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向社会出版了《汝南项氏宗谱》一书,使“项羽无子孙”这一说法又有了新的可能,因为在宗谱中,便记载着项羽与虞姬所生之子“项隆”。
此宗谱中原文所记如此:
婴子、籍、字羽羽、学为万人敌、建业称“西楚霸王”、分封列国、事秦纪、妻虞氏。庙建乌江…生了儿子1、龙。
这一记载可算是破天荒了,因为从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项羽事迹,宗族,直到以后各朝都有有关项羽,大家一致认为项羽并没有子孙继承血脉,也可以说即使这些史书并不“点明”项羽并没有子孙,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项羽子孙的踪迹,这相当于从历史意义上为项羽宣布了无后。
但这时却突然出了一本“宗谱”,并明确追述祖上有项羽,说明,继承项羽与汉代同步,就连汉代灭亡、封建时代灭亡、项羽后代也延续着生命,那为何古代两千多年来,竟没有人提及这批人?
而主要还是以项羽生活的年代来计算,假如他真的有个儿子叫项隆,并不断繁衍下去的话,要是再加上“宗谱”中的记载,那么项羽这些年的后代保守估计就不少于百万人,难不成高达百万人的数量,都难以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砸起一丁点儿浪花?
回首过去,如果你去寻找这些浪花的话,你真的会发现一些“不一样”。
这浪花,是一位南宋时,曾拜陆九渊、朱熹为师的“项姓学子”,其名项安世、字平夫,故泛指“项平甫”。
朱熹与陆九渊在思想上产生了矛盾与对抗,可谓产生了两大特色鲜明的流派,项平甫当初写信给陆九渊时,把陆九渊称为“心师”,这使得陆九渊对于项平甫产生了极大的感情,所以答应项平甫进入自己的门下,但是不久之后陆九渊就感觉到项平甫此人言语多而张扬,遂将项平甫“开除”,但项平甫并没有灰心,扭头向朱熹拜。
而朱熹也理所当然地愿意接受项平甫,也许正是因为项平甫徘徊于思想有矛盾的两个人之间,再一次由陆九渊阵营进入朱熹阵营,这使朱熹对项平甫又多了一份“好感加上分数”,仿佛是为了证实朱熹较陆九渊更为合理,于是当朱熹看重项平甫时,项平甫便邀请朱熹给自己的“宗谱”写一篇序文,而这篇宗谱,就是那本《汝南项氏宗谱》。
朱熹乐意给项平甫的宗谱作序,并且在序言中写到这么一句:
“西楚之项,悉皆籍没于后昆”。
这“项籍”是项羽本名(项羽之羽为词,籍为本)。朱熹写的是西楚这块土地上项氏子孙的意思,均为项羽后裔,关于秦末西楚的范围如何,则涉及到一部分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可谓范围很大。
要讲朱熹的话很夸张,那可真象,因为要讲西楚之地全部项氏就是项羽后裔,也未免言过其实,因为项羽本身有亲人和亲族,他本人也有好几个伯父,总不能说伯父的子孙也算得上是他的子孙。
问题还在这里,朱熹不是普通人,即使是皇帝,那说出来的也不一定严谨、可信,而是“格物致知精神”中的一位重要的完美人物,认识一个事物必须遵从本心,如不这样做,朱熹就不可能成为这样一个大思想家,那就说明在朱熹心中,确实感觉到西楚旧地项氏、皆为项羽后。
因为没办法证明朱熹说的是对的,但也没办法证明朱熹说的是错误的,那么朱熹这个说法,只能成为一种主流,并不能成为唯一的答案,但即使仅仅是主流观点也足以在历史之河上掀起巨大波澜,后人读到这本项氏宗谱时,序言仍是朱熹所作,不免感到项羽有后人之事,是真实的。
遗憾的是族谱这类事物,不能当作绝对史料,只可视为“辅料”,而且在司马迁《史记》里,项羽即使妻妾数量也未具体记述,这就不能不令人产生疑问:项羽的一生中难道就只剩下虞姬这样的女子吗。
其实司马迁还隐藏着《史记》的蛛丝马迹。
项羽三十岁时就在乌江之畔自刎了,在他一生中陪伴他走到最后的那个女人,只记录了虞姬在垓下之战中遭到围攻时的情景,项羽在情人虞姬面前做出一首《垓下歌》。项羽演唱,虞姬与之,唱毕此曲,项羽败北,虞姬“下落不明”,并未说出她究竟是随项羽自杀还是为汉军所擒。
但虞姬还可能事先从汉军围追堵截中走出来,来到“十万人江东子弟”项羽故里,接济者,就是虞姬“兄弟”。
刘邦身边有名谋士陈平曾与韩信简历相似,先在项羽手下谋得职位,但项羽没有重用,后投奔刘邦,而且刘邦投奔陈平时,向陈平提出了一个“忠诚提问”,问陈平出卖项羽到自己身边来,目的何在?
