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与刘墉是什么关系?即便是天王老子来到这里,刘墉还是要叫刘统勋“爹”,是绝对的亲生。
刘统勋:孩子,老父亲肚子里都是学问,将来做官可不能丢了我的脸。
刘墉:爹,我不差钱,肚子里的诗书装不下去,全往后背挤。
刘统勋操起扫把便打骂起来:背着罗锅能找到理由吗?不是说读书坐姿应该是正确的吗?
笑话归笑话,历史上刘统勋比刘罗锅还出名!
刘家底子薄了点
在历史上一门五进士之家,一手数得过来,读书能人尽在刘家堆。
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举人;其父刘棨是康熙年间的举人;刘统勋雍正年间举人;大儿子刘墉是干隆十六年举人;孙子刘镮之乾隆四十四年举人。
进士难得一见?
咱们一起来温习一下之前艰难的学习之路吧。
小学毕业后,半梦半醒地进入初中(乡试中举人)学习,开始变得有些懂事,加把油后进入高中(次年会试中贡士)学习,为改变自己的命运,黑灯瞎火地熬进大学(殿试中进士)。
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关就是皇帝把好质量关,能够参加殿试文化水平相差无几,这个时候就不要拼爹拼命了。
皇上看了看,这个人很帅,比我还差一点儿,出门可以镇场子,出状元;第二种人诗书倒背如流,只是有些畏手畏脚而已,将来做事估计沾沾泥水,做人际关系绝对是一把好手,探花也是自己的;至于榜眼方面,其余几种都很合适,我来一个“点一点点哪一个榜眼”吧,那么谁是谁呢,祝贺你中榜眼。
为什么说进士?唯有进士出身的人,最快也最有可能成为一品人,死后有可能获得“文”的谥号,若能获得文臣所梦想的“文正”谥号,这至少可夸耀三代,刘统勋则得谥“文正”,得文臣至高殊荣。
清朝276年获得“文正”谥的只有八人,凭其功劳获得刘统勋、曹振镛和曾国藩。
“文正”之谥为何如此难得?
“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通古博今的学识是“文”谥的通行证,“内外宾服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公正大义之品行乃“正”谥号之敲门砖二者兼而有之当何其难也?
其实刘统勋也是如此。
完人刘统勋撰
达到了“文正”,就相当于完人了,来看刘统勋以前的那些事儿。
一、父子俩合适
刘统勋中举两年之后,刘墉出生了,这下刘统勋全蒙了,刘家的两代进士,他都混成举人了,后来儿子问,这张老脸搁在哪?于是潜心攻读5年,获进士头衔,任编修。
刘墉见到老爹刘统勋老是看书,自个儿还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一旁,遗憾的是他认不出这些字来,这些字不理他,可他却总是能安静地坐下来,慢慢地形成喜安静的个性。
刘统勋高兴之余,便着手教刘墉识字;刘墉本来聪明伶俐,不久便会写一手好毛笔字,那些书里的话一认亲疏,便无私地为刘墉张开怀抱,管他够意思。
老爹因为儿子奋发图强,儿子因为老子努力进取,所谓父子两相宜不过如此。
刘统勋曾随大学士嵇曾筠研究海塘工程及治水之法,不久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华,升为刑部侍郎后留居浙江,继续从事治水。
因母病死,刘统勋辞职回家服丧三年。
刘墉还被架到火上烘烤了三年之久,这火刘统勋放得很厉害,从刘墉肚子里掏出墨水来;逼得刘墉只好一头扎进书堆中去对付老爹的评价,知识如火箭般蹿上天。
等到孝期一满后,乾隆急忙将刘统勋调还京城,以左都御史的身份监督百官的言行举止。
二、蚂蚁殴打大象
左都御史刘统勋将大学士张廷玉与尚书讷亲告上法庭,犹如小蚂蚁向两象挥拳。
三朝元老张廷玉,地地道道镶黄旗军机大臣讷亲等人,人家逢迎已晚,哪能不得罪人,还要一带两个人,刘统勋根本就不愿意活下去;文武大臣们正等待看完笑话后,两人门生各自吐口唾沫,准保准将驾船刘统勋由黄河送往太平洋。
乾隆本说些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堂子,臣下应有胸襟,能虚心受人责难,不待张廷玉和讷亲推敲出滋味,扭头便将二人革职。
原来乾隆正在借用刘统勋奏疏打虎,一口气除掉两个人,化解朝中拉帮结派之势。
不久,过河拆桥乾隆将刘统勋发配到自己真正应该前往之地,让其担任漕运总督监督修河治水,之后是走马观花般的晋升,转任刑部尚书、陕甘总督、河务总督等职,总之乾隆是指刘统勋所到之处,也可以完成此事。
刘墉也是大吉大利,不参加乡试、直接参加会试、再劈劈啪啪地考取进士、刘家四科状元!
