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刘邦之大,在于他从不因美人弃江山。

刘邦宠爱戚夫人,即使汉朝正史上,也没有遮遮掩掩,刘肥的母亲曹氏虽在刘邦尚未兴起之时就陪着刘邦,吕雉确为刘邦发夫人,问题在于,这两位女性不过是刘邦寂璟岁月和人生岁月的过渡者而已,并非刘邦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直到沛县起事,沛公西征,因为刘邦的崛起,财富和美人都纷纷涌向了他,在那个秦末纷乱的年代,刘邦这种“布衣”(其实,刘邦就属没落的贵族)之身是很多世家门阀投资的对象,就这样,戚家赠与刘邦之女,使刘邦见出别样情怀。

戚家同样名门望族,尽管秦代戚家并非顶级贵族,但是戚家作为周王室血脉,其自身的高贵自不待言,而且戚家所养育的女儿们,除样貌漂亮,端庄典雅外,还具有不浅不楚的才艺与才情,加上年轻气盛这一优势,很快就使刘邦心中产生了别样的情愫。

那大体是一种爱的情怀。

要单说刘邦与戚夫人相爱,当然很好,但客观历史上看,刘邦与戚夫人情投意合,日日与戚夫人胶着时,刘邦的发妻吕雉和他的一对孩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却在沛县地里受苦。

因此吕雉事后责怪刘邦为“负心汉”并非毫无道理。

公元前207年时,刘邦本是诸侯之中实力不可谓不强,竟率先开关中之门,兵抵咸阳皇宫,与已被赵高逼得差不多穷途末路的大秦朝廷无力招架刘邦,秦子婴只能够带领众大臣向刘邦投降,而这次投降典礼,并不能使刘邦拥有力量的嬗变,去确立他在王朝更迭时的主动权。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只可惜刘邦接纳子婴投降,此事也惹恼项羽,没过多久,项羽入关,有最强势力的他马上“兴师问罪”,然后设宴“鸿门宴”对付刘邦。

好在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死里逃生,项羽在事后知难而进,再也无法否认刘邦大势如破竹,于是分封刘邦“汉王”。从此,刘邦起兵终于有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做了汉王之后,刘邦就叫人回沛县把他的父老乡亲,孩子们接到他那里,尽管显得此时再去接亲来得太晚,但刘邦一家都认为刘邦这时刚刚稳定,正是因为这样,吕雉来找刘邦时,发现刘邦已拥有“戚姬”。

身为“大房”(嫡妻)的吕雉对于戚夫人天然就有一种强烈的拒绝之情,主要表现在戚夫人身世远胜吕雉,样貌与才情同样胜过吕雉,真正享受到刘邦上位带来荣华富贵的还有戚夫人,但吕雉却仍在地里苦熬数年。

在此情况下,吕雉决非心理平衡所能实现,其嫌弃戚夫人之心早已埋下祸根。

吕雉对于戚夫人的看法,戚夫人很自然的就看出来了,但是她没有在意,尽管吕家还有一部分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但是他们戚家还是有,就政治话语权而言,完全能够与吕雉对等对话,加之刘邦青睐,戚夫人非但不怕吕雉,反而更与吕雉对簿公堂。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公元前205年刘邦起兵彭城之战,想一举消灭项羽,可惜刘邦势单力薄,与项羽完全不敌,为项羽以少胜多,刘邦之父刘煓及其夫人吕雉为项羽所俘,就在这一年刘邦与戚夫人之子刘如意降生。

吕雉在项羽营地时,刘邦并没有主动去救他,反而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时,项羽主动放回吕雉与刘煓,这一段经历,吕雉与刘邦父亲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巨大的裂痕。

但由于吕家对刘邦征战江山有很多帮助,再加上吕雉被俘项羽后不久,刘邦就封刘盈为帝,这些都是综合考虑,使刘邦与吕雉之间仍维持着正常夫妻关系,直到公元前202年才被刘邦封为皇帝,刘邦仍把吕雉作为自己的后代。

当刘邦当上皇帝时,刘邦宠幸的女人也是戚夫人,但刘邦并不因情分将戚夫人立为妃,可见刘邦政治上的理智。

条件合适的话,刘邦一定还会封戚夫人为后,封她真心爱过的人为后,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随着汉朝建立,各大“利益集团”纷纷组建,刘邦做事不得不顾全大局,按最适宜的条件办事。