陈平答曰:项羽任用。
项王不可以信,其任情也,非诸项即夫人昆弟也,虽有奇士不可以用者,平乃往楚去。
陈平的说法中,项羽不相信外人,他只是重用自己“亲爱”心腹,他们要么是项氏家族成员,要么是自己的“妻子的弟弟”或项羽夫人的弟兄,可统称外戚。
陈平在《史记》里说过的话,就是历史上很少有关于项羽“妻子”的记载了,但这老婆究竟是不是虞姬却很难说,以项羽任人唯亲之品格,再加上垓下之战之前,项羽“妻子的弟弟”大概率部分提前“出逃”,万全之计下,大有保留项羽血脉之势。
如果项羽这位夫人是“虞姬”,那虞姬完全可以由哥哥来接济,如果项羽妻妾不多,那完全接济也就不奇怪了,而且他们又能到什么地方呢?
能够走的地方是江东大本营。
项羽虽狼狈地败于垓下,但这并不代表项羽实在没有重新开始的基本盘了,项羽最终自杀了,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并由此表明江东父老仍在江东等待项羽归降,只可惜项羽本人出于尊严与颜面,于乌江之畔终结与刘邦之战。
《史记·项羽本纪》里有项羽生命中最后一次“抉择”的记载,即是否渡过乌江,渡过之后,汉军无法赶上,项羽可以从头再来而不渡过,即与汉军拼死相搏,项羽勉强存活。
那时乌江之畔,有位老人停舟等项羽,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人口几十万,够项羽到此称王伺机,只要项羽跟随在自己身边,刘邦他们没船一时半会儿就追不到,等到赶上时,项羽已回江东,汉军来者不拒。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万里,众数十万,亦足君矣。愿君亟渡之。今独大臣有舟楫,汉军来犯,不能渡海”。
只是项羽依然选择做生命里最后的死战,说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然而江东,正是这一决策,造就项羽万古“悲情英雄”之名。若项羽渡乌江,后人之誉即二。
无独有偶,从这一历史细节上,揭示出当时项羽或项羽周围的人民实际上也有通道,有机会出走,即“船渡乌江”,因此说项羽子嗣不在、项羽不在,也很有道理。
其实刘邦打败项羽后,并非真正稳夺天下,无论是整个江东据点还是项羽“鲁地”,均未第一时间屈服,尤其鲁地,这里就是项羽据点里的据点,按理说刘邦一定想“斩草除根”是正确的,但后来他只带项羽“头颅”招降鲁地:
项王卒,楚地尽降汉,独鲁不出。汉乃引世兵欲屠,为之守礼,主以死节,乃执项王之头以示鲁氏,鲁父兄弟乃降清。
貌似刘邦能灭掉鲁地,但并不是说刘邦灭掉鲁地就没有太多成本,刘邦能逼项羽于乌江之畔,但并不一定能将项羽老巢亦打落,最为重要的是刘邦在围剿项羽之后非常害怕其他诸侯王的异动,与已死的项羽相比,韩信,韩王信和英布等人对于刘邦来说其实具有更大的威胁,因此能够不被消耗掉也不会被消耗掉。
所以鲁地或江东、项羽族人或刘邦通通不受伤害,而且项羽若有子健在,那很大几率就是这些人,只是隐姓埋名罢了,或许是出于欣赏项羽,也可能是忌惮项氏家族,刘邦让项羽的亲人纷纷改姓为“刘”,一大部分都是按照功臣之礼册封为候。
所有项氏枝属皆为汉王所不罚。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均为项氏,赐号刘侯。
