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将闺女许配给尉迟敬德表面看来是一种奖赏,其实却是一种圈套。
大唐贞观时,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突发奇想,拉住了年长他少年的老功尉迟敬德,说道:要不,给您娶个闺女怎么样?
如果换做别人,怕是听到李世民的一席话,立刻叩头谢恩,对能够做“驸马”感恩戴德。
而尉迟敬德对此的回应,则出乎众人意料,当场借口“富贵不容易妻子”,谢绝了从李世民那里得到的一片善意。
到底是因为李世民的这一个女儿年纪过大了呢,还是因为面目不好看,所以尉迟敬德直接就不同意了呢?其实并不尽然,据载,李世民这位女儿,最多不过二十来岁,堪称风华正茂。
那尉迟敬德又何必推辞李世民“美意”?
其实要说李世民要将女儿许配给尉迟敬德的话,从一开始就是个陷阱,更像是个考验,要亏得尉迟敬德紧要关头抵挡住诱惑,这才没有李世民道儿。
起因还要从李世民起兵玄武门之变说起。
尉迟敬德出身低微,本来他不过是个铁匠,机缘巧合下,成了隋末起义势力刘武周手下,其间因为骁勇善战,使其声名鹊起。
只是刘武周败在了李世民的手下,李世民出于对才华的喜爱,把尉迟敬德也收在了他的手下。
此后,尉迟敬德感念李世民知遇之恩,所以在建立大唐的道路上,屡立奇功,打败窦建德和刘黑闼众多势力。
至唐朝开国时,尉迟敬德因战功受封秦王府左副护军。
而真正使尉迟敬德在李世民面前居首位的是武德九年那场震惊中外的“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经李世民等密议,决定发动玄武门兵变来化解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之间的矛盾,这期间,是尉迟敬德多次进言促使李世民终于痛定思痛。
并且,在玄武门之变当场,李世民在追击李元吉时,由于不慎从马上跌落,被李元吉瞅准机会,意欲用弓弦将李世民勒死,也正是尉迟敬德及时到来使李世民死里逃生。
包括事变结束后,首先前去拜见唐高祖李渊,依然是尉迟敬德身穿满是鲜血的铠甲,来到李渊身边,李渊才明白大势已去,李渊只好答应李世民一切请求。
正是由于尉迟敬德出色地表现玄武门之变,使其成为李世民即位后贞观朝的第一功臣,受李世民封为右武侯大将军,赐封吴国公。
从昔日的铁匠变成现在名列三公的尉迟敬德,依靠的不只是骁勇善战的杀敌精神,还有对李世民忠诚的情怀。
但是当他处于高位时,他所犯下的一个毛病几乎是每个人都会犯下的,那就是他开始漂流。
史书记载,尉迟敬德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心直口快,尤其是看到别的做得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同僚的过失,就会马上向李世民报告。
而且这种爱揭人短处的缺点,也使他触犯了很多,其中时任宰相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也曾受到尉迟敬德的告发。
当然,若只是检举他人的过错倒算不了什么,毕竟尉迟敬德检举了什么,就是人家犯了什么错,算是“谏言”吧。
但是尉迟敬德除了爱揭人短的毛病外,有一个特点是十分自负的。
他自视甚高的底气来自于曾立下的汗马功劳,须知,昔日的他可完全靠一刀一枪上战场杀敌的真本领,一路走到现在,而且,玄武门的变化,他也可以说起到了决定作用。
所以尉迟敬德无论对谁都挺不客气的,根本不会给别人丢脸。
例如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发生了一件因尉迟敬德过于自负而引起李世民极端不满的事。
尉迟敬德时任同州刺史,当年九月,唐太宗李世民设宴款待有功之臣,尉迟敬德也在应邀之列。
自皇上相邀,身为臣子也无不去之理,得到通知后,尉迟敬德便出发着手回去。
也不知是途中延误,还是别的什么缘故,反正尉迟敬德到任后,宴席马上就要举行,应邀的群臣都已分别坐定。
而尉迟敬德由于来的太晚,在进入宴会大厅的时候,却发现一件令自己非常恼火的事。
有的人竟然敢于坐到自己的位子前!
