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曹丕心中一定对曹植有所抱怨,但是的确不会杀曹植,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曹植完全没有威胁到自己。

言下之意曹丕受汉献帝禅让之日,曹植竟披麻戴孝地痛哭流涕,哭声比他亲父亲曹操之死还要惨烈,曹植此番哭声却挑起曹丕这样敏感的神经,有人便跑去质问曹植是怎么回事,为何会流泪,曹植破涕为笑,悲怆着说自己这个叫做“哭汉”的人,替大汉朝哭泣,替哥哥篡夺皇位难过。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知道曹植原为“哭汉”后曹丕立刻龙颜大悦,称那是他顺应天命,登上帝位的好事,却被当成了一奶同胞中的亲弟弟,曹植您此时的哭泣真是不该,自从这事发生以来,曹丕执政期间与曹植的感情一直都很糟糕。

原本曹丕有些小心眼,曹植如此重要时闹出如此大动静,不允许将曹丕的膈应搞砸,所以两兄弟之间的隔阂之处,则师之甚厚。

关于曹植保命《七步诗》即七步成诗一事,此事始见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并非传统史料,因此曹植七步成诗之事不一定属实,曹丕要真除掉曹植就不必为曹植找那么出风头的理由,关键是兄弟之间确实不存在太大生死矛盾。

曹丕与曹植身为曹操之子或同母兄弟时,生死矛盾只体现在“继承权矛盾”这件事上。

那么,两人之间的继承权是否存在冲突呢?

实际上不是。

曹植被曹操立为继承人?曹操早已经放弃。

史称“三曹”,此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三人一是喜欢饮酒,二是饮酒后文兴勃发,律诗迭出、骈文人手一份,而这三个人中,最真性情的那一个,竟然就是曹植。

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曹操、曹丕都很可能假醉了,唯独曹植,才会真醉的。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在曹植的问题上,曹操爱憎分明,爱子成才却恨不成钢。

曹植为曹操二嫂(嫡妻)卞氏所生三子,比其弟曹丕小5岁,实际上当初曹植与曹丕并非曹操嫡妻,卞氏仅为妃子。

公元192年曹昂为救曹操而遇害,曹操第一任妻子丁氏因曹昂的死而与曹操分道扬镳,曹操万般挽回无果,所以二人“离婚”,与丁氏结婚解除之后,曹操将卞夫人扶正,卞夫人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均升格为嫡子,曹丕成为曹操的新嫡长子。

由于曹丕身份与地位决定了其成为曹操第一继承人的优先选择,而第一继承人建立在嫡长子继承制基础之上,其前提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出人意料之处。

曹操本身就是个枭雄,虽然竭力维护大汉江山,但自己却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实质上与别的割据枭雄无异,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和环境,曹操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坚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相反,他更加喜欢“立贤不立长”,即允许称职的儿子继承权力而非长子。

之前曹昂那个人既为长子又能干,因此被曹操看的很好,但曹昂已经阵亡,曹操也只能从曹丕那里找到希望。

可以说曹丕在曹操众多子弟中并不出类拔萃,事实上光文学修养而言,曹植就胜过曹丕。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曹植可算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了,他爱读书、通事理,有他的傲骨,与自古就有千古绝唱的大文豪们比起来,曹植虽只是少年但丝毫不逊色。

因此曹操当年想要的是立曹植为太子,并非曹丕,曹丕虽也有出众的才能,但是曹丕的性格中却略显“阴暗”,城府颇深,例如曹操警告曹丕不要离司马懿太近,称司马懿狼顾之相,但曹丕并没有听从曹操的话,而是更相信司马懿了,这一点表明曹丕与曹操,也有点小小的冲突。

而曹植则不然,其内心非常“干净”,令曹操感到非常满足。

本想曹植能真正代替曹丕,谁知当曹植慢慢成长时,却发现曹植身上存在着严重的毛病:

“这个小孩文人缺点太严重了”。

曹植十五岁时便开始和曹操作战,可曹植根本没有战争天赋,赤壁之战,他去过,可这从来都不是自己的舞台,那样的话,曹操只看曹植是否在政治之上有才华,只要把政治搞得好,曹操打得天下、曹植安身立命那都未尝不可。

