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能够兵多将广,“四世三公”这块金字招牌功不可没。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之时,袁术算是个颇有奇葩之处,动辄来场全军覆没、被追杀如丧家之犬的袁术,可总是能迅速满血重生。
譬如他当年不愿附董卓,仅带数十人逃往南阳,那个时候袁术,就叫个很惨呀。
结果,当时长沙太守孙坚听说袁术前来,二话没说,杀死南阳太守,带领手下归附袁术。
这样,当时拥有数十百万人的南阳郡和拥有众多精锐部队的长沙郡便成为袁术的领地,袁术因此站稳了脚跟,进而摇身一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诸侯之一。
相似的例子还很多,每一次都会有人上去赶去投靠袁术,所以才会使得袁术即使全军覆没也能够迅速翻身起死回生,反正总有用不尽的兵员与将领。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袁术“四世三公”金字招牌,不要小看了它,它是袁术早期,能够横行江湖最大的依靠。
仗着这张牌子,袁术早几年,曾经做得领地最大、势力最雄厚。
孙坚附袁术之后,沿途东征西讨奠定江南许多国土,在大败董卓手下胡轸、吕布、顺道再斩华雄等人时,兵锋锐进洛阳城。
能够使孙坚这么下死力,正是源于袁术的笼络。
当然,以孙坚秉性而言,凡是香车美人,他自然也并不少见,而真正令他器重的,当属袁术上表奏准其担任破虏将军之职,并令其兼豫州刺史之职。
孙坚何以对这一问题如此重视?这句话综合了一些当时孙坚的遭遇。
前文已经说到,孙坚当时担任长沙太守可以说是国家公职人员了,但是,作为公职人员的他,所做的事都是违背律法。
西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后,将军何进控制着朝中的权力,但是不久何进就被十常侍杀死,朝野大乱,与此同时董卓打着“逐君侧之恶”的旗号乘势攻入洛阳。
经过一番经营,董卓废掉少帝刘辩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太子,自己成为朝内势力最为强大的人物。
对董卓只手遮天的行径,世界诸侯们自然愤愤不平、表示不满,于是讨伐董卓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诸侯们摩拳擦掌开始集结力量,举兵征讨董卓。
而那时孙坚则是诸多征伐董卓诸侯之首。
照理说讨伐董卓这事儿没毛病,可毛病出在孙坚性子太耿直,当年结结实实地被当枪弄过一次。
以孙坚为枪使的叫曹寅(和曹雪芹的爷爷齐名)。他和当时荆州刺史王睿一直不和,因此,便冒充朝廷光禄大夫发出假檄文给孙坚,要他率军处决王睿。
而孙坚收到檄文之后,根本不辨真伪,带兵冲向荆州,用计谋欺骗荆州城大门,二话没说,在大家面前,杀死王睿。
这回打死也没关系,孙坚不久便祸从口出。
原因是什么?就等级而言,当时荆州刺史王睿的等级远远高于当时孙坚,身为下属,但没有请示便杀死上司,可以说是当时大罪之一。
而且杀无赦之后不久,孙坚便得知自己登上曹寅之位,却没有等到自己动手悔悟之时,朝廷追令而至。
追令时,孙坚长沙太守革职,意味着已非国家公职人员,更有甚者成为通缉犯。
须知其时孙坚却带兵准备到洛阳勤王,导致此人未到洛阳,他先成为通缉目标。
这么一闹,孙坚的洛阳之行,是去也不合适,不去也不合适。
而当他为难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时,袁术却找上了孙坚,告诉孙坚能帮助自己找回身份并免除其一切罪责,但是前提是要帮助自己杀死一人。
而且孙坚听说袁术不但可以帮助自己恢复元气,而且可以免罪,现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拍胸脯说,不要说杀人了,是杀人了十、八也不在话下。
就这样,两人一见如故,孙坚去杀死南阳太守张咨的同时,袁术表奏孙坚担任破虏将军、豫州刺史。
这也是孙坚当时二话没说为什么会依附于袁术,不是为了其他,只是为了袁术能够帮助自己漂白身份这一点点,孙坚值得替他肝脑涂地。
而袁术之所以能够帮助孙坚,就是因为他”四世三公“的家世。
四世三公是指在一个家族里,曾经连续四代,相继出任朝廷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职位,说白了一点是指世世代代都是朝廷高官,并掌管朝政。
而袁术一家之中,有5位任三公,袁术高祖父袁安是汉章帝时司徒、曾祖父袁敞是汉安帝司空,但袁术之祖袁汤是汉桓帝时期的太尉,此外袁术之父袁逢、伯父袁隗也是汉献帝时司徒、司空。
何为驷马高门、何为门第显赫都是汝南袁氏的最佳写照。
