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简述沛县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简单的说时势造就英雄,至于沛县是现在的哪?江苏徐州啊,有用小编也想去那边逛逛

沛县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简述沛县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唐朝末期,有位诗人叫罗隐,从小博览群书,青少年时期便以颇有才学着称乡里,诗词歌赋可谓应有尽有。

成长过程中他和同时期读书人一样走上科举之路,希望借科举进入仕途,大展宏图抱负。

可不曾想,十多年来,他前前后后考了10次,都没考成,落得“十上不第也”。

而当他因多次不中而纠结徘徊时,曾经写过一首诗叫《筹笔驿》,这首诗里,就有两句千古传诵的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

而用这两首诗概括萧何,曹参和樊哙的作品,可以说再恰当不过了。

许多人都觉得,刘邦那老小幸运得很,竟在一县之内,集天下之才,文曰萧何,武曰樊哙,再加上曹参和陈平。

这些人物,个个都为汉朝开国功臣,至今其名仍雷打不动。

沛县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简述沛县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但许多人却忽视了一点:为什么这些人成了我们所说的优质人才?

有的人会说因为他们才能突出,这固然的确是一个原因,但是还不完全如此,而真正能使他们永垂青史、为后人记住和景仰的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和机遇。

何谈时机和机遇?想象一下如果秦始皇迟死二十年,那世界将会怎样?

或许还会有起义军的到来,但是很大的几率还是要由秦始皇逐一的扑灭。

由于起义军已全部一一熄灭,再多天纵之才如萧何,何求其用?

甚至,按照秦始皇的风格,还有可能起义军根本不会出现,有一丁点苗头,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么樊哙应该卖肉也要卖肉,陈平应该哭,也应该哭。

就连刘邦也只能无奈地混在亭长之后,混吃混喝,天天把调戏曹寡妇当作最快乐的事情。

这类事例,历史上多不胜数,远数不一而足,或以汉为例,卫青为许多人所熟知,是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得力助手,正由于卫青的存在,使匈奴挨打消失。

可是卫青还没有得到重用时又干什么去了?有个小家奴专为人放马。

而卫青发迹又与妹妹卫子夫密不可分,正由于卫子夫受到汉武帝的器重并入宫,才使得卫青得以一飞冲天。

卫子夫要是不被汉武帝看中,那么卫青也就只能安分守己地继续做家奴了,日常考虑最多的问题,还是怎么养马。

也是如此,三国时期司马懿经过一系列运作,顺利篡夺曹魏政权并奠定晋朝稳固基础。

但其之所以能够篡夺政权,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曹睿早逝,朝中未能抑制住其势力。

如果曹睿晚了二十年才将司马懿熬死的话,那么司马懿就只能安安稳稳的成为国之栋梁了,尽心尽力的为曹魏服务,根本就不敢有别的念头。

举出这种种事例,无不道出一个真理:时间和机遇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在恰当的时候,那些为后人记住的大人物们,是不会有出头之机的。

沛县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简述沛县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机遇以外,平台也在发挥作用。

用樊哙的话说,自己跟刘邦打天下前,不过是个卖狗肉的屠夫而已,若不是说自己有啥本事的话,想必也是有劲有胆。

这类人在那个时代可谓俯拾皆是,不经意间就会有大款出现。

可是到后来又变成王侯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刘邦搭台,让樊哙有机会到台上演出。

借助这一舞台,樊哙得以存活于秦末乱世之中,同时还有冲锋陷阵之机。

而且有冲锋陷阵之机,有靠军功博禄位之格,还有由保镖升至将军、终成王侯之势。

没有了这一平台,樊哙就算能够在乱世中苟延残喘,恐怕一生都是屠夫了。

这句话,甚至放到现代都一样适用,很多著名大公司里,作为高管或决策层,早几年都还是像我们多数人那样平凡。

而其在当今所取得的成绩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平台所创造出来。

此外,更有后天不断磨练,这正是萧何这样的人物之所以能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没有人天生能行军布阵,甚至没有人天生是个了解世界的谋臣,有道神枪手全靠弹药喂养,同理常胜将军靠战火淬炼。