公元214年曹植二十三岁时,曹操即将出征孙权时,他将曹植改为“临阌侯时”并让那曹植ˋ坐镇邺城,向曹植说出那番话来,然后那人便动身,这是个牵头人曹操牵头人给牵头人曹植一个牵头人“考察‬”但是结果牵头人让他非常失望牵头人,因为曹植牵头人这个小子牵头人,活得牵头人太随便牵头人了,随便到牵头人一开始就看好牵头人,都不希望牵头人跟他牵头人走。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由于太会喝酒,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醉倒,后来醉倒后兴味索然,写起诗来,这一风格恰恰是后代李白常事,率性确实率真,但曹植并不是普通的身份,而是曹操之子,想这样生活下去,无异于“自毁前途”:

“太祖惊疑,号曰太子。且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饮”。

说曹操这么多子谁做得最死得其所,非曹植莫属,曹操几次立太子,无不顾及曹植,但曹植真的不争气,自己位高权重,动辄酩酊大醉而自己又不束其“放浪形骸”之风,各种表演,都会给人一种不靠谱之感。

不过话说回来,曹植他并没有什么不好,他就是率性为之,很可能曹植本人本就不愿意成为继承人,也许是曹植这种人吧,正是这样生活才可以施展自己的专长,曹操考虑清楚后,对曹植并没有强求。

另一方面曹丕是天生的“政治家”,曹丕打起来虽然也不是很好,但是曹丕会“经营”自己的实力,借力打力,在曹植喝酒赋诗之时,曹丕利用其关系网促使曹操挑选他,曹丕手段不能说高明,却使曹操看到希望,于是曹操挑选曹丕为继承人:

“文帝御制以技艺,矫情自饰而宫人左右逢源,而为其言,遂定嗣位”。

曹操并不计较曹丕采取何种手段、去与不去,但凡正当地让曹操放心立曹丕为王,则曹丕最合适。

但是曹操是不是完全抛弃曹植,没有人能够说出,就连曹丕本人都非常着急,很可能是曹植只装腔作势,或者是曹植等天才在某天突然清醒过来,他想称帝,则曹丕危机四伏,若曹植只如此“作死”,还远远不够,还不足以使曹丕消除对自己的疑虑。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好像觉得弟弟放心不下,曹植做死途中越走越艰难。

公元219年即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关羽围攻曹仁于樊城,战事非常紧迫,曹操认为曹植虽不宜做继承人,但是分分忧总,所以就让曹植为南中郎将率兵救曹仁。

但曹操没有想到,这时曹植完全没有空管自己的吩咐,自己在家喝得酩酊大醉,还醉得昏迷过去,这下可气坏了曹操,第一次对曹植真的“绝望”起来,不只是失望,曹植这种文人气太浓,太重了点,此后,曹操对曹植就不再重用,以前加给曹植五千户人家,一共一万户食邑,一定足够他食用。

就是凭着曹植这样的业绩,曹丕完全松了口气,要知道这位哥哥并没有装腔作势地“无能”,但确实是政治无能、一心想文人,这表面上看是在追求完美,实质上却是另外一个残缺,要不是曹操之子,曹植这类人恐怕连饭也会有问题。

又正是曹植的个性与追求与曹丕并无太大矛盾,才使得曹丕与曹植并不存在如此俗套的“生死矛盾”。

小心眼曹丕:严格照顾曹植。

西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承袭魏王之爵后,这一承袭波澜不惊,并不出人意料,而且曹丕很快就仿效西汉王莽改朝换代,他要汉献帝“让”皇位,汉献帝完全不能抵抗,只能服从,于是东汉亡了,魏朝立了,谁也称不上。

可也就在此时,原本没有多少人跳出反对曹丕的队伍,众人乱作一团,曹植哭声惊动京城,曹植披麻戴孝替大汉痛哭一场,此事传至百姓耳中,立时变色,曹植闹此情此景,难不成是为了演绎兄弟争权情节?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只可惜旁人不知情,曹丕才知曹植铁定文人毛病复发。

