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火烧藤甲兵”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很经典的剧情之一,来自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焚藤甲七擒孟获”。

具体内容,指孟获为打败诸葛亮,请乌戈国的国主兀突骨率领3万藤甲兵助战,依仗拥有“藤甲”这一古老战场上的黑科技,打算一举打败蜀军。

结果,自信满满的兀突骨带着三万藤甲兵,被诸葛亮设计引入盘蛇谷,在这里,无往不利的藤甲兵遭遇了灭顶之灾,3万士兵与国主兀突骨一起尽都烧死于盘蛇谷内。

之后,诸葛亮见满坑满谷、又被烧得认不出藤甲兵的尸首,泪流满面地说““我虽功必损长寿!”

那么,曾火烧过30万魏军面无惧色的诸葛孔明为什么在烧藤甲兵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总之是孔明深知他这一次的罪太重了。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诸葛亮打仗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擅长用火攻。

纵观《三国演义》,诸葛亮前后左右共使用过5次火攻,一定程度上说,是这5次火攻为蜀汉打下基业。

第一次火攻时,正是火烧博望坡之战,此战史书亦有所载,称为博望坡之争,但小说《三国演义》却将其描述为诸葛亮初出塞时的首战。

刘备经过三顾茅庐,诸葛亮最终同意出山,而且天下时局,对刘备是非常不利的。

劣势主要是曹操造成的,曹操那时,已平定了河北袁绍,所以,可以拿出力量收拾新野刘备。

之所以曹操要拿刘备先开刀,是因为刘备是”衣带诏“的参与者,并且,当时的刘备尚且十分弱小,因此,本着柿子要先挑软的捏这个原则,曹操下令,由夏侯惇为主帅,领军十万直奔新野而来。

除统帅夏侯惇外,跟随他出征的副将军于禁和李典也是阵容庞大。

面对来势汹涌的曹魏军队,坦率地说,刘备当时慌慌张张一匹马,万般无奈,只好求助于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

又是诸葛亮?那时候生活不宽裕,原因何在?毕竟自己刚入伙不久,无论论资历和年龄都不像追随刘备已久的关羽和张飞那样深沉,因此,颇受两人鄙视。

至于刘备寻求帮助,诸葛亮的确有退敌之计,问题在于,关羽和张飞两人颇有些不合作。

最后,是诸葛亮在刘备令剑的帮助下,半强压式地让关和张两人服从命令,按自己定下的计划领兵分头行动。

那么诸葛亮具体有哪些做法?简单的说是诱敌深入用火焚烧。

具体安排上,就是让关和张两人各携带一千匹兵马,伏击豫山和安林,夏侯惇一旦从此路过,就用伏兵和火攻击他们。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与此同时,为使夏侯惇不得不离开此地,诸葛亮安排赵云再带上几个老弱残兵充当先锋,和夏侯惇作战,请求且战且退并把他们带入埋伏之地。

此外,诸葛亮还布置派关平和周仓,混入曹魏军的大后方,意在烧光材料,引起曹魏一方的惊慌。

在这一连串的布置下,夏侯惇真的按照诸葛亮的设计走进了埋伏圈并且身陷火海之中,伤亡惨重,最后他在关羽和张飞两人的杀伤下丢盔弃甲狼狈逃走。

经过这一战,诸葛亮地位大涨,与关羽张飞两人,开始打心眼里敬佩这位军师了。

火烧博望坡后,夏侯惇狼狈地逃回许昌向曹操报告这次失败的情况,曹操因为不甘于失败又出动五十万军队,这一次的目的,就是踏平江南。

其间,荆州刘表因重病,想将荆州交给刘备,刘备坚持不接受,最后只同意协助刘表之子治理荆州。

未曾料到,不久刘表去世后,荆州内发生了变化,刘表妻妾中的蔡夫人与蔡瑁等结盟,将亲生儿子刘琮封为荆州主并,当曹军被压境时,蔡夫人也有意谴派百姓投降曹军。

蔡夫人要投降的消息终于被刘备知道了,而这时曹军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万般无奈下刘备不得不舍弃新野转而去樊城躲避灾难。

而诸葛亮也正是趁此机会又演出火攻之计。

当时新野军民由刘备率领,都已搬走,只给曹军留下空城,在空城之上,诸葛亮埋了许多火药、机关等待曹军来袭。

曹军那边,负责进攻新野的曹仁大将,到新野时,见前面有一空城,曹仁也认为刘备吓得胆战心惊地逃跑了,于是,便大模大样地和手下进了城。

由于是晚上进城,所以曹军没有认真勘探,结果不出所料引发诸葛亮遗留的陷阱,最后大火烧得曹仁和手下士卒们鬼哭狼嚎。

就在曹军乱作一团之时,赵云再次率军杀来,这简直是要人命曹仁连跑连颠,率领部下逃到白河岸边。

而诸葛亮又怎能使曹仁这么容易就逃了出来?正当曹仁率领士兵来到白河岸边,又临时喘口气之际,埋伏于不远高山上的关羽一声号令,把已被围困多时的江水打开,刹那间江水奔腾而下,把曹军冲得人仰马翻、溺毙者无数。