它的含义是什么?是个人才,皆经无数次磨练而终于有出息。

樊哙或萧何,乃至刘邦自己,其生皆无天纵之才,更无将才与谋才之分,皆为常人一。

但是由于有时间和平台,所以他们才会有机会去运动。

占据沛县,攻打秦军,再到与项羽对弈,这期间,他们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场战役,也面临了各种各样的局势和情况。

而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形形色色的战斗,又有哪些人正在应对与应付呢?当然,还有刘邦和这些手下们。

没辙了,毕竟那时候那么多人,所以,无论是出主意的、披挂上阵的,都要由这几个人自己上去,反正没有闲人闲事的,不存在闲人闲事。

而这种每个回应实际上都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历程。

这与我们每天工作中都要带着一种属性,长期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位,只需稍留点心思,便可成为这个职业或职位的高手,哪怕你是扫大街的,扫的久了,也知道怎么扫会更干净。

樊哙和萧何也不例外,仗要每天打,点子要每天想,运动要每天练,就是个人经历过一些,掌握了这几点,自然就为自己日后取得成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沛县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简述沛县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还有,就是一定的运气,能活下来的运气。

大家提起刘邦建汉这一段历史,一般对于萧何,樊哙等功臣都是耳熟能详,但是是否想过,刘邦刚开始创业时,身边跟在他后面的,绝对不只萧何和樊哙等少数。

类似樊哙、萧何那样的人物还不少,都是当时加入刘邦行列的,而这些人物中,可能会出现和萧何同样能干的。

但是大家读史的时候,都只是认识樊哙、萧何这些人而已,为什么就不能认识别人?

很容易,既然已经死去,可能就是战死沙场的结果,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反正都没活着,像萧何这样活着的就是刘邦的功业。

你能说死了的那些人都不如萧何和其他人吗?我看不见得,他们与萧何樊哙唯一的差别,就是运气太差。

如果举个例子还无法说明问题,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项羽所在的球队吧,项羽手下还有很多能干的人,像范增。

范增的能力比萧何差吗?绝对不差,说不上高大上,但是起码是旗鼓相当的。

但是为什么历史上只记得萧何呢,那是因为项羽败亡,所谓成王败寇嘛,如果说项羽功成身退刘邦败亡的话,那将为历史所纪念的,应该是项羽麾下那帮人吧。

所谓幸存者偏差就讲了这句话,优胜劣汰之后,没能存活下来的,就无缘得到关注与纪念。

这就是说,人们熟悉的古代英雄人物是在无数复杂因素综合影响下创造出来的,如果缺少了其中的某个条件,那么这些英雄人物就不可能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人物。

沛县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简述沛县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至于为什么刘邦能够在一郡之内,集自己所需之才,其实是非常明白的。

无论在古代或现代,若要说有多少个人在一起做某件事情,班底之初,就是周围的人们,或邻里、或亲属,至少必须是同乡。

刘邦来自沛县,那么首先参加他造反事业的当然就是沛县了,至少这些人都是老乡,单就信任程度来说,就比外人高出一点。

而且这一现象,并不只是在刘邦本人身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安徽凤阳,而且其第一批班底如汤和等都在凤阳,而且都与朱元璋同在一个村子。

并且,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是百分百能找齐可以担任文武百官这样的人才,别说一个县,就是在一个村里,能人也多得是。

因此,要想把沛县相应人才收集起来不难,难就难在要有个象刘邦那样能成为开国皇帝。

沛县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人才(简述沛县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所以说沛县有那么多优质人才是由于具体的时间为这些人才创造了一个契机,而与此同时刘邦也为这些人才建立了一个对应的舞台,并,他们活在平台竞争之中,终于实现了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一句话,时势造英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443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