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附海昏侯资料简介)

提到海昏侯墓中别具一格的遗迹,笔者认为当首推孔子镜屏了,这是为什么?这就牵涉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得以传承的奥秘,这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国能独存的缘由。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附海昏侯资料简介)

盗墓的危机

考古界古语说:“汉墓十室九空”。海昏侯墓之所以能保存得很好,是不是因为有孔子其老坐镇呢?有就是没有。

海昏侯墓陪葬物确实和孔子有着很大的联系,海昏侯墓的保存是出于一次劫难,但同时也是出于一次盗墓危机的现世。

2011年南昌古玩市场坊间流传着一种用纯金制成的神秘金龙,其形态逼真、庄严绚丽、似欲飞上天。

龙从古至今都是皇家特有的象征之物,就连那些富甲一方的家庭都不敢私自收藏,因此行内人只会苦笑收回瑟瑟发抖的双手,这条金龙自不必说还知来自皇室陵墓、贪财,怕的是能在一个小房间里自由地吃饱喝足几十年得不偿失呀。

这一传言,引起当地文物公安局干警们的警惕。

随后,民警接到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群众举报,称该村附近墩墩山晚上有人用手电找东西,村民们本以为这是一些捉蛇的家伙,可这群家伙连续数夜现身却显得有些反常;白天有上山察看,也有挖山堆踪迹。

警方迅速与古玩市场传闻取得联系,初步认定这群男子极有可能就是一伙盗墓贼!

警方立即设伏缉拿,盗墓贼均被抓获,紧接着文物部门开始在墓葬附近地区考古调查。

墩墩山上两座巍峨的封土堆中,左侧已被盗走,而右侧却毫发无损。

古代安葬以右侧为尊,因此文物专家们都有点庆幸,这些盗墓贼都是一群没有文化常识的盗墓贼,不然海昏侯刘贺墓将进入“汉墓十室九空”悲惨的结局,这在江西考古史上也将是一大损失。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附海昏侯资料简介)

天上掉馅饼了

海昏县在西汉时期属豫章郡十八郡之一,以一个集国王,皇帝,侯将相于一身的刘贺着名史书。

刘贺之父刘髆是汉武帝刘彻第五子,被封为昌邑王,昌邑国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大谢集镇。

刘髆死后刘贺袭爵为西汉第二任昌邑王。

没有什么惊喜的话,刘贺只能到昌邑国去当自己的幸福王爷了,平日还喝酒、跳舞、养肥膘,终于躺到王陵墓里惬意地数着随葬的金银;还是等待三国时曹操派去摸金校尉帮忙数数吧。

汉武帝病死前托孤予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和左将军上官桀三人,帮助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十二岁那年,自己的妹妹鄂邑公主给他挑选皇后,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计划让自己6岁大的女儿霍光亲孙女上官氏进入后宫,但遭到一心想要独揽大权的霍光的反对。

上官安借着丁外人对鄂邑公主吹捧枕头风的机会,终于顺利地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中封为婕妤,后来又升为了皇后。

上官安目的虽达,却又恨上加厉处处挤兑上官家,霍光因争夺权力,两方势成水火。

对霍光所做之事不满的鄂邑公主燕王刘旦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与上官家一起决定政变废黜昭帝,除掉霍光,事败,由昭帝和霍光抢先诛灭反叛家族。

九岁上官皇后因拥有霍光孙女之身,兼又幼能保全续继。

但对这个险些使他下野的上官家皇后汉昭帝却非常不喜欢。

霍光假装隐形,不但掌握朝政,更把手伸向后宫人选。

因此汉昭帝嫔妃很少,留名字的只有周阳氏一人,不但如此,霍光也不允许后宫嫔妃侍寝,下定决心要让汉昭帝对上官皇后独宠一人,有皇子在,霍家地位谁也动摇不了。

两个不喜欢的人,如何凑成一片?更何况,上官皇后此时只有九岁。

上官皇后终于折磨到15岁高龄,汉昭帝刘弗陵在长安未央宫病逝,时年二十一岁。

两个人自然没有留一儿半女。

帝位继承人的人选非常简单,选一位人禽无害的王爷为帝,贪婪骄纵的刘贺随即走进霍光视野。

霍光要有个顺从的傀儡,关于朝政,只要有个他,足矣。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附海昏侯资料简介)