反正吕后乃刘邦之“嫡妻”,刘邦兴起所倚重之力乃沛县之力,恰巧吕家与沛县之感情当年运作良好,例如刘邦与吕公初次见面,是在吕家沛县“宴会”里,那次晚宴上萧何等都出席了,因此吕家在沛县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由此导致汉朝建立后外戚吕家反过来压死戚家的一端,戚家虽也执掌部分兵力,问题在于其得到的政治支持没有吕家那么多,并且,因此戚夫人后宫的真实身份整体上无法与吕后相提并论。

身为布衣皇帝的刘邦,其遭遇的确令人钦佩,但是刘邦并非毫无局限,其局限在于他本人“世家”势力几乎等于零,因此兴起之时,借力于别人就得不少了,这样,刘邦即位后,自己要分得的好处就得不少。

这利益,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话语权与力量,如萧何,张良,周昌等人只要刘邦的所作所为与其集体观点相悖,然后他们会和刘邦作对,刘邦由于支持力不够只能弃权。

这是刘邦这样一个布衣皇帝最无奈的地方,借别人之力,又不得不被别人拖住。

但刘邦并没坐等,曾试图“挣脱”那些功臣的羁绊,所以刘邦就借口刘盈与自己不相似、刘如意与自己更相似,欲废刘盈太子之位、立刘如意,若刘邦功成身退,则以“吕家”、“刘盈”为首的利益网络、将随之解体。

刘邦此举,显然是为了减弱沛县功臣们的影响,支持戚家,刘如意一旦真被立为帝,那吕后很快也就被禁止了太后的身份,继任太后,是刘如意之母戚夫人。

规划虽然不错,但是前提就是刘邦必须能够做到,能够顶住这些抵抗。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果然,刘邦这一主意一提,一向拥护自己的萧何和其他人马上就反对起来,这几乎包括沛县人民,如周昌,就敢为此事直骂刘邦,足见沛县功臣的坚定。

另一方面吕后知道刘邦步步紧逼,便出面与沛县功臣等人接洽,使其当着刘邦的面反对此事,尤其吕后均做得舍弃体面,给周昌跪地叩头祈祷,所以才有了周昌以后冒死全部批判刘邦废黜太子。

刘邦知道他会遇到很大阻力,但他没想到他们会对“废刘盈,立刘如意”有这么多看法,他还第一次看到吕后家族势力所产生的影响。

终于有一天,之前刘邦屡次要求出山的“商山四皓”,在刘盈的邀请下出山辅政,刘邦于是对于废太子一事就再也不提,因为站在刘邦立场上,商山四皓其实是张良、萧何等人请出的,之前他们并不想帮刘邦把商山四皓请出山来,只是想把底牌留给自己,自从萧何等人对废太子一事提出如此强烈的异议之后,刘邦索性就没有再坚持。

但废太子之事已经停止,但并不代表此事的“影响”也就此终结,由于戚夫人与吕后之间地位之争,使二人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吕后深恨戚夫人,其中对待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也是如此,因此这是权力斗争后遗症。

刘邦知道两人的冲突,但刘邦所能做的就是制止两人的斗争,不仅要制止戚夫人向吕后挑衅、奚落,还要制止吕后向戚夫人施展“杀招”,如此从中调和究竟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刘邦并不知道,只是刘邦停不下来,一停下来,戚夫人便被吕后清除了。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刘邦身为政治家,不能因感情取向放弃自己努力建立起来的王图霸业,因为刘邦这样的出身越多,就越懂得“江山”比“美人”更重要,美人是因江山之大而来,与他刘邦的个人外貌与特征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刘邦对戚夫人再有好感,他都懂得把目光倾过来。

刘邦是一个丈夫,想要偏爱戚夫人,于是当他命不久矣时,还写信给刘盈,告诉刘盈当年他的“废太子”不过是在考验刘盈,希望刘盈今后能够照顾好哥哥刘如意和戚夫人,刘邦的话,不知刘盈是否相信,但是他仍然希望刘盈能够看到自己身为人父的要求,留住戚夫人这对母子。

如果刘邦把这个意思传达给刘盈,那就意味着他会知道吕后是绝对不会放戚夫人走的,那刘邦为什么不干脆狠心一点点让吕后牺牲呢?