事实上曹操之所以不立曹植,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曹植心里不喜欢“篡权”之类的话,文人自古就是“堂堂正正”,也许爱喝酒喝得忘了自己,生活作风也能乱糟糟的,但道德上不可能有一点毛病,一定要洁白如雪,忠实一致。

“文人曹植”价值观与曹操理想明显不符。

由于曹植感情丰富,落伍,致使曹植称帝后对其要求十分严格。

曹操尚在人世时,虽未授予曹植崇高爵位,但曹植是个名副其实的“万户侯”,而且曹丕登基之后,应该立刻封弟弟为王,更何况曹植也是亲兄弟,但曹丕并没有这么做,他把曹植连续两次封侯爵,先封安乡侯,后封鄄城侯。

两次改封表面上似乎并无太大改变,其实的确是将曹植以前的封地全部取走,曹植改封为安乡侯,食邑仅有八百户,此事当时正是激起卞太后不满,由于曹植又为幼子,曹丕如此对曹植下手令卞太后十分不悦,碍於母亲施压,曹植提拔曹植为“鄄城王,字子真”后,才得以平息牵政卞太后的牵政不满。

曹植受封王后,食邑增至2500户,似乎爵位有所提升,但是食邑仅占当年四分之一,在曹丕面前,卞太后不能多言,她充其量不过一碗水端平、明事理她不能无节制地偏袒幼子,再加她的确也厌倦曹植那“放浪形骸”之风,故曹植亦然。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事实上,有关曹植“削食邑”的事情,丝毫没有升到曹丕欲除曹植的高度,纯属曹丕“小心眼”。

例如当年有个角色,就是由于曹丕借钱自己没有借到钱,曹丕对此事始终记忆犹新,原来曹丕称帝之后还是什么都没有,之后曹洪又因门客犯点事情而受到牵连,曹丕把握机会直接为曹洪抄家入狱,此事惊动了所有人,其中就有卞太后,卞太后便出面训斥曹丕,这才使曹洪得以死里逃生。

这不幸的大家恰恰就是曹操的从兄弟曹洪和曹丕的名舅。

而且曹丕当政时,这种事其实不多,因此从整体来看,曹植只是为曹丕小心眼。

但是不得不说,由于曹植自身才能那种做事觉得靠不住的态度,曹丕根本就没给曹植一点做官的机会,此事甚至对卞太后也毫无看法,毕竟曹植已经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有多不可靠,能写《洛神赋》但就是最年轻的官员也无法胜任,只好说那只是个对比鲜明的笑话。

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北战回来后,也专门与曹植会面,为文人兄弟增加食邑五百户,曹丕后期与曹植之间的关系也没那么僵,之前可能是因为争储和哭汉之事兄弟二人之间产生了隔阂,但曹丕又觉得哥哥还亲如一家,更不用说一母同胞了。

曹丕为什么没有杀曹植呢(拒绝加戏)

西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承了皇位,当他的亲外甥继承皇位时,曹植马上说想做官,政治上大展宏图,再也不想蹉跎岁月了,但是这雄心壮志似乎在曹叡眼里那就有点可笑,他这舅舅有多不可靠他也知道得太多,只不过文人心里有什么突发奇想叫他感觉自己很好,总之曹叡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应该为他吃喝拉撒也同样没少吃。

曹植被列入曹操时的“黑名单”,曹叡怎能让他有出来滋事的机会,努力数年,曹植见无功而返,亲自乖乖学习学术,这项研究持续了三年,在不知不觉中也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西元232年曹植死后,曹叡依其遗愿葬于东阿一名叫阿鱼山之地,整体来看曹植算得上是个善终,不过比起普通王爷来曹植要逊色太多。

从历史上看,曹植自己也有问鼎皇权之机,只是此人太特殊,最后一步步走到另外一个结局,但是无论如何,曹植在后世文人中成为楷模,曹植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均为后世所传颂之要文,曹植一生可能抱歉诸多名头头衔,却绝对无愧于“三曹”前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911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