固然有乾隆施恩成分在里面,有刘统勋之功,赐刘墉一个状元就可以了,而且刘墉才学受够了,只是刘墉伏案求学时间长,背得曲曲折折的,活的像一个罗锅背来背去,这样的身材则是和状元哥没有缘分的,毕竟状元一定意义上是代表着朝廷的面子,乾隆并没有好过分。
刘统勋曾经因为进谏伊犁军务而受到不明真相的乾隆罢免,但是不久就宽免了官职,补刑部尚书一职,而受到连累的刘墉也被贬翰林院编修。
刘统勋之忠,无疑令乾隆松了一口气,于是又接二连三地升迁、挂衔双手无法数计,而且他还曾担任刑部尚书一职,却不曾想,竟使他和看重他的同学纪晓岚在公堂上相遇了。
三、私密查案等
刑部尚书刘统勋接获一起乾隆亲令调查的案件——两淮盐运使贪污泄密案。
两淮盐运使尤拔世到任后,统计盐运库银时发现帐面资金已被到任普福所置玉器,古玩等用去一半,登门向普福核实,却连一个面也没有看到;再次找到高恒时,这盐运使的来头更大,乃是雍正慧贤妃之弟,对其完全不理不睬,所以尤拔世一怒之下将此事刺在乾隆爷身上,称前辈均有贪污之嫌,故两次以两淮盐运使身份参与卢见曾。
乾隆爷很生气,竟然有人打起了自己口袋里的想法,还算是最值得信赖的退休大臣了,黑着一张脸开始了三步。
一命江苏巡抚彰宝与尤拔世联合审案、二命密捕卢见曾、三命密查卢家。
结果令人惊讶,卢家却有铜钱几十千枚,这哪里是贪官啊,不如清水豆腐无辜.
一查,邻居们都说这家庭相当富有,很有气派,咋一下没钱呢?怪了吧。
乾隆自然是不相信的,奏章中分明写着卢见曾经让商人们办买值一万六千多钱的古玩,可一分都没有给,这贪财的钱不就长脚了吗?真相就一个人泄露!
因此,作为刑部尚书刘统勋奉诏主审泄密案后,一查实,纪晓岚疑点重重。
四、人外有人了
卢见曾实为文化界知名人士,“扬州八怪”为他座驾,出资为吴敬梓撰写《儒林外史》一书,并考订李清照八卦──晚年改嫁张汝舟与否。
就是这个吗?
卢见曾可以三朝元老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为治水而着称,无论他所到之处,都要监督修渠治水,造福于人民。
来到四川洪雅县,“除杂派、清积牍一节俭勤政”;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时,修复西湖蓄水工程;到扬州后,严禁盐商与官府和百姓共同争夺盐池;他出任永平府知府后,破解洋河水患,回落扬州,又修坝子排淤塞,彻底根治扬州地势低洼带来的水患隐患。
很显然卢见曾是务实为民做事的好官,无论身在何处,在民间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里还没有什么魔力!
雍正即位后,早在康熙帝那里就耳闻卢见曾名声显赫,理所当然地重用他。
还没见过面,卢见曾爸爸就死了,卢见曾已经守孝三年了,雍正也得等呗。
三年未,大夫人再死,卢见曾续守孝道,雍正仍待。
不待孝行到期,卢见曾生母再死,何时再来?雍正急中生智,下诏凡事从简、治水为要,直把卢见曾发配到四川洪雅县任知县,自此踏上身兼数职的治水之路。
雍正去世之后,乾隆一上了位,马上就提拔卢见曾经担任两淮盐运使。
不论学识、理政、卢见曾等人名声大震,纪晓岚遂将大女儿许配卢家长孙卢荫文结为姻亲。从多大的感情上讲,纪晓岚的泄密就有动力!