此人在尉迟敬德座前坐的是何许人也,史书上并无载,但是估计也算不上身份举足轻重之人,于是,尉迟敬德顿时火冒三丈,带着此人一起通诘。
“汝有何功合坐于吾之上?”—《旧唐书》
它的含义是什么?即是说尉迟敬德请问此人,您有何功绩,竟敢于坐我之上?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尉迟敬德标榜其位高权重、功勋卓着。
以我们现代人看来,尉迟敬德实在是反应过激了些,难道不是个位子?坐下来就是坐下来呗,不过其实这位子的顺序古人还是比较重视的。
古人讲究“官高则尊,官低则卑”,有人坐在尉迟敬德的前面,说明这个人的地位比他高,但实际情况是,这个人的功劳和地位可能不如尉迟敬德。
于是,尉迟敬德这才大为光火,再加上那时的他异常自负,于是当场大发雷霆。
尉迟敬德一生气,自然影响宴会的举行,为缓解气氛,端坐在尉迟敬德脚下的任城王李道宗连忙起身,当起和事佬来,拉拉扯扯。
李道宗说得非常简单,他要尉迟敬德把气消了,别再闹情绪了,毕竟是皇上举办宴会嘛。
结果,不知是尉迟敬德昏死过去,还是出了什么事,不但没能接受李道宗好心相劝,还转身对李道宗拳打脚踢。
前文提到,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本身力气就大,再加上近年来一直领兵打仗,所以下起手来每个轻重,这一拳差一点把李道宗的眼睛打瞎。
而且他这一打,宴会当然不能继续下去,李世民见尉迟敬德这么“狂妄”,十分气愤,当场说出令尉迟敬德害怕的话。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之大事,惟赏罚之分,非分之恩,无以计数。”—《旧唐书》
李世民说的这些话,从表面看来都是谈论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后,诛杀韩信这样的人物,因为知法犯法的道理,其实李世民就是把这些道理转达给尉迟敬德的,如果他执迷不悟,不断犯自己的错误,以后就会出现自己遗憾的一面。
这句话让尉迟敬德醒悟过来,他所做的一切,都已将他推至悬崖边,如果他再如此心高气傲,迟早要闯祸的。
所以,从这时起,尉迟敬德就收敛了行动,再也没有以前嚣张自负了。
尉迟敬德就是他认识错了并懂得收敛行为,但是李世民明显是因为宴会那件事情而让尉迟敬德印象大减,不时地敲他,并主动将女儿许配给尉迟敬德是在“宴会事件”后不久。
那时候,李世民正在宫中与尉迟敬德闲谈,君臣两人一起回忆往事,忽然李世民话多了起来,便对尉迟敬德说道,倒不如我俩亲自上添钱吧,我娶了你的女儿怎么样?
事实上李世民之所以有此请求,并非偶然,贞观年间李世民共封爵4位享受1300户国公,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另一位是尉迟敬德。
而且四国公中,已有三人嫁给皇室,如房玄龄之子嫁给高阳公主、长孙无忌地兄嫁给新兴公主、杜如晦之子杜荷、再嫁给城阳公主等。
所以李世民主动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尉迟敬德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问题是,尉迟敬德当时早已五十开以外了,而且按照李世民另外几个女儿嫁出去的年纪,这就要嫁尉迟敬德和公主了,年纪应该也就二十岁左右。
甚至往更多的方面讲,都只有20来分,这个和尉迟敬德,岁数相差不是一星半点。
若只是笼络与恩赏的话,李世民很有可能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尉迟敬德之子,也有可能自己家别的小伙子还情窦初开,但是许配给半截入土之尉迟敬德却相当不可理喻。
有道就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气,李世民的这一举动,肯定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容易。
那么李世民忽然给尉迟敬德带来了这样的一套,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也非常简单,就以此考验尉迟敬德的能力。
前面说到“宴会事件”后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印象的改变,这之前李世民还深知尉迟敬德豪气自负的性格,不过考虑到他功劳不小,而且还是个直性子,所以还是任其发展吧。
但是在“宴会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后,使李世民明白,他的那些旧部,应该敲敲敲。
毕竟历史上有很多文臣武将因居功自傲而悲惨收场,看了史书李世民都挺清楚的,因为他知道,如果让臣子恣意妄为的话,到头来必然是这样。
君臣一场,李世民舍不得曾跟在他身后出生入死,而被他亲手所杀。
于是,他开始以各种手段敲打与试探,看这臣子到底有没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若是这样,只能说这臣子咎由自取了,若是这样,则是一个名对事实上的忠臣。
怀着这一心理,李世民找到尉迟敬德并展开考验。
坦率地说,尉迟敬德听李世民主动将女儿许配给他时,内心更是反应强烈,充满着无尽的忐忑。
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尉迟敬德第一时间看出,这是明显的陷阱。
他要是同意了那就自讨苦吃了。这是为什么?先不说他这个年纪配不适合当公主,单就他目前的身份来说,要是再娶公主亲一下,那毫无疑问就是在火上浇油烤熟。
人家长孙无忌之所以嫁给皇家,就是因为长孙皇后就是自己的姐姐,而房玄龄与杜如晦又如何?一为名门后、一为世家子弟、又均早年卷入李家打江山,无论论资历、论出身,均远胜铁匠出身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何许人也?除立过功外一无所有。
再说古人云:叫无功不受禄。以前立的功李世民早有种种封赏了。现在自己位高权重便是最好的明证。也就是说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没有亏欠。
所以突然主动要求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背后无疑是个陷阱。
然而李世民这一请求,真的使尉迟敬德犯了难并直接推辞了吗?李世民却当了皇上,所谓的金口玉言却收下了吗?他再次害怕了。
最后尉迟敬德想出极好的理由拒绝李世民的“好意”。
借口是什么?尉迟敬德迁出自己相濡以沫、长年累月的夫人,而且,又借古人云、大道理提出“富贵不容易妻子”,使李世民只好接受尉迟敬德对自己的排斥。
“臣夫人虽鄙,相与共贫久之。臣虽不读书,闻古之富贵不易妻子者,此非臣之所愿。”以上乃止—《资治通鉴》
就这样,尉迟敬德将一场风波完美化解在了无形之中,李世民从此再也没有提起过将自己的女儿嫁与尉迟敬德。
而在这之后,尉迟敬德也意识到自己身居高位,总归有很大的风险,于是,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主动上表请求回家养老,并且,晚年时,他躲在家中“迷恋”丹药丝竹之类的消遣项目,前后十六年没有见过外人,如此“龟缩”的行为,终于给他换来善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