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是大清屈指可数的“异姓王”中的一位,其一生算不上传奇,但由于乾隆“关照”而达到十分崇高的地位,而乾隆长年从政,傅恒可算是最合乾隆意的人物了,以致于傅恒死时,乾隆视其子福康安为亲子,曾使人们认为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
同年乾隆在雍正的安排下与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富察氏”成婚,富察氏为乾隆嫡妻、乾隆生前所爱,两人年轻时情同手足,因此乾隆即位后,对富察氏家族全力支持,傅恒正作为富察氏皇后之弟,成了乾隆主要照顾对象。
乾隆对傅恒的态度其实很奇怪,傅恒生于康熙六十一年,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从关系上看,乾隆是傅恒的“姐夫”,不过就年龄而言,乾隆的确比傅恒大十几岁,这在大清皇室中,是一代父子之间的年龄差距,因此乾隆多数情况下,将傅恒作为自己的儿子来抚养。
乾隆执政期间,乾隆对朝堂上雍正支持的“汉人官员”占了朝堂上大部分话语权表示不满,因此他选择支持满人力量的兴起,以此压制汉人官僚。
乾隆朝有名的大贪官和珅就这样得到了支持,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科举也考不上的满族人,所以居然在乾隆旁边做了护卫“镀金”一步步登上了最顶尖的地位,这一待遇汉人所没有,自然和珅并不首先得到乾隆的支持,乾隆在最早期,就选择了支持正是傅恒。
傅恒此人人品不错,对乾隆言听计从,由于富察家族出了不少大官,其爷爷就是议政大臣米思翰先生,米思翰先生的几个儿子也在康熙朝、雍正朝顶尖级大官中,李荣保也算不上他们中的佼佼者,这类出身家族的傅恒深谙此道地懂得与皇上搞好关系要比任何一个自己苦读要有效得多。
于是在乾隆五年,乾隆就选择了让乖乖的小舅子先从身边开始,他要傅恒为正六品官“蓝翎侍卫”,虽然是蓝翎,可以说傅恒几乎不立于外围,多数情况下陪伴乾隆左右,经过乾隆两年的“镀金”之后,傅恒才开始升迁。
乾隆七年傅恒由乾隆擢升为御前侍卫并出任总管内务府的大臣,任傅恒主持整修圆明园和丰富内部景观的工作,傅恒首次“主导”了某一件事情,虽然没什么大事情发生,但是乾隆的所作所为也是十分令人满意的,所以第二年傅恒就被委任为户部右侍郎(户部第三把手)掌管户部的工作。
如果你知道和珅日后升迁轨迹的话,就不难看出,和珅日后升迁的先后次序与路线,皆由傅恒所走,因此乾隆首先以此法栽培者,便是傅恒,此后便来到了和珅身边。
由于傅恒地位迥异,是乾隆自己的人,乾隆与富察氏如胶似漆,当然会爱屋及乌、减少对傅恒的警惕、放大傅恒的长处,乾隆十年,傅恒进军机处后,正式成了乾隆的左、右臂,同时还着手办理政事。
与许多同时代汉人比起来,傅恒那可真是个“人家赢家”。汉人学子苦读书,即使考中举人,也被乾隆开恩封为“庶吉士”,到了最后也不过是个翰林院小官而已,而且当发现有傅恒这等依靠感情的人出现后,不免陷入了对生活的无奈和绝望之中。
干隆十年六月命行军机处。十二年,擢户部尚书。
至乾隆十二年傅恒升为户部尚书自乾隆八年傅恒入户部后,并没有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之事,但真正挤下“上司”,他本人成为户部尚书后,更加离谱地是傅恒同时担任了名为“殿试读卷官之一”一职,这名官员的主要职责是陪同乾隆参加殿试时陪同乾隆“改卷”。
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乾隆的富察氏皇后去世了,这一年,可以说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傅恒,因为很多人都想知道,傅恒这个“卫青”,在富察氏这个“卫子夫”去世后,还能不能被乾隆所恩宠、青睐(卫子夫为汉武帝王后,卫青起初通过与卫子夫交往而得到汉武帝重用,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关系户”)。
