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李白还是个预言家?)

《黄鹤楼》一诗,唐人崔颢所作七言律诗。 开篇,写仙乘鹤走,楼以鹤名,但鹤走楼空后,恍若隔世,仅能以天际白云寄寓遥想。 后半部分从怀古到伤今,写出眼前的景色,表达了思乡之情。 前人创作了不少和黄鹤楼相关的诗篇,而在《镇楼名篇》所记全部镇楼诗当中,崔颢的作品是最受人称道的。 宋朝着名诗人陆游《南楼记》里也曾说:“举世无双之美,崔颢所画黄鹤楼最为精彩”。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写过《沧浪诗话》一书,其中以崔颢此诗为“唐人七言律之一”之一。 似乎真的扛起了中国第一名楼的头衔。

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李白还是个预言家?)

从崔颢自身来看,虽然《旧唐书》并没有给他很好的评价,其中记载崔颢这个人爱赌爱喝爱交换美丽的妻子,稍不像他的意思便弃之不用,前后不超过4个。 但他终因自己的诗名远播。

黄鹤楼传奇

江夏山还有个别名叫黄鹄屿。 《南齐书·州郡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夏口城占黄鹄屿这一位置,世传有一神仙子安驾黄鹤过此。边江峻险、楼高危耸”。 黄鹄屿之名,源于仙人骑马迎风而过的传说。 仙人驾鹤传说到底是什么时候从黄鹄屿嫁接至黄鹤楼上的,已经无从考证。 “鹄”与“鹤”属于古今音类通转的范畴,孙权之所以把建筑命名为黄鹤楼应是建筑位于黄鹄屿之上的原因。

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李白还是个预言家?)

南朝梁人任昉《述异志》中记载,有个叫荀瓌的男子在黄鹤楼见到仙人。 神仙驾鹤从天上下来,走进座位上和荀瓌开心地聊天喝酒,然后告别,跨鹤腾空。 另一本书阎伯瑾的《黄鹤楼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蜀汉一个名将费祎曾驾黄鹤到此歇息。

位于武汉境内的黄鹤楼风景区如今已建成跨鹤亭和费祎亭,其典故来自于这两方面的文献记载。

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李白还是个预言家?)

黄鹤楼来历

关于黄鹤楼创城时间,唐《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话:吴黄武元年(公元223年),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区夏口),屯兵戍守,西南行,临大江而建,名黄鹤楼。

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李白还是个预言家?)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所载,公元223年开始,在曹魏军震慑下,孙权于江夏山之地急筑城池,并派遣重兵戍守。筑城后于临江西南隅另建一建筑,命名为黄鹤楼。由此看来,黄鹤楼最原始的形态或许与城门望远哨楼更为相近,它的建筑宗旨以军事防御为主。孙权用以筑城墙的江夏山即今武昌区境内的蛇山和长江北岸龟山相望,毛泽东“烟雨莽莽,龟蛇锁河”称这两座山。

黄鹤楼历史变迁

据史籍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223年),原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一带。原为军事建筑。至宋,黄鹤楼已成建筑群落、雄立于城墙高台。明朝时期,黄鹤楼先后遭到3次破坏和4次重修。经过弘治(明朝第九代皇帝)和正德(明朝第十代皇帝)时期的修缮,宫殿式已演变成“下隆升,望之若露”楼阁式建筑。黄鹤楼在清代先后遭到4次破坏、6次重建和6次大修。清代黄鹤楼虽然在形制和样式上有所改变,但是整体形制仍然呈正方形,周围望去千篇一律。

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李白还是个预言家?)

古末代黄鹤楼毁于武昌城内汉阳门外1884年火灾。一九五五年又拆西式洋楼建长江大桥。1957年9月上旬,毛泽东来武汉检查长江大桥施工情况,就在陪同人员议论因为建长江大桥要拆黄鹤楼(指代当时警钟楼)的时候,毛主席却说:“该修了,这是历史古物啊!”铁道部迅速拨款,后因故未完成。1985年才用钢筋混凝土复筑黄鹤楼。新黄鹤楼在清代风格的雏型基础上,汲取了历代大师的长处,按照“源于古、胜于古”的设计理念而修建。

主楼五层,通高51.4 m,运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构造手法。

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李白还是个预言家?)

它平面呈方形,四边似一块,每边长35 m。

若仔细查图,也可发现西北方向、距黄鹤楼风景区不远处、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都写着“黄鹤楼故址”。而能长盛不衰的则是古往今来文人在不断写作,阐释中所构建出的文化传统。并且,这也是新建的大楼要以“黄鹤楼”命名的原因。经过时间、岁月、黄鹤楼和长江共同见证武汉几千年历史风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zong/1369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