海昏侯时

昌邑王刘贺周围还都是能人,要不就是他这个混吃混喝的王爷志大才疏,昌邑国早已经民怨不断。

霍光掌政,不能把权力拱手让人,留昌邑旧臣王吉一看便知,祸福全在刘贺识趣与否,癞蛤蟆吃掉天鹅其精髓还在癞蛤蟆身上。

今皇帝崩无嗣,大将军惟思能奉宗庙,攀而为王,其仁岂有量也!臣愿君事君敬君,政事壹闻,君垂拱之南而已。愿意注意,常思常想!

这句话很清楚地对刘贺说:您这个王位是将军赐给您的,不要太拿自己当回事儿了。你得依靠大将军行事,保持足够的尊重,他说啥就是啥,你坐在皇位上就是个摆设,明白没?

“放心吧,我有分!”刘贺开心得找不到北了,喜欢听这位老臣唠叨的人都听进去了,随便推诿两句赶路要紧的话。

刘贺初到长安时,没有安分些日子,受旧臣怂恿,就开始着手朝内升迁所带昌邑国党羽,收揽实权,这下可急了原来昌邑国郎中令龚遂,借由解梦来劝谏现在做皇帝的刘贺。

“宜进见先帝大臣儿孙亲近,以为左右。若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则必凶咎。”

皇帝,您办事不可靠,俗话说得好:居一方之地,饮一方之水,面前大计就是要联合先帝大臣的后代,这些后代可以帮助您在长安快速立足,又不和昌邑国一些溜须拍马故旧纠缠在一起,升迁相信这几个人,来和霍光唱头戏,祸不单行呀!

言外之意,得罪了大将军霍光,你一个外来户怎么死得都不知道。

刘贺哪里听到了,面对霍光日渐阴沉的脸色十分得意。

“我喜欢你看我不顺眼却带着我无奈的表情,君者何许人也,弄清楚吧。”

霍光确实弄清情况,数刘贺的1127起荒唐事中,其行为多有不忠孝之意,有悖《孝经》。于是上奏太后废刘贺,太后怒恩。

霍光走上前去,径直握住刘贺双手,扒开他所戴玉玺绶带送给太后,随后“扶”刘贺下堂出宫,“送”进长安昌邑王官邸。

刘贺玩完自己后,打破汉朝皇帝执政时间最短纪录,仅27天长安一月游时间,真正意义上的“汉废帝”。

皇太后却不太绝情,将刘髆家财全部赐给刘贺,又赐汤沐邑二千户人家,只废昌邑国,降山阳郡。

霍光迎汉武帝玄孙刘询称帝,刘贺已成过眼云烟。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附海昏侯资料简介)

刘贺从真龙变成爬虫只需27天时间,就再也崩溃了,连当快活王爷的心思也没有了,黑夜和白天一片漆黑,这一次真是糊里糊涂地等待死亡。

即位后汉宣帝接到山阳太守张敞禀报,才放下警惕,看着同宗,封刘贺海昏侯、四千户食邑,才有海昏侯国。

凭着一点点精神,刘贺和故太守卒史孙万世喝了起来,这一喝,不过是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而已,其间当然少不了吐槽。

“侯爷,您当初就不该出宫,只要把大将军哄进来一刀了结了,自然也就不会反被他夺了天子玺印与绶带,成为废黜之君。”

“是的,机会错了!”