其实乾隆与傅恒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需要富察氏皇后去维系,富察氏死后,自己比傅恒要好一些,所以当富察氏死时,乾隆请傅恒为富察氏操办丧事,办完丧事后,乾隆又以傅恒有大功,加封傅恒为太子太保:
十三年三月,孝贤纯皇后自上南巡,又至德州崩,傅恒扈行,典丧仪。四月,敕封勤恪为太子太保加封。
或熟或偏,大家看了都知道,乾隆对傅恒来说,还这么“不讲道理”的给予官员,这份恩宠不减。
富察氏死了以后,也许乾隆与傅恒已经认识到光凭“关系”走不远了,别人以为傅恒就是卫青了,问题在于别人卫青没过多少年就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确实可以摘掉“关系户”这顶帽子,傅恒这个时候全被户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衔,但并无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功劳,因此必须建功立业,否则早晚会完蛋。
遂经乾隆合计,决定遣傅恒赴“金川”镇压叛乱,其时金川土司莎罗奔正叛乱,正有镀金良机。
事实上,当金川叛乱开始时,乾隆又派出了“关系户”平乱,关系户是康熙孝昭仁皇后之侄讷亲(遏必隆孙子),但讷亲此人不了解金川形势,到任后便与川陕总督张广泗作对,两人不断明争暗斗,为平乱之事大动干戈,结果一事无成。
当乾隆得知二人失职后,非常震怒,随后令人将二人全部抓回,后讷亲赐死、张广泗赐死,乾隆这下可火了。
但乾隆一开始也不知道金川的“实情”,他认为金川的情况并不复杂,便赶紧让傅恒带兵出发,怕傅恒这个便宜捡得晚,可是到后来讷亲和张广泗分别说出川西“地势险阻”、“民风彪悍”的实情之后,乾隆开始担心了,他此时化身为担忧游子的父亲,对一直被他“捧在手里”的操心不已。
所以经典场面一到,乾隆就写下圣旨,要百姓八百里添急送傅恒,大意是,要傅恒快回,这个金川非但不便宜,倒是龙潭虎穴中,乾隆直言调查工作做得不到位,怕傅恒出事:
以金川水、土恶行,赐爵傅恒人为副重3斤,又与诸将有差,屡命召傅恒归降。并奉孝圣宪皇后谕旨封一等忠勇公为宝石顶,四团龙为补。
此事堪称朝堂众人中的“笑料”,毕竟乾隆这端碗追食傅恒的举动,已令人微词,如今更是言过其实,是因为乾隆害怕这个饭菜有些硬气,生怕傅恒咽不下气来,乾隆这个可算是紧张过度了吧,毕竟懂行的讷亲们安然无恙,还有老将岳钟琪旁敲侧击协助傅恒也不能出险呢。
更有甚者,傅恒初到金川时,乾隆便开始为他计算军功,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傅,这个光溜溜镀金那个不避讳,且如今闹得非要傅恒还不可,还为傅恒再封了一等公并赐予宝石,算恳求他还。
傅恒若真归隐,便成全朝廷“笑柄”。
好在傅恒并不笨,头脑清醒,心明眼亮,便对乾隆说,自己会在此继续待下去平定叛乱,并讲出一整套策略,摆明了要在金川做点什么,否则就根本不敢再回来,乾隆望着“长大”后的傅恒一面安慰一面动容,便答应了他。
事实上傅恒之所以幸运是因为莎罗奔他本来就属于年羹尧,应该说本来就属于大清,而且当年岳钟琪就与莎罗奔相识,所以双方打了一段时间的仗之后,莎罗奔便主动请缨与岳钟琪联系,他想“投降”。于是,经由岳钟琪做中间人的傅恒“征服”莎罗奔,这就是“平金川之乱后”。应该说傅恒捡了个便宜,但是应该说傅恒拣便宜还得有胆量。
凭借这次成就,傅恒才算是真正成了乾隆能拿得出手的“心腹大臣”。此战结束后,傅恒班师回朝后,乾隆专门安排裕亲王与皇长子永璜出门“迎接”,并为傅恒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人设立了祭祀祠庙,可以说提升了傅恒地位。
但要将傅恒与卫青相提并论,则失之偏颇,卫青征战匈奴,可谓地狱级困难,而且傅恒那时有岳钟琪旁若无人压着,最终莎罗奔还是在与岳钟琪交流之后投降了,傅恒的发挥,没有那么出彩。
