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关于春节的真正由来传说)

农历新年由来已久,古人通常把岁首,元旦,元日,新正和新春称为岁首。相传春节在虞舜时期兴起祭神祭祖,即“腊祭”。晚至殷商时期,有年尾祭神祭祖,人们把它看作春节的雏型。

甲骨文中,就有“年”二字,殷商青铜器中就有“旦”象形文字。

《诗经·七月》记述西周旧岁新年交替时期节庆风俗“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庆丰收,敬老人。”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关于春节的真正由来传说)

周历把夏历十一月定为正月,人们辞旧迎新,喜迎丰收,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祝贺过年的风俗。

说来也巧,汉以前的“春节”,即农历新年的起始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夏朝夏历,以一月为岁首,商朝殷历将夏历十二月定为岁首,周朝周历把夏历十一月定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岁首。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颁行被落下闳改定为《太初历》,才将新一年的起点固定为夏历一月一日,以后历朝相沿。可认为“春节”是汉代时才正式定型的。

金代只有“除夕”一说

唐后渐有年味

农历新年的前一天叫“除夕”。“除夕”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撰写的《风土记》。据该书载,除夕之夜我们终岁不眠等待天明,被称为“守岁”。当晚,大家还将燃放爆竹“辟邪驱鬼”。

唐前农历过年的风俗多与祭神祀祖、农事庆祝有关。唐后,年节方兴,渐渐走向娱乐性、世俗性的改造慢慢摆脱驱邪祈愿氛围。

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描写过春节期间人们歌舞升平、欢欣鼓舞的气氛,“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初一以后,大家经常走亲访友、相互宴饮,时人称“传座”。“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唐朝诗人李郢以诗文的形式,记载了当时的繁华场面。

“春节”这个称谓

近代才定型

农历新年已经有几千年了,但是称正月初一为“春节”,却是辛亥革命后的事情。1913年7月经袁世凯同意,将农历新年定为春节并常规休假。从此农历新年更名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同意,应该用公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并且通过了相关决议。此后,公历1月1日被正式确定为新一年的起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过年还是春节,仅仅是形式与称谓上的转变,其中所凝聚的中华文化内涵是不变的。

逛花市,放年桔

广式年俗别具一格

沉淀在岁月中,岭南地区还发展出特有的年俗文化。对“老广”们而言,在新年里,幸福的来源之一就是逛花市。

俗话说“没有行的花街,算不上是过年”,广州人民每年都要去花市的“行花街”,以求得来年的吉祥。而今年以来,广州11区相继官宣迎春花市的新闻,三年后,传统花市又回来了。

1月19日,被誉为“百年花市”、广州最具代表性传统花市越秀西湖花市重新启动。一时间游人如织,现场热闹非凡,彰显出迎春花市在广州市民心目中的位置。

广州这个花市,实际上已有千年历史。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关于春节的真正由来传说)

远在南越王时,广州就因“花”而名扬天下。按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西汉初年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地方已经成为百花生长的地方,男女老少都有,都戴着花饰。南越王赵佗的王城,更有花木扶疏、暗香浮动之势。

广州气候宜人,珠江环抱,民不聊生,勤劳致富,创造出花卉之多,蔚为壮观。五代十国南汉时,珠江南部庄头,瑶头,南村地区,为著名花卉产地。至南宋有广州花市的最早记载,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一文中,当素馨花开的时候,花贩“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

晚至明末清初,广州已形成了规模花市。据清前期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花市是广东“四市”之一。“涉江买以归,列以九门(即广州城门)……城内外买者万家……”花贩在珠江南岸买花后,放在城门上卖,买花者众,花市繁荣。康熙时吴震方《岭南杂记》有感而发,素馨花“不下几百担”是广州花市上天天销售的一种花卉,足见那时的花市已经颇为兴旺。

岁暮迎春花市,那就得从同治年间说起了。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关于春节的真正由来传说)

时人徐澄溥在《岁暮杂诗》中这样写到:“双门(即双门底,今广州市北京路一带)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诗中写到岁暮花市卖吊钟花。

光绪时,张心泰撰《粤海小识》云:“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坐几,以娱岁华。”宣统年间《番禺县续志》中亦有“花市上…岁除尤盛”之记载。由此可见,清末广州的花市是逐步发展为岁暮花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花色品种越来越多。

至20世纪二十年代,广州的花市,固定于每年的二十八到除夕之夜的深夜,成了春节的年俗,又叫“迎春花市”,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大家在花市上闲逛时,在购买年花的同时,别忘了随手买一盆年桔捎回来。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关于春节的真正由来传说)

粤语“桔”“橘”同“吉”,因而新春期间,家家摆一盆年桔,寄寓着新年的好运,吉祥。一些民俗专家提出,摆设年桔作为春节助庆,这在广府尚属首次。

和花朵相似,岭南潮湿的气候也非常适宜柑橘的生长。早在东晋时,裴渊《广州记》就有“罗浮山有橘,夏熟,实大如李”的记载。在唐代,广州一带民间就已经种植专供贺年之用的年桔。南宋时的《燕翼贻谋录》记载:“承平时,温州、鼎州、广州皆贡柑子。”

自明、清时期广府一带柑橘业初具规模。据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当时“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以柑橘以图利。”芳村,番禺,南海等地为当时柑橘重要产区,可谓“处处花似锦,户户溢芬芳”。

人在家里摆年桔,一般都要挂出一些“利是”。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关于春节的真正由来传说)

广东的红包被称为“利是”或“利事”,还有写“利市”的。“利市”一词见于《易经》,带本少利多之意。元代《俗谚考》中也提到“为吉兆从主家讨利市”。据《易杂注》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出去,叫做利市,取利于一切之意,后经演变逐渐有了“喜钱”的意思。

大门上的“福”字要端正

门神不要贴错了

张贴挥春,张贴门神,张贴福字,亦为广州民间的一种重要风俗,挥春就是春联。

春联源自“桃梗”。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关于春节的真正由来传说)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桃木被用来刻桃符(即桃梗),上面刻有降福咒语,一年一变。到五代十国时,后蜀君主孟昶春节突发奇想,让人把桃树削成片,他拿起笔,在其上写下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联由此应运而生。

春节张贴“门神”起源于《山海经》。该书相传,“度朔山”上长着一棵大桃树,枝干向外伸展到东北部,有个“鬼门”,由二位神将神荼、郁垒镇守这扇门。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描述民间习俗时说道,“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至唐太宗时期,门神改为秦琼、尉迟恭。

有史可考的是汉代的广州、佛山等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据此推论广府民间春节张贴门神风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存在。

贴门神的方法亦很讲究,两位门神要相向而行,也就是脸相对,忌讳“反贴门神不对脸”,因为脸相背就是代表因事不和而和别人闹得很别扭。粤语里也有特殊的多语俗语,叫做“贴错门神”,形容两个人彼此不理睬对方。

民间有一种说法,贴个“福”字就要倒背如流,意思是“福到”。但是,并非所有的场所都适合倒贴使用。大门为住户出入口,该场所节日布置应庄重、大方,因此,“福”字应该是正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492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