这是诸葛亮第二次以火攻火烧新野,第三次是火烧魏军30万赤壁之战。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赤壁之战是在火烧新野后进行的,前后二位大将战败后,曹操为彻底平定江南而亲自南下。

到荆州之后,曹操接纳荆州刘琮叛变,这时刘备由于曹操军队来袭,只好又弃樊城南下。

刘备的目标,就是不远处的江陵,因为那里有补给,而曹操对此也十分清楚,为了不让刘备得到补给,连夜率军追击,终于在当阳县追上了刘备。

著名”张飞喝当阳桥“典故就发生于此,以张飞之勇,刘备终于得以逃脱。

而脱身归脱、被曹操追得无处可逃的刘备不得不在诸葛亮提议下向江东孙权发出信号求救。

而孙权方面,经诸葛亮一番游说,亦深知唇亡齿寒之严重,与此同时,经鲁肃极力劝降,孙刘联盟由此形成,双方联合起兵展开对曹操的反攻。

因曹操所率领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不大惯于乘船,于是,曹操便命令把带过来的大船用铁链首尾相接,也正因曹操此举,使诸葛亮想出应对之策,终于在东风的帮助下,以火船点燃曹军巨舰,火借势而起,不但烧毁曹军舰船,连岸边营寨都化为灰烬。

而且曹军在这场战争中,亏损更甚,吃亏上当,曹操只好黯然北归。

当然小说和史料还存在着差异,历史上赤壁之战确实发生了,但是火攻之法,却是东吴大将黄盖首先提出来的,而且是在小说中,便成了诸葛亮的计划,于是,火烧魏军30万士卒也归诸葛亮所有。

第4次火攻则为文中所说火烧藤甲兵。

火烧藤甲兵时期的具体过程,前文已有大略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然而有必要谈谈这名被诸葛亮火烧的藤甲兵是谁。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前文提到这些藤甲兵出自乌戈国境内,据《三国演义》记载,这所谓乌戈国人均生得”矮则九仞,面目狰狞“,其中国主兀突骨高仅丈二。

乌戈国人民除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外,平素也”不食五谷,为生蛇恶兽之食“,单就其饮食习惯而言,基本和未开化者大致相同。

然而,尽管这些乌戈国人的形象是未开化的,但是他们打得非常激烈。

其实想想也是啊,根据小说中的描写,乌戈国位置偏僻,远比孟获生活的部落还偏僻,在这样一个生存环境恶劣的国家里,为了生存下去,那么只有强悍,否则早被猛兽吞噬。

乌戈国的国主兀突骨手的手下除拥有强悍的身体素质外,还拥有一支特别的球队——藤甲兵。

藤甲兵的特殊之处,并不是他们有多勇猛,而是他们身上穿的盔甲,根据小说记载,他们所穿的盔甲,是采用当地一种特别的灌木藤条,经秘制之油浸而成,而此藤甲最显著之特色,是遇水不沉、且刀枪不入。

藤甲兵就是靠着这件特别的铠甲,当他首次迎战蜀军的时候,真的把魏延吓了一跳,根据魏延报告诸葛亮的描述,弓箭射向藤甲兵“都无法穿透”,刀剑砍伤藤甲兵就是“也无法进入”。

并听取魏延的报告,诸葛亮再找到当地土人重新了解藤甲兵详情,最后针对藤甲兵特点制定“用火攻击”战术。

造成这3万藤甲兵全部烧死盘蛇谷的原因,除诸葛亮谋略周详外,藤甲兵身上所着藤甲也是“罪魁祸首”。

前面说过藤甲是从灌木上长出来的藤条,而木材本身怕火,此外,在做藤甲的时候,为增强藤甲的韧度与硬度,还采用秘制油泡过。

木和油,都属于易燃物,因此,在火的作用下,才能燃烧的如此完全。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之后,会如此惆怅地说出”必损阳寿“的话呢?因为藤甲兵虽说只有三万,但烧死他们与烧魏军的三十万,区别实在太大了。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一烧魏军诸葛亮设计火烧赤壁的基本原因就是自保。

那时候形势就是曹操穷追不舍,刘备无路可走,若不是与江东孙权结盟,那刘备怕是要被曹操灭了,既然如此,那以后蜀汉也不会有问题。

因此,与孙权结盟势在必行,而且结盟之后,面对曹操数十万军队,怎样打败他们同样值得商榷。

正面交锋硬拼兵力,不要说刘备要么是敌手,要么是加了东吴,还不见得就能刚刚超过曹操,再说孙权还舍不得和曹操耍命。

因此,一定要运用计策,唯有运用计谋才能打败曹操。

而且无论哪种计策,终极目的都是要打败曹操并使之退避三舍,从而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要实现这一目的,使用何种手段稍显重要。