实际上想让吕后殉葬这类事情,讲得很不理性。

一、皇后没有被列入殉葬范围,殉葬的对象只有身份极其卑微的庶妻。

人殉这一现象在先秦之前非常普遍,这也就是奴隶制社会所具有的主要特征,但是即使人殉残酷,论天子,诸侯殉葬也不例外,从来就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妻子未殉情,有儿子的妾未殉情”,意思是天子的正妻不在殉葬之列,有子女的庶妻,也就是妾,也不在殉葬之列。

在汉朝,同样还得遵守这个礼法,何况吕后自己身上带有某种政治家的色彩,刘邦当政后,吕后已具备政治运作,因此从可能性上看,吕后无论如何也不能由刘邦早早“带走”。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二、吕后实际上是刘邦江山得以续写的保障。

由于刘盈是储君已经被彻底认定,所以刘邦在安排身后事时,由于刘汉宗室自身势弱,不得不考虑刘盈即位后所面临的各种危险,刘盈即位后,必然要有吕后辅政,更何况刘盈自身个性怯懦,毫无强者心态。

因此刘邦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大力扫荡了其他异姓诸侯王的统治,而这些割据诸侯王一旦依然存在,那对于后来即位的帝王来说就会是一场浩劫,因此刘邦建立白马之盟来约束上层顶尖的渠道。

所以,吕后非但无法清除,反而必须由她来摄政,唯有她来摄政那个才可以压制万物,确保别的大臣都无二心。

三、刘邦对戚夫人母子俩的命运,也只有尽可能地维护了。

刘邦上至布衣下至皇帝,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割舍什么,对戚夫人一往情深,连戚夫人都拿出去与吕后“斗法”,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戚夫人为吕后所恨,因此刘邦对于戚夫人的爱情,并不是小说情节中轰轰烈烈的那种爱情,而是有用武之地的爱情。

既然这样,刘邦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留住戚夫人母子俩,如让刘盈看到自己的脸面来维护刘如意、让吕后“恩人”周昌为赵如意相国等等,这些安排都是刘邦能够做到的。

只是刘邦并没有想到吕后如此痛恨戚夫人,居然能够跳过刘盈与周昌层层防护,毒害刘如意,而另一方面也将戚夫人变成“人彘”,这一事件直接造成吕后与刘盈母子感情的破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刘邦的安排是有效果的,但是是相反的。

刘邦为什么不让吕雉殉葬(关于吕后晚年的争议)

戚夫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似乎很悲惨,但实际上戚夫人却代表着汉朝的转折点,即吕后“获得”大汉王朝最高权力的转折点,由于戚夫人,使得吕后恨其子替戚夫人母子俩开脱,最后吕后狠下心来,将其子刘盈直接架空,他彻底摄政了。

后来刘盈去世后,吕后不管自己的孙子的死活,不断扶持傀儡皇帝,也狠得下心杀害自己的血脉(汉前少帝是为吕后所害),这就是大汉朝吕后专政之始,吕后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与刘邦的心态,待人接物密切相关,吕后的确是一位悲情者。

但是无论如何,刘邦江山至少不易主,在吕后打压下,大汉江山渡过刘邦死后最为飘摇之时,如果刘邦当年为保戚夫人母子与吕后周旋,则情人保全,江山可危。

结语:

戚夫人可悲的下场造就了吕后“凶名”,其实吕后并非一夜之间滥杀无辜,是非不分,至少是没有得到刘邦宠幸的妻妾,皆为吕后所饶,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故戚夫人之下场,归根到底还有些刘邦之责。

而且刘邦不见得没想过要吕后从戚夫人那里找到“复仇快感”,既然要吕后放恨,就不会使这种恨变成恨刘汉宗室,只可惜刘邦并不知道吕后竟做到了这样绝处逢生,这恨是那样深重。

不过好在刘汉江山并未因此动荡不安,也许这就是刘邦最大的愿望,只要河山巩固,那所有的付出,就会有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89215.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