但纪晓岚那时只在翰林院任职从四品侍讲学士一职,丝毫没有触及刑部密查卢家意旨,又从哪里获知情报而密告卢家呢?
刘统勋不解。
凡事不敢当真,刘统勋仔细检查后,迅速把疑犯锁定刑部二把手刑部郎中王昶。
五、磨亮纪晓岚
王昶为卢萌文之师,最为喜爱之人就是卢萌文这一得意门生,在得到密查卢家公文时,王昶对徒弟前途心生担忧,急中生智来到纪晓岚家中,将真相告诉。
纪晓岚深知事情之急,却又深知这件事的份量,稍有不慎,卢家就难以挽救,纪家就难以保全,于是想了个秘密办法。
王昶遣使快马加鞭,跑到卢家,递去无字书信。
卢见曾把信封一拆,只剩一把盐、一把茶,略一沉思,惊恐万状,悟出纪晓岚的意思:盐案发生后,封存指日可待!
满纸毁盐茶的卢见曾叹息一声,按原样封侯在案。
卢见曾经为官清廉,没有贪污巨款的行为,为免受牵连,就把家乡的财产略作转移,亦只是一些字画,家具什么的。
刘统勋迅速审清此案,王昶承认有罪,纪晓岚亦画押其中,泄密案的真相得以揭露。
刘统勋对纪晓岚这名同学十分痛惜,虽然急智才情,但有点恃才自傲、处事轻狂失去法度,于是依律令判流放罪,发往新疆。
王昶被革职留后。
卢见曾经判监待旨是个七十余岁的老人,一生清誉,现在身陷囹圄,心中郁积,未几病逝。
同样擅长治水的刘统勋和卢见曾经惺惺相惜过,乾坤却一气之下难有全面的考虑,只会含蓄地暗示罪过不如亲人。
乾隆稍微沉呤一下就能理解他的意图,如果追究到株连的责任,牵一发而动全身,包括库银购买的珍宝玉器也多落入王妃大公重臣之手,莫非是为了治罪皇兄?终于,乾隆下诏,只罚罪魁祸首。
《清史稿》载:乾隆三十二年,查两淮盐运体引事,前盐运史卢见曾坐罪,昶尝客授见曾所致作漏言夺职。
纪晓岚发配新疆期间,用观察民俗民风来消磨时日,把各地奇闻异事记录下来,终于写成《阅微草堂笔记》一书。
陈统勋以铁面无私、依律行事、不徇私情、往远里说,他的意图更是为了磨平同学纪晓岚张狂之气、玉不琢不成器之气!
六、文正天下也
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准备做一件能超过他爷爷康熙帝丰功伟绩的大好事——编纂四库全书。
这可不是什么容易的差使啊,学了五车也不够,还要有好的身板和灵敏的洞察力与判断力,真是一件烧脑耗力、满朝找不到两三位这种人的大事情。
举贤不避亲刘统勋强烈推荐流亡纪晓岚,因此乾隆一纸诏书终于将纪晓岚任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
还借此机会刘统勋昭雪了卢见曾。乾隆重用纪晓岚时,卢见曾应该也没有罪,明眼人知道卢见曾在贪污案中拉凑数,两次作为盐运使一生中接受过价值过万的器物像言?乾隆明显只是借题发挥,回收盐运使权力。
刘统勋的最大成就其实并不在于此,他来回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三十余年,保护家庭安全千千万万,最为珍贵,他最终死于前往早朝的轿子里,怪不得乾隆叫他“得古大臣之风,一生无失正名!”
谥曰“文正”的刘统勋是名符其实的。
后记:刘统勋死后,就把历史的舞台交给他的儿子刘墉和他的同学纪晓岚以及大人物和珅。当然了,并不像电视剧里编剧写的这么热闹,和珅可是理财方面的行家,掏出白银子让乾隆爷欢天喜地下江南去了,势力正旺,刘墉和纪晓岚完全没能力抗衡。三人实在是要去做,最终还是要乾隆爷做出抉择,乾隆爷肯定是保护和珅抛弃刘墉和纪晓岚的,自己的目的始终是为了超过康熙帝,没有和珅这生财高手的存在,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