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起源于古老羌族的哈尼族又有着怎样独特的食俗呢?为什么喜欢“团圆饭”呢?

我想你一定听说过这样一首民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它曾风靡全国。我国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既有包容的民族文化。还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民族大融合场面。

在中国领土上的许多少数民族当中,有个和彝族,拉祜族一样,起源于古代羌族的少数民族——哈尼族。也许许多人对此民族并无印象,主要原因是哈尼族只有160余万人口。与之相比,它壮族和彝族这样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就容易为大家所忽略了。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又是发源于河流中的古老族群,现在,在中国境内哈尼族多分布在、云南元江、澜沧江两岸的山脉、丘陵中。若严格地说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普洱市、玉溪市等地。

打开中国古代历史长卷,一股别具古代、历史韵味的民族发展史便呈现在人们眼前。可以说,自上古时期以来,在我国领土上,便已存在着多民族聚居这一历史性现象。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替,许多少数民族或者不断地融合、或者外迁、或者完全消失了。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在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大浪淘沙,能至今仍生存和延续数千年的少数民族肯定有着恋人般的发展理念和文化。哈尼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民族,尽管只有160余万人,但是他们创造了、别具魅力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精神。

远古羌族后裔哈尼族起源和发展

一,哈尼族沿袭千年

1、哈尼族起源于“古羌”。

哈尼族民族起源可上溯到上古时期,该民族先民通常被视为“古羌”。据《说文·羊部》载:“羌者,西戎牧羊人,由人而羊。羊亦有声。”。旄话表达的含义是“古羌”,居住在我国古代西部的戎族从现代汉语来说是一个少数民族。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其实,古代人意识范畴内的“羌”,通常是指中原人与西戎合称。概括地说,是指居住于当时社会西部的少数民族,从这一点上说,“羌”一般是指不同的族群组。这些族群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逐水草而居”游牧民族。

它们虽属于少数戎族,但是有,各不相同的语言,服饰和风俗等等。尽管其生活方式均以游牧为主,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民族属性和文化特征。哈尼族,拉祜族和彝族是少数民族,均属古羌族,虽属同宗,但是在民族思想上,也或在其它方面有很大差异。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有关“羌”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时代甲骨文中,但殷商时期“羌”并非指民族,译成现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奴隶之意。若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就可发见,一切西戎民族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实际上就是商代中央王朝心目中的“奴隶”了。

甚至在一般商代人看来,他们把居住的地方气候严酷,土地瘠薄,西方许多部落合称羌方。从这个角度看哈尼族实际上是殷商西戎或者“古羌”的后代。但伴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哈尼族的祖先,其族名与文化在各个朝代的统治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2、哈尼族称号的沿革

作者认为发源于“古羌”的哈尼族实际上也只是古羌族中的一支。因为从史料上看,古羌在历史上的称谓,按种姓多寡多达一百种左右。你可曾想,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民族历史变更之中,能得知它来自“古羌”,均已不易。

若深入挖掘哈尼族历史起源,就不难看出,近代哈尼族虽居住在元江与澜沧江间,并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诸郡。但它在青藏高原上最为原始地游牧,实际上很符合古羌族发祥地。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1、哈尼族的祖先几易族名

事实上,哈尼族伴随着时代的演进也发生过许多民族变迁和时代影响。先秦时哈尼族的祖先曾属古羌,但秦代建立后开始急剧膨胀。这一扩展还影响到原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古羌人游牧群体。显然哈尼族的先民亦是如此。

在这一历史大环境影响下,古羌人又开始了持续的流散迁徙和几个羌人族群的重新进化。哈尼族祖先在这一进程中还必须数易族名——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这是哈尼族祖先们在当时社会上的主要自称。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其实,若以哈尼族的历史为视角进行分析就会发现,除了这6种较为普遍的自称。受历史持续变迁和频繁朝代更迭的影响,晚期哈尼族祖先亦有改易族名。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等,这些是哈尼族各个时期的称呼。

2、“和夷”向南迁移

古羌人在遭受秦朝袭击后只好到处逃亡,在这些人中,一个叫“和夷”,实际上是远古哈尼族祖先的核心族民。“和夷”在不断向南迁徙并在大渡河边安家落户后,为能使民族得以延续与继承,必须从最初游牧向农耕转变。

总之,古羌人组成的“和夷”部族实际上是近代哈尼族的先民。他们到大渡河边从事农耕生活后,受战争和灾荒的影响,只好不断向南迁徙,终于抵达了,云南亚热带哀牢山中段。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作者认为,它实际上是近代哈尼族先民,从古代中国西部地区迁到云南来的一个历史进程。其实哈尼族的祖先真正移居元江澜沧江一带的时间是从公元四至八世纪或唐初。这可由唐代文献对哈尼族祖先称谓“和蛮”来印证。

