认为东正教是专制统治下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反对异教徒和对天主教的歧视,一方面废除大学的自治权,并于1891年把学校转由教会经营,镇压自由思想和强化君主专制。
三、实行泛斯拉夫主义在这之前俄国还不存在斯拉夫民族的观念,亚历山大三世为强化集权而启动了斯拉夫化的过程。
同时,他又被视为俄国沙皇时期第一个民族主义者,执政之初就制止西方思想的输入、强化民族主义教育、强行实行少数民族斯拉夫化、残忍迫害犹太人、鼓动民族主义感情。
如此一来,亚历山大三世以专制主义捍卫贵族利益、以民族主义麻痹平民情绪、以东正教捍卫专制思想,这一时期沙皇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盛世之下危机重重
亚历山大三世在加速现代化的同时加强了君主专制。这一政左经右的统治大大地撕裂了俄国。
俄国经济的繁荣隐藏着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的生活仍然很苦,贫富差距非常大。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与国家开放又不可避免地促使人们积极地要求民主自由并对专制制度产生强烈的冲击,因而经济现代化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君主专制逐渐解体。
俄国革命运动的大潮非但没有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而削减,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革命党人暗中刺杀活动从未间断过,在一派繁荣景象的外表之下潜藏着暗流涌动。
亚历山大三世正是因惧怕暗杀,常居住于圣彼得堡市郊行宫加特契纳内,又称“加特契纳隐士”、“革命的囚徒”。
1894年,病魔缠身、撒手人寰多年的亚历山大三世可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成为帝国倒数第2位沙皇——这时俄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革命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17年沙俄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轰然垮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