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在清明节是个大风俗,可许多人并不知道清明节为何要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风俗是如何产生的呢?清明节何必荡秋千呢?清明节荡秋千这一风俗,小编就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清明节何必荡秋千
秋千,意为拽住皮绳的迁徙。 其历史久远,始称千秋,后来为避忌,改秋千为千秋。 古代秋千多以树桠枝作架子,然后栓以彩带制作。 后逐渐发展到以两条绳索加踏板荡秋千。 打秋千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培养勇敢精神的一种运动方式,直到今天还深受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
远在古代就有人类为获取高处食物而在登山时制造荡秋千。 最早叫“千秋”。 相传是春秋时代,北方山戎民族创造。 起初只有一条绳,两手抓着绳子荡来荡去。 后齐恒公北伐山戎族将“千秋”引入中原。 到了汉武帝时期,皇宫里用“千秋”作祝寿之词,取意“千秋万寿”,后来为了避忌,把“千秋”二字颠倒成“秋千”。
荡秋千,原为女子以荡秋千为主的游戏,渊源甚早,南北朝时期盛行,自唐以后更风靡大江南北。 故古时清明节又叫“秋千节”。
古时寒食节十分盛大,而且游戏也很多,荡秋千就是其中一项广为流传的内容。 为什么寒食节要荡秋千?有谓使义士介子推之魂坐秋千于天,然考证不实,仅为相传。 唐代欧阳询编著的《艺文类聚》载:“北方山戎寒食日以秋千为戏。”只能用这句话来解释秋千与寒食节之间的关系。 以后秋千就成了宫内嫔妃们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 历代帝王对秋千情有独钟,因为秋千含有“千秋”的寓意,寓意江山可以千秋永固。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词作中就有这样的描述:“蹴罢秋千起,慵整纤着手。露浓花薄,汗薄衣透”。以后荡秋千就不仅仅局限于妇女了,成了男女双方都适合玩的一种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能驱走百病,荡的越高越标志着日子越来越好过。
秋千荡得越高越预示未来生活会更好。就这样,女人们纷纷放下含蓄,欢呼雀跃的荡起秋千。再加上荡秋千期间,男人帮着推送秋千,很容易得到女人的青睐。所以,这一进程也给少男少女的交往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荡秋千一直传承到现在,依然深受大家喜爱。寒冷的冬天刚过去,人就换了春装、架了秋千、在天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能伸展情绪、开拓眼界、平衡身心、增加勇气、忘却忧患。“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姝比燕轻”.荡秋千对女性来说特别合适,传统医学把女子多郁症视为非药物解郁良方。直到今天,儿童公园和儿童乐园也专门有“秋千”让儿童玩。
荡秋千的方式有3种
荡秋千有“单荡,对荡,带人荡”3种方式。
单荡即一人站在秋千板之上,双手紧握吊绳,起首先蹲伏,由一有劲者推嵴送数圈,等惯性大时再站起来使劲荡秋千。荡秋千时身体先弓向后方,两脚使劲地往前蹬,当荡到某一高度后,顺势荡回秋千,如是几次,秋千高度缓慢上升,到和垂直水平约60°高,荡者体力逐渐不支撑,然后在秋千惯性作用下开始减速慢行,最后被下方人员拦住,则终止运动。
所谓对荡,就是二人面对面站在秋千踏板上荡的方式。通常两人要身材大小相仿,以利于协调发力。对荡过程中两人发力方向应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一人往前使劲蹬、一人往后使劲拽的规律,由于发力应在瞬间完成,两人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时人思想意识尚不够开放,普遍对荡是同性,男女之间对荡还是抹不去面子,得不到乡亲的认同。可还有一些胆大包天的小儿媳与亲夫对荡,因此引来了许多评论。
带人荡,通常指一个大男人带个小男人一块荡来荡去。小孩坐秋千板,成人脚踩两旁。如此荡气回肠,不仅考验成人的技巧与气力,更能锻炼儿童的勇气。
各地清明节上坟风俗
各地清明节上坟风俗不一。
1.“清明荞菜”是必不可少的
广州人祭毕,分食猪肉,不算是拜祭形式的结束,一家人要把猪肉拿回家,再搭配清明季节的菜蔬“清明荞菜”炒食,也有不厌烦劳的家庭另用此“清明荞菜)搭配些鸡蛋丝烧肉丝炒食些春卷,把这些菜和肉吃光,当年“行清”的使命就结束。
清明前一日,很多人都会去买串鲜柳枝插进大门,这样可以趋吉避灾。
有些地方习俗不允许妇女上山,上山祭祀的形式也只有男丁才能胜任,妇女干杂事也可以,比如,制作纸钱,元宝,蒸糕点等,就等着男丁拿着烧猪肉回家马上炒来给一家子享用,如此一来,妇女算是沾染上祖宗的福气。
2.食蔗应食至尾部
在肇庆,按旧俗,扫墓时人要带着酒食果品和纸钱等物去墓地,把粮食供奉于亲人墓前,接着焚烧纸钱,给坟墓培一块新土,折取数枝青嫩的新枝条插于墓中,之后磕头行礼拜祭,最后吃酒食归故里。
传统祭品通常有4大件物品:烧猪,甘蔗苹果及其他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祭祖金猪”意为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也有食蔗风俗,意为高兴甜蜜。大人们会嘱咐年幼的孩子们,甘蔗的食用应该从起点开始,而不是没有吃光就丢弃。有人说,这样将来做事才能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3.采艾叶制成粄
韶关地区客家人每年上坟,要先铲净祖坟四周杂草,打扫土坡,再以鸡鸭鱼肉,鲜果糕点和酒水供奉,最后放鞭炮回家吃饭。
很多山区的人都会采新鲜的艾叶与用糯米、白糖制作的“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类小食有一种特殊的山野青草香味,既能祛风祛湿又有驱除身体寄生虫的神奇功效,最宜在气候湿润的春季吃,所以这一风俗在客家地区世代流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rwen/9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