“但是呢,现在皇帝封君为海昏侯了,假以时日的话,势必封君你就豫章就国为列侯了。”

“有噢,但这句话说不出来了。”

隔墙有耳,受命监视者向扬州刺史报告,扬州刺史再一次把这件事刺向汉宣帝。

汉宣帝大怒,岂不是饱餐一顿才撑起来?则食少者,诏削刘贺食邑三千。

受了重挫的刘贺再没有病,很快怨愤而死,时年33岁。

刘贺一家人还挺多,“妻十六,子二十二,其男十一,女十一”中,汉宣帝身为同枝连叶并没有因为刘贺不敬而没收他的财产,即便后来废除了海昏侯国,但刘家在海昏县还是殷富的豪族,非一般大富人家可比。

掰开指头一算,便知端倪。

刘贺承袭其父刘髆之财,而作为昌邑王又受到朝廷之封,凭着刘贺之性情,为皇帝27天之久,起码还要扒掉朝廷珍宝的一层皮,虽然因为品行不端而被逐出长安,但家产一点也没有遭受损失,因此刘贺安葬时规格起码在王爷级,甚至有可能按帝制。

殉葬之宝,标志着身份和权势,其规格与儒家“孝”道直接联系在一起,故海昏侯墓中才有孔子镜屏之处,极有可能出自汉宣帝之手,借由“孝”理以告诫刘贺子孙要正服慎言。

西汉时以孝治天下,厚葬即孝悌,海昏侯墓中宝物自然多得不可胜数,确实和孔子有一定关系。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附海昏侯资料简介)

厚葬即孝悌

儒家思想中最主要的两点是仁与孝,尤其是西汉初期孝是治国之本。

君以仁政而不劳,财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国泰民安。

人民以孝持家、敬老尊老、让老有所养、有所护佑,这样才能家和事顺。

西汉初年,陆贾则首倡德化大于法治,用孝道教化化解家庭伦理道德,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秩序。

汉惠帝和汉文帝身体力行地提倡孝道,将孝道列入选拔考核官员的准则中,规定为“不举孝悌,不受诏命,当不尊论”,自上而下的沿袭推行,终于使得儒家伦理孝道深入人心,汉朝“是用海内殷富而盛于礼”。

孝道理念之提出自然与文人笔墨分不开,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就编有《孝子传》一书,而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十四孝》也多是根据该书改编而成。

黄梅戏《天仙配》一唱一和,你可曾想起卖身葬父董永?还记得那些跑到凡间又萌又爱的七仙女吗?其实,董永和七仙女之间的故事,首先出自《孝子传》。

人们有没有想过,董永怎么会卖身葬父呢?

这是由于西汉初期,安葬在当时属于行孝基本原则中的一项,而“使祖先坟墓节俭”则是“非孝”之举,因而出现厚葬之风。

西汉以孝治天下,官场以厚葬为升官之砝码,商人以厚葬为张扬身份之利器,百姓以厚葬为寄托哀思之场所,不知不觉将厚葬推向奢侈之境界。

随着时日的发展,厚葬尽孝之意已薄化,成为攀比身份权贵的奢侈品,严重耗费社会财力、“生不能极养而死乃崇葬”,彻底偏离孝悌之初衷,汉成帝只得下旨严禁厚葬风气以制止公公卿列侯甚至普通百姓倾一切所能办丧事之邪歪风。

东汉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王充在《潜夫论·浮侈篇》一文中对这一有悖道德风尚和侵犯社会经济的行为进行了不客气的批评。

“今京师之贵戚、郡县之豪家、生不能极养、死则崇丧。或以金缕玉匣、耵聍、千字文、楠树等,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大冢、广松柏、庐舍祠堂等,务崇华侈。”

西汉时孝行在先,因此没有人想到后世要挖掉祖坟,东汉末期曹操可以毫不客气地直接建立了发丘中郎将制度、摸金校尉掘汉坟取宝为饷,养肥将士好争天下事。

毕竟掘人祖坟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劣迹,曹操又担心子孙前来掘墓,那可是现实报,因此竭力提倡薄葬、厚葬汉朝恶俗。