哈尼族先民在唐朝时期通过不断地开发,终于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地方政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南诏“,“大理”.从这个角度实际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哈尼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始终参与着中原政权的变革。

一种认为是哈尼族祖先在历史上的发展或中国古代史上的全部民族历程。实际上都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古代社会少数民族的发展,必然要受中原大国的左右乃至牵制。哈尼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遵循着这一历史规律。

别具历史韵味,是哈尼族的一种文化风俗

古代社会的哈尼族祖先,因长期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而与中原王朝并称西戎。因此以来民风民俗亦别具戎族特征,不论建筑风格或服饰形制甚至饮食习俗及文化艺术等,实际上都深深地刻下少数民族印记。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一,建筑习俗

就总体印象而言,哈尼族居住习俗不仅有着十分独特的风俗理念,而且还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风格完全一致。哈尼族人通常把房屋建在半山腰上,依山伴水,就地取材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特点。

几乎每个哈尼族家庭建房时都要独自建造一个规模不大的“耳房”。多数时候是在主体住房两边,搭起两间“耳房”,不但格外匀称,这类房屋的风格也有几分与“四合院”相似。

哈尼族人建造这种风格的住宅,实际上主要是与他们的居住和生产有着莫大的联系。通常的“耳房”大多是平顶的,建筑材料是圆木、细木、稻草等,再把房顶用泥土盖起来做晒台。所谓晒台,实际上是用来晒粮食,衣物之类的。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面积较大的“耳房”自然它的晒台就更宽了,让人在晒台上纳凉,或者让小孩子们在屋顶上嬉戏。若严格地说,哈尼族“耳房”晒台功能实际上是很丰富的。这种有着一房多用建筑风格的建筑,实际上还和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若深入挖掘哈尼族“耳房”的使用情况,就不难看出这类位于正房两旁的独体房子通常是为未婚儿女而建。从这点上就能看出来哈尼的孩子,相比之下汉族人要独立得多。当然,多数时候“耳房”的主要用途还是以堆放农具和其他杂物为主。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二,服饰习俗

1、哈尼族男子服饰

相比之下,哈尼族人民更具有心灵手巧的特点,这是因为哈尼族特有的民族服饰用布基本上是由本民族妇女自纺织、自织造、自染色而成。尽管这类“土布”质地相对比较坚硬,且在色彩上更倾向于藏青色,但它能裁剪出与哈尼族民族特点相协调的服饰文化。

哈尼族的男性普遍喜欢在头上裹一层青布,再上着对襟上衣,下着大裆裤子。这一服饰形制实际上和壮族,彝族和苗族民族服饰大同小异。无非是佩饰或者纹绣的不同,以及布料或者色彩的不同都会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2、哈尼族妇女的服装

哈尼族妇女服饰对比起来较男子更为丰富,“豪尼“,“碧约“,“西摩洛”,均为哈尼族妇女较为传统服装。其实,这些名称不一,形制不一的服饰不仅与哈尼族服饰文化及民族习俗完全吻合,而且还与当地天气情况有着莫大的联系。

“豪尼”通常是以粗布作材料的,就形制而言实际上是满肩的长衣。这类服装长度通常在膝盖附近,前胸镶有彩色滚边下摆的两侧向腰处开叉。就实际感官而言是“筒裙”在穿着这类服装时也要用蓝布包头,

“碧约”是指上身着长衣、腰间系着白或粉色围裙、下身穿着藏青色土布筒裙,。妇女穿着“碧约”的时候也要戴帽子或者用包头布包起来,相对来说包头布上面也是带有银泡珠的。这哈尼族妇女服饰既可烘托民族风采,又使妇女更具有民族魅力。

哈尼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西摩洛”其实是一种、哈尼族妇女所穿着的黑服装。通常这类服装不带纽扣,只需简单地将前胸缀上几个“银泡”。下身通常会搭配白色短裙,再以浅色布包裹头部并采用绑腿的方式。

结语

哈尼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族群,自殷商时期以来一直居住在中国西部地区。哈尼族作为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祖先数千年前其实,就属古羌族中的部族支系。因此,其民风民俗与古代羌族极为相似。

哈尼族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形成除和地域及其他民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外。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是,秦朝时南北迁移。即从最初“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在地域环境影响下终于成为农耕民族哼。

作者认为,哈尼族在现代社会实际上还保留着数千年以前的传统习俗。只是在新兴思想不断涌向村寨的同时,许多青年哈尼族人却早早地融入到现代社会。它既给古代哈尼族带来了新鲜的动力,又给他们民风民俗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浅析哈尼族风俗音乐”

2、“哈尼族传统风俗歌分类”

3、“浅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按摩习俗”

4、“哈尼族传统感恩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949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