以及拥有这样的家世和厉害的地方?非常简单,大约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这个家族里的人物在朝中位高权重,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家族里人脉网、关系网有多大。
可以这么说吧,那时候随便找了个官,论及关系,多少与袁家有过交情,不是袁家先祖门生故吏就是蒙受袁家赞赏升迁,反正朝野上下,差不多就处在袁家关系网里。
而且关系网这么大的袁家背后影响之大、能量之大也相当可观,即使,大得朝廷也无法低估。
所以,就是有着这一份对朝廷的影响,何进一开始执掌政权,就竭力笼络袁术并企图通过这一举措,实现其掌握权力的终极目标。
无独有偶,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力与精力,袁术才得以在朝廷上说话,所以如果他推荐一个人担任某一官职,朝廷通常会给他一个脸面。
须知,汉代可以不搞任何科举了,一个人想要仕途发达,推荐是最快、最直接的途径,但是被推荐者的资历、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寻常平凡的官吏,即使推荐门生弟子或亲友,朝廷也多半不采用,但若由袁术等有较深底蕴的人物推荐,那么朝廷几乎就答应了。
所以,袁术”四世三公“的招牌往那一放,不少人上赶着来投奔他,就很容易理解了,说白了,“四世三公”就等同于政治资源。
而此正是袁术之所以能够信誓旦旦地向孙坚表明自己能够帮他洗清冤屈、表奏自己担任豫州刺史、敢怒而不敢言、足以证明自己能够做得到。
所以,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袁术始终具有超强号召力,无论怎么惨败落魄,他总能很快地组织出一批新人马。
”四世三公“金字招牌使当时许多人,愿意自带兵马去投奔袁术。
除了”四世三公“这牌子外,袁术的人品也是其兵多将广,据史书记载,袁术当年年纪尚小,非常爱游猎,而且还是”有侠气“闻名。
也就是说袁术青年时期就爱交朋友,三教九流他也乐于交游,而且,袁术对待朋友也很仗义,一有事就出手相助,别提要钱或者要人了,袁术通常出手相助。
这样,袁术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这些人脉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都可以供其使用,例如封丘之战中袁术遭到曹操的重创,手下面的士兵都快打完了,可他逃到阴陵后,组织起它的一大堆部队,复活后也反扑过来。
这些士兵在战斗吗?是袁术少时交游的江湖人士——黑山军与白波兵。
说到底袁术之所以能够兵多将广是由于其显赫家世与背景使其成为东汉末年的金字招牌,加之其曾积累人脉,故,才有许多人甘愿跟随在他身边,而且袁术兵贵将寡,络绎不绝。
最后再来说袁术领地。
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袁术领地不大,其实广义上他的领地不但不小,而且还是那个时代的老大。
原因是什么?一、前期孙坚给袁术打过许多领地,如江东大部分地区,除孙坚外,都有孙策,一样给袁术开过许多领地。
虽说后来孙策自立门户,但在此之前,他再怎么说,都是袁术的部下,既然是他的部下,那么其打下来的地盘,自然就是袁术的。
所以,袁术最为鼎盛之时,其领地包括南阳、汝南、江淮等地,此外还包括扬州、豫州、司隶、荆州等地区。
可以这样说,起码在袁术当上皇帝前,就纸上资料而言,袁术势力范围之大,堪称真正的南方霸主了。
只是,袁术对自己领地的管理实在不佳,甚至在被打下之后,还不精心管理与经营,再加之其为政可笑,因此,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刚刚打完后没多久就又糊里糊涂地丢掉。
这样看来,袁术大部分时间里的领地是不稳定的,昨天不同于今天,今天不同于明天,反正是不断变化。
所以,后人直接将袁术被打掉而失去的领地排除在外,并以此为据点,即淮南地区为确切领地。
而且整个淮南地区,对于相对于统一河南和河北的曹操和袁绍领地来说,实在是小得多,因此,让人觉得袁术领地狭小。
但是不要忘了袁术却敢于当皇帝,如果不是因为兵多将广和地盘辽阔,我想他不会膨胀起来,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坦然自若地登上了皇帝宝座,说到底那个时候袁术,还拥有膨胀起来的资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5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