例如项羽的舅舅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时,也一样改称“刘缠”。项伯虽曾真正辅佐刘邦,但是封侯和赐刘姓,并非是一种独立的奖励。
因除项伯外,尚有平皋候“项它”,后改称“刘它”,他于公元前200年被刘邦封为平皋候,封爵时间较其他诸侯稍晚。
也有一种玄武候并无确切姓名记载,同为项氏族人,关于桃候项襄则为项羽失败之前为刘邦所俘,故项襄后裔“刘舍”得以汉景帝为宰相,这些事明显地表明,刘邦对项羽族人,对前辈,对晚辈,态度尚可。
将项氏各大族封为候国,要有胆略,此前周武王封纣王之子为国君,但随后引发了三监之乱,“以德报怨”明显不是什么好史事,但刘邦依然如此,他敢这样做也许是想表现出他的仁德,也许项氏家族太强,刘邦不敢随意敷衍,更何况“斩草除根”。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刘邦在“控制”项氏家族中的这些主力军时,刘邦却不再惧怕项氏家族中的人造反,如项梁当年起义的原因,那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秦始皇灭掉六国以后,又不对他们这几个旧六国的贵族封侯加官进爵,于是他们就不满意,要谋反。
那与其与之针锋相对,不如像刘邦一样退一步给他们一个无反可造的机会,前提是这些曾追随项羽征战天下的人才开始向汉朝倾斜,承认汉朝,然后就算将来项羽的儿子想复仇那也没办法,既然人人享尽荣华富贵,如何回去陪报。
因此,很可能还有刘邦清楚项羽后代的下落,但刘邦却有着充分的信心只是问这问那,连插手都没有,没有视项羽后代为死对头,就当老百姓看吧,实际上刘邦从内心里从来就没有把项羽当绝世仇人看过,刘邦对项羽或多或少都有几分同情,遗憾的是许多事都使他们二人针锋相对,对自己无可奈何的命运感到惋惜。
不杀是可能的,无独有偶,刘邦狠斩草除根亦是如此,只不过这些事并没有在历史中展现出来,还是司马迁知道哪些话能讲哪些话不能讲,因此对于项羽的后代,他不是说一不二、说多道少、说落就落,而是只字不提“留白”,这故意不提及,大概是从侧面暗示着项羽已有后代。
史记中有许多“记载模糊”史料,即使汉武帝时,与司马迁同时期霍去病之死也写成了“不明不白”,这就是史记的一贯作风,所以不能要求过高,若能从司马迁的记录中提炼出蛛丝马迹来,那就算很好了。
而对于《汝南项氏宗谱》中的记载,据说这是项家人“牵强附会”了两千年,但实际上他们很可能并非项羽直系血脉。
还有人认为族谱实际上比史料更为真实详细地存在着,如吴三桂死后吴周政权战败,其子孙消失大清,可后其子孙携家族传承“横空出世”,出示陈圆圆与吴三桂墓碑,让吴三桂子孙确证。
总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说毕竟好在将来,也许将来还有更多的发现与史料依据可以印证项羽还有后代,也许就是这位叫项隆的项氏祖先,还有可能就是别人,所有这些发现,都在不断地、永不间断地进行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9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