终究还是要活下去,在此前提之下,是采取比火火烧赤壁更残忍的方式都不过分。

须知,在战争中并不存在不死的人,要么你亡了,要么他亡了,而且刘备、诸葛亮面对的局面都是不火烧魏军自己必败无疑。

这样,反正烧着了,而且非烧不可。

此外,曹操的地位也是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曹操一直被冠以”汉贼“之名,那时普天之下很多人以为曹操篡夺大汉江山。

既然是”小偷“,则属有之”大家都得而诛之“,那么火烧魏军等于削弱曹操、替天行道、为天下黎民苍生服务。

从以上两点来看,诸葛亮火烧魏军,心理负担基本不大,道义上更是不放心,其所作所为,皆为蜀汉未来着想,亦颇有可取之处。

但是火烧藤甲兵则不同,从根本上说这是本可避免的战斗。

在《三国演义》中,已就火烧藤甲兵始末缘由作了介绍,它的终极目标何在呢?就是要降服孟获就是要完全平定这些西南部族的势力。

如果只是简单地平定的话,那么诸葛亮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孟获已经被捕,但是诸葛亮为了说服孟获,一次又一次地抓住它,再一次地释放它。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照诸葛亮的思路,若直接杀掉孟获的话,估计若干年后西南部族也会更换首领反其道而行之,不如把孟获放出来,让孟获一次又一次抽西南部族有生力量去迎战,如此下去,诸葛亮则能用一次又一次战胜孟获来消耗西南部族绝大部分兵力。

并且,还能彻底打服孟获,以震慑西南部族,只有这样,西南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造反的实力和念头。

也正因为诸葛亮有此打算,让孟获一次又一次地抽兵,终于招来藤甲兵。

也就是说,假如诸葛亮当初杀了孟获的话,那以后没那么多事了,所以藤甲兵很有可能也不会卷入这场不该卷入的战争。

没有参加便没有烧死,因此藤甲兵属枉死之列,导致这些事情发生的人,就是诸葛亮。

正是诸葛亮在事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是由于自己的决策,才让三万藤甲兵被活活烧死,而这,可是一种极大的罪过,因此他才会说出”必损阳寿“的话。

除以上战争策划和决策层面因素外,诸葛亮自身也有一点原因。

火烧藤甲兵后,诸葛亮亲临的工地,检查”战果“,那时候映入眼帘的情景,应该说有多么凄惨。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把兀的突骨和三万藤甲军烧得相互拥抱在一起,在盘蛇谷里死去。孔明上山向下一看,见蛮兵火烧得伸拳舒腿,一大半都挨了铁炮。“—《三国演义》

犹如炼狱般的惨象,究竟是何人所为?前文同样说到就是诸葛亮,假如他只是乡火焚烧魏军的时候,当个幕后策划者而不是身在前线,也许心理上的包袱还不是很沉重,但是亲眼所见之后,那就另当别论。

就像美国培养出来的无人机操作员一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进学校大门的大学生,经过培训后,从事的任务,便是在控制室中,操控无人机,将画面中的物体一一歼灭。

但是,这些银幕上一个个为他们所摧毁的亮点其实就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

无人机操作员对此也十分清楚,但他们没有丝毫那种杀人的”不适感“,反而在他们眼里,这就像在玩射击游戏,甚至还有玩了还想继续玩的心理。

为什么这类人群明明杀人如麻而心理毫无负担?简单地说,从理论上讲,他们并不是”自己动手“。

但如果是他们近距离杀人的话,情况又不一样了,他们甚至可能会留下一生的阴影,像越战时,不少美军士兵在战后患上的”战场应激症“,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道理,再说回诸葛孔明,正是因为他在火烧魏军时,充当的是谋划的角色,并没有亲眼看到三十万魏军被烧之后的样子,所以他才会”面无惧色“。

但是火烧藤甲兵他却亲眼看见了悲惨的一幕,一想那数万将士都死于自己之手,而且还是如此悲惨地死去,所以他只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伤天害理,从而引发了自责愧疚之情,才说出了”必损阳寿:的话。

并且,这一把火,是将乌戈国烧的彻底灭了族,这罪过着实太大了。

“蛮兵这么调皮,不是火攻安能赢吗?让乌戈国的人民不留种,那就是我的大罪过!”—诸葛亮

诸葛亮用火攻为什么会折阳寿(分对象)

因此,就像本文一开始说的那样,火烧魏军属杀,火烧藤甲兵属灭,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谁重谁轻的关系自然颇为鲜明,孔明的愧色就来源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545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