而且到乾隆十九年,准噶尔又乱起来,这时大清朝堂里,实际上已有些害怕“准噶尔”,那年雍正进攻西北,酿成“和通泊惨败”后,八旗精锐伤亡过半,高级官员折损不少于准噶尔之手,当年北京旗人可谓“家家户户披麻戴孝”,那一仗着实打得天不怕地不怕的旗人闻风丧胆,于是至乾隆朝、朝堂纷纷提出,不与准噶尔死缠烂打。
但乾隆可不这么认为,由于准噶尔太疯狂、太强势,大清一承认怂,将来就是输了人再输阵仗,连内部的士气都要造成溃败,满腹经纶左右了国运,因此乾隆执意应战,与朝堂大臣形成了对抗,此时,只有傅恒坚决拥护他妹夫,并夜以继日地搜集信息,帮乾隆排忧解难:
十九年,准噶尔作乱,诸部台吉更内附。上将用兵谘廷臣但傅恒赞议之。
傅恒虽未请命征讨准噶尔,却在这时力挺乾隆之举,令乾隆深受感动,而且这种君臣之间的执着,并不会在太久之后给他们以实际的报答,乾隆二十年军队打败准噶尔军并攻下伊犁,这一消息让大清有无比振奋人心的斗志,同时乾隆还借机向傅恒谢罪并加封傅恒一等公,并很快将傅恒列为紫光阁功臣之冠:
二十年,师攻克伊犁,擒达瓦齐以还,谕令复封一等公,傅恒固辞官,至是痛哭,乃允诺。寻图功臣如紫光阁上亲制褒奖,犹思冠冕,举萧何不战而屈人之兵居第一之功以为比附。
朝堂众人看乾隆如此“送官”傅恒也哑口无言,但是不得不说人家傅恒坚决拥护乾隆,受到嘉奖那也情有可原,但傅恒是皮包骨头、脸皮厚,知道赐一等公之爵未免言过其实,再三推却,后乾隆为使傅恒放心,遂称傅恒是自己“萧何”,萧何亦从未征战,但他是刘邦的主要功臣。
当人们私下称傅恒为“卫青”时,乾隆却把傅恒定性“萧何”,使人实在无话可说。
事实上,客观地说,傅恒“功绩”完全不是那么多,能力并不是真的那么强大,但人家关系不错,性格脾气对乾隆非常有食欲,自然使得乾隆对于傅恒呵护备至,于是就有人说乾隆对于傅恒,早已超越姐夫与小舅子那种感情,完全就像爸爸对于儿子一样娇惯。
只是真金也需要火炼而已,傅恒仍然遭遇他生命中的“大坎”,而且也没扛得住。
乾隆二十七年开始,南部缅甸已改朝换代成为贡榜王朝,且贡榜王朝野心勃勃,频繁侵扰云南,引乾隆左右派刘藻出使、作为云贵总督的杨应琚,曾先后主持过第一和第二次清缅之战。
可惜刘藻首遭惨重损失,后又曝谎报军情因而受赐,杨应琚亦曾走上刘藻旧路,同受赐,两度不能取缅,乾隆派傅恒外甥明瑞去平定缅甸,谁知自信满满明瑞对缅甸形势仍误判,终遭缅军围攻,只得自杀,明瑞也因此丧命,深为朝廷震动,乾隆三十三年傅恒自请出征缅甸,乾隆同意。
傅恒战斗不大,但号召力很高,大清在西南战场能够使用的最高级别兵力资源全部由傅恒使用,而且傅恒还真的给缅甸造成了很大损失,但他本人这边,由于瘴毒,水师,陆军诸将差点病逝,傅恒本人也躺在床上。
后来乾隆得知姐夫都病了,吓坏了连忙叫傅恒班师回朝,由于乾隆被召回,傅恒再也没有坚持“彻底”进入贡榜王朝首都,两军将领签了合议,傅恒回到北京。
遗憾的是傅恒体质不佳,而且瘴毒又猛又紧,不久傅恒便与世长辞,令乾隆伤心欲绝。
站在军人立场上,傅恒实为人自豪,因为傅恒最终也算死于战争旧伤,即使傅恒一辈子都没做卫青所做过的,但是他至少“为国捐躯”,而且站在外戚立场上,傅恒选择了在能够避难时一往无前,不为乾隆“关爱”所冲昏了头脑,傅恒这个外戚非常称职。
而傅恒去世之后,乾隆又将对他的照顾持续至福康安,倒是福康安比傅恒还像个“卫青”,乾隆六十年,福康安死后,乾隆册封福康安为郡王,傅恒身为福康安德之父,同样具备享有郡王之爵的条件,因此傅恒与福康安父子两人,是大清中后期唯二位异姓国王。
后人皆言福康安如乾隆私生子一般,实则细观傅恒生平,傅恒实亦是如此,甚至更为相似,于乾隆心中,二人倒是更加像是自己亲情之寄托,就连他自己的亲生儿子,都鲜有如此厚待的,所以乾隆的心思,真是让人难懂。
但也可以肯定,傅恒此人,虽本事不大出众,但是为人处事,自有底线与理念,的确是个好角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9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