海昏侯刘贺之死恰值西汉厚葬之风兴盛之中,起码按昌邑王或者皇帝规格操持,故海昏侯墓中皆宝。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附海昏侯资料简介)

海昏侯墓

方形木结构椁室面积400平方米,内有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及纺织品,竹简木牍等物品万余件。

其中象征权贵们的金器可就多得离谱了,金饼385件,马蹄金48件,麟趾金25件,金版20块件,这些都是当时流通中的金币,又有五铢铜钱200万枚十多吨,等于豫章郡太守大约50年左右的工资,刘贺果然睡在钱山。

这么丰厚的墓藏,为什么没有得到曹操的重视?

东汉末期虽严禁厚葬之风,但是孝道早已根深蒂固,成为流传下来的道德伦理正统,因此曹操也实在不敢公然抗锄挖帝坟,他终究不过是臣子的身分,挟天子以号令诸侯为谋略,掘汉坟便成为谋逆。

再说了,三国时期豫章郡属于吴国,曹操有心搞钱也没法在孙权眼皮子底下去盗墓,而孙权掌控最富庶的江南,不差钱,压根儿看不上海昏侯墓这点小钱。

两晋南北朝时,的确说在公元318年时,豫章郡的一次地震使鄱阳湖的湖水倾倒,把枭阳县和海昏县这样的豫章古县淹没,海昏侯墓也沉到了地下,吴城镇便发展起来,代替海昏县,这是”海昏沉,吴城起“的由来。

我们知道西汉厚葬之风盛行,但是海昏侯墓孔子镜屏的出现却有些奇怪,刘贺就是一个贪图享乐,傲慢放纵之人,陪葬金银财宝再多也不足为怪,何以有一个象征孝道的镜屏?

汉昭帝举丧时,刘贺肉照吃、歌照唱、马照跑,终因对先帝的大不敬和大不孝而被霍光逐出皇位,他能和孝道一点儿也不沾上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孔子镜屏很有可能就是汉宣帝赐给借由“孝”理告诫刘贺子孙慎言慎行的殉葬品。

即孔子镜屏为海昏侯墓中最具特色的遗物。

孔子镜屏不仅映射了西汉孝道的流行,而且为孝道的起源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并成为5000年文化传承的依据,这就是四大文明古国惟一独存的缘由,文化和精神,支撑着全民族的嵴梁,就像启明星的道路,使后人永不迷失。

孔子镜屏中,基座上竖着一块漆板,上面镶嵌着一块用漆木边框包着青铜大方镜,漆板上绘着孔子画像和他的弟子传记。

漆板前侧面写有《衣镜赋》勾勒镜框正、反两面;下有钟子期听琴图。伯牙弹着琴,钟子期跪着坐着听,听弦歌而知雅,言及相知、亦专。

漆板的反面画着孔子弟子曾子和子张的肖像和传记,寓意桃李满天下,讲传承。

衣镜前漆木边框上绘有东王公和西王母等神仙以及其座位下方神兽图案。

衣镜后有一整块漆木边框分三格画孔子及其和学生肖像,两侧辅之传记。

上格为孔子和颜回;中格为子贡和子路;下格羽与子夏相映成趣,层次丰富。

颜回贤能为先,子贡商业正直,子路好勇武,子羽长于外交,子夏“文学”闻名。

孔子弟子们在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有成就,依然尊师重道,镜屏上全是提醒人们要以孝道为重,忠君尊师护道?就是理、孝。

一个嚣张愚昧不知孝悌的刘贺在世时,明明不会把一块孔子镜屏放在宿舍里为自己加堵,因此这更是王宫所赐,是为了警示刘贺的子孙,有了刘贺的鉴戒,有了镜正的言行,我就说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镜屏是最为独特和